地方政府治理創新與社區治理中的公民參與——訪香港城市大學張家盛博士和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李慧教授

2021-03-03 川大公管院

草樹雲山如錦繡,萬戶千門入畫圖。盛夏之際,錦官城中,由四川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綠色發展與社會治理國際研討會」在美麗的天府之國成都順利舉辦。應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邀請,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張家盛博士與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李慧教授分別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報告結束後兩位專家接受了專訪。

2019年7月6日下午,張家盛博士在祥宇賓館三樓祥華廳的分論壇二「地方政府治理創新」上以「Uncover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novation Mechanisms and Discretion Types: The Case of Sustainability Policy Innovation in U.S. Local Government」為主題進行報告,本次發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徐海燕研究員主持,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方盛舉教授擔任評議人。

張家盛博士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的高級研究助理,博士就讀於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續發展和政府創新等領域。張博士此次發言圍繞「創新機制和自由裁量權類型的交互作用」予以展開,以實證研究介紹美國地方政府如何採納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得到與會相關專家的充分肯定。

會後專訪中,張博士首先感謝了母校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提供這次交流機會,對本次研討會議題的重要性和及時性給予高度評價,也感謝學術前輩、學術同行對綠色發展的概念、機制、實現路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他從全球化和生態危機背景下研究綠色發展意義的出發,認為綠色發展是一個跨部門、跨區域、跨文化的重要議題。接著,張博士介紹了自己的研究。目前主要關注政府績效信息應用、政府創新、合作治理、可持續發展政策等領域,嘗試利用實驗和大數據等方法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他認為國內學者對綠色發展問題的理解非常深入,也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關於公共管理學科的教育發展和學生培養,張博士結合自己本科在四川大學學習的經歷和十多年來公共管理學院的變化,認為學院領導和老師都走在學術研究的前沿,幫學生構建橋梁,提供了讓學生與實務界緊密聯繫的諸多機會,受益良多。

與此同時,李慧教授在祥宇賓館十六樓報告廳的分論壇三「社會治理創新」上以「Neighborhood Governance and Civic Engagement: Evidence from Los Angeles Neighborhood Councils」為主題進行報告,本次發言由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段鑫星教授主持,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黃其松教授擔任評議人。李慧教授是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的助理教授,博士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公共政策學院,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社會組織管理、公眾參與和合作治理等方面。李教授本次會議發言介紹了洛杉磯社區理事會在社區治理和改善公民與政府關係方面的實踐,對國內社區治理研究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得到評議人「精準、精細、精確」的讚揚。

在會後專訪中,李教授首先對本次會議議題予以充分肯定,認為綠色發展是一個跨學科的議題,本次研討會專家學者們從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律等視角對這一議題進行了探討。接著李教授針對中美兩國在社會治理方面的異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強調了NGO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國內學者針對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模式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今後希望與國內學者建立更多合作交流的機會 。李教授也就學科發展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認為國內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很快,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逐漸走向國際,開闊了研究視野。她還結合自己在美國的經歷,提出本科生教育應強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多接觸政府和社會管理實務。

最後,張家盛博士和李慧教授盛讚了此次盛會的組織工作,志願者們的細心周到、學術論壇安排設置、與會專家層次、會議規格等方面都給他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用「精心、有序、有效、滿意、感動」幾個詞表達了肯定與讚揚,大會熱情洋溢的氛圍讓兩位備感親切。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也為致力於綠色發展和社會治理的海內外研究者們提供了交流和溝通的平臺,進一步加強了相關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物華天賜福,人傑地藏寶。江山美如畫,匆忘花與草。」為了一個更加綠色、更加健康的美麗中國,學者們擁有共同的理想與信念,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

相關焦點

  • 香港大學公共行政學專業博士學位(DPA)招生簡章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公共問題和公共事務日趨多樣複雜,由此使得傳統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難以適應,進而使得政府管理的焦點逐漸轉移到公共治理機制的設計和運作方面。正是這一變化,構成了有效設計和運作公共行政機制和治理權力,以有效解決公共問題、管理公共事務、達成優效公共治理的重要課題。
  • 香港大學公共行政學專業博士學位(DPA)招生簡章 - 復旦大學國際...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公共問題和公共事務日趨多樣複雜,由此使得傳統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難以適應,進而使得政府管理的焦點逐漸轉移到公共治理機制的設計和運作方面。正是這一變化,構成了有效設計和運作公共行政機制和治理權力,以有效解決公共問題、管理公共事務、達成優效公共治理的重要課題。
  • 「公共治理前沿與創新」國際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2020年燕山大學第二屆人文社科高端學術論壇!
    薛剛: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輯段丹潔:中國社會科學報馬亮: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發言題目:中國大學與地方政府的「聯姻」:校地合作協議的探索性研究周振超: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古代社區治理的樣本王鋒: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發言題目:人工智慧與公共行政的科學化謝新水:首都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發言題目:疫情治理中的健康碼:認同與張力——基於「一體兩面」三重交互界面的探究楊文杰:河北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 香港嶺南大學 | 城市與治理碩士線上招生會來了!
    「現在在香港以及世界上其他大都市,房價和租金都不斷上漲。」Forrest教授指出。他還補充說,由於政府越來越樂意與眾多組織機構和社群(包括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合作,城市管理的本質也在發生著變化。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所有的這些就意味著,有效管理城市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在不斷擴展。「其他許多有關城市規劃或管理的課程往往較少涉及跨學科,僅僅側重於單一專業領域。」
  • 新書發布 | 劉文富教授專著《網絡社會與公共治理》出版
    本書聚焦於以Web2.0技術為特徵的社交媒體時代網絡社會與公共治理,包括:社交媒體時代網絡社會與公共治理的理論意蘊和時代格局,網絡社會與公共治理的空間和發展動力,網絡社會與公共治理的載體和實施路徑,網絡社會與公共治理的新形態等。本書還對未來Web3.0階段的智慧社會公共治理、Web4.0階段智能化時代的公共治理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 「國家—城市—社區」:結構關係與治理聯動——對話東北大學曹海軍教授
    本期學人專訪有幸邀請到了東北大學曹海軍教授,與廣大學人共同探討國家、城市、社區三主體之間的結構關係與治理聯動問題。政治學人:曹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政治學人的專訪!在您的學術生涯中,您既在行政管理領域有著多年的訓練與深耕,也曾長期浸淫於政治哲學和基礎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就您目前主要關注的社區治理領域而言,您認為這一研究領域的政治學內核是什麼?
  • 城市公共危機治理與公眾有效參與機制研究
    此外,隨著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的廣泛普及,公眾在公共危機、突發事件等方面擁有了更大話語權,常以情緒化言論、碎片化話語、極端化觀點等表達利益和訴求,逐漸形成了能夠影響社會輿論走向和公共危機治理的網絡次生輿論場,在這種情況下公眾成為城市公共危機治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公眾參與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方式。
  • 城市治理研究哪家強?——2019年「城市治理與政治研究」回顧
    那麼,2019年,國內城市治理與城市政治研究進展如何?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與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城市與社區治理研究中心),對此進行簡略盤點。可以發現,社區治理相關關鍵詞,在研究中具有極高的頻數和中心性,在2019年的城市治理與城市政治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都和社區治理相關。
  • 論文精選|姜曉萍: 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姜曉萍作者簡介:   姜曉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構建黨的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民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把「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作為實現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 活動預告丨2020公共事物治理國際研討會議程
    國際公共事物學會主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可持續發展學院Marco Janssen教授將為會議致辭,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林維峰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Eduardo Araral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藍志勇教授、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楊立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宏山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亞華教授將作會議主旨演講。
  • 基於公共空間建設的社區治理
    [作者簡介] 嚴國萍(1977-),女,浙江桐鄉人,理學碩士,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報刊部主任、研究員;吳結兵(1979-)(通訊作者),男,安徽望江人,管理學博士,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未來社區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城 市治理研究所所長。
  • 聚焦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
    推動大灣區廉政共建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公婷從粵港澳互動交流的視角出發,探討了三地的廉政共建問題。公婷認為,由於腐敗具有複雜性、流動性和隱蔽性三大特性,隨著粵港澳互動交流的進一步加深,腐敗案件往往會出現跨區域性。因此,協同治理特別是跨區域的協同治理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粵港澳地區多種經濟、社會、政治制度並存,體制機制上的協調空隙可能會導致該地區的腐敗更具複雜性。
  • 「大數據、公共管理與城市治理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黨委書記姜文寧、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商學院Kevin Desouza教授分别致辭,姜文寧在致辭中指出「大數據、公共管理與城市治理」的會議主題不僅契合了當今全球城市治理的實踐新態勢,也是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重要方向
  • 【論壇報名】清華大學:邁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公共治理
    陳 升 2007年博士後,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五年發展規劃決策機制研究:以C縣十三五規劃為例》午餐12:00-13:00分論壇專題一 13:15-15:15 620會議室主題:現代經濟體系中的服務型政府創新
  • 清華公管:「邁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公共治理」的論壇
    陳 升 2007年博士後,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五年發展規劃決策機制研究:以C縣十三五規劃為例》午餐12:00-13:00分論壇專題一 13:15-15:15 620會議室主題:現代經濟體系中的服務型政府創新
  • 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基本邏輯
    俞可平教授認為,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三個最重要的次級體系[11]。在中國的政治語境中,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一部分,是與中央層面國家治理相對應的地方層面國家治理。因此,在中央沒有專擅治理權的情況下,我國城市治理的重要次級體系也必然包含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
  • 臺灣長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香港城市大學特聘教授江宜樺訪問清華
    臺灣長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香港城市大學特聘教授江宜樺訪問清華清華新聞網4月4日電(通訊員 呂婷) 4月2日,臺灣長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特聘教授江宜樺一行訪問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在工字廳會見了來賓。
  • 城市治理中的多中心治理與整體性治理理論——以中國超大城市人口治理論爭為例
    張  恩,湖北民族大學法學院講師,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高鵬程,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摘 要 在當代城市治理理論中,整體性治理與多中心治理是兩大流行的理論流派。二者在理論對象、方法進路、政府角色、價值取向等諸方面存在差異,但均以新自由主義為內核,批判傳統行政理論,強調治理的多元主體性,重視政策過程中的行為互動。新自由主義對自由市場的浪漫想像設定了弱化政府規制、資本市場優先、社會選擇性參與的城市治理方案,卻由於忽視「市場失靈」、權力結構差異和特定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削弱了多中心理論和整體性理論在城市治理中的解釋限度和應用價值。
  • 第五屆「城市治理」全國博士生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通過對新中國成立近七十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取得重大進步的梳理以及對未來上海作為我國城市發展引領者的展望,他指出站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新起點上,圍繞我國城市治理的理論、方法和實踐,共同探討總結我國城市化道路的奮鬥歷程,意義重大,並希望與會青年學者們能夠積極參與並展示自我,在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有所收穫、有所提升。
  • 香港城市大學
    學校領導  校長及大學講座教授 張信剛常務副校長 唐叔賢副校長(行政) 黃玉山學校簡介  大學簡介一所年輕向上、精力充沛的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簡稱「城大」)於1984年建校,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助的公立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