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危機治理與公眾有效參與機制研究

2020-12-16 人民論壇網

【摘要】公眾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對於提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效率、構建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格局、充分保障公眾的政治參與權利等方面意義重大。現階段,公眾在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時,存在主動參與意識不足、非理性參與行為較多、參與渠道不暢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效果。為此,應高度重視,並以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相互協作的治理新格局,促進公眾有效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

【關鍵詞】城市 公共危機 公眾 多元參與 主體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於處理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等具有重要意義。公眾是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主體力量,只有充分發揮公眾的主體作用,保障其政治參與權利,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效果。然而,一些城市在公共危機治理方面,理念落後,尚未形成多元協同治理格局,制約了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性。為此,要充分發揮包括城市居民在內的社會公眾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有序參與治理活動,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相互協作的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新格局。

公眾參與是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內在要求

公眾參與是應對城市公共危機的客觀要求。隨著後城鎮化時代的到來,城市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公共危機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僅靠政府力量已無法有效應對城市公共危機,這就需要社會組織、普通市民等主體充分參與其中。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管理者應樹立大局觀念,培養系統思維,具備宏觀調控能力,充分發揮各主體的功能和優勢,讓各主體提供適合的服務產品和社會治理手段,以應對社會公共危機的突發性、不確定性、快速性、複雜性。

公眾參與是政治民主化發展的現實需要。隨著價值多元化、利益分層化的發展,城市居民的民主意識、獨立意識、參與意識等不斷增強,參與公共生活的機會和頻次不斷增加,許多公眾都希望在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訴求、維護自身利益。此外,隨著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的廣泛普及,公眾在公共危機、突發事件等方面擁有了更大話語權,常以情緒化言論、碎片化話語、極端化觀點等表達利益和訴求,逐漸形成了能夠影響社會輿論走向和公共危機治理的網絡次生輿論場,在這種情況下公眾成為城市公共危機治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公眾參與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方式。公眾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有助於提高公民意識和社會治理能力,構建政府與公眾雙向互動的社會治理模式,提高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現代化程度。隨著「網際網路+治理」的深入發展,許多城市都將雲計算、大數據、智能算法、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用於城市治理之中,既大大提升了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也為公眾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創造良好條件。

受傳統管理思維、城市治理體系不完善等因素影響,公眾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仍存在有效參與不足的問題

公眾參與程度不高。受皇權思維、小農意識、官本位思想等傳統觀念影響,一些普通市民仍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對待城市公共危機事件,將公共危機治理視為政府的天然責任;有些市民對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有所顧慮,害怕遭到打擊報復,因而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高。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後,少數政府官員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會本能地封鎖消息、遮蔽真相,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決問題,有意或無意地將公眾排斥於公共危機治理之外,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公眾難以了解公共危機事件的真實情況,更談不上參與了。

公眾參與能力不足。由於我國市民社會的發展尚不充分,因而公眾政治參與的方式還不夠完善,參與的程度也有限。在城市公共危機治理中,一些人習慣於以非制度化、非理性化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政府不能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時,就以圍堵政府、無理取鬧等方式進行抗議。隨著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的廣泛普及,以網民的情緒化表達和碎片化言論為主要內容的網絡次生輿論,嚴重幹擾了城市公共危機事件的輿論走向,影響了社會情緒,而輕信網絡謠言、小道消息、片面觀點,又會促使公共危機事件向不利方向轉化,從而給城市公共危機治理帶來新困難。

公眾參與渠道不暢。長期以來,政府在城市公共危機治理中承擔著無限責任,並以大包大攬的方式進行治理,因而政府與公眾之間並未建立起有效的危機治理信息溝通機制,這導致政府與公眾溝通不暢、治理過程不夠透明,公眾觀點、意見和訴求不能有效傳遞給政府部門,公眾對政府行為不認同等問題。更嚴重的是,如果公眾不能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不利於社會矛盾的緩和和社會衝突的化解,所以政府不得不投入更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進行政策宣傳、信息甄別等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資源整合能力。

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相互協作的治理新格局,提升公眾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有效性

培養公眾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意識。公共危機治理是一項實踐性、專業性和科學性較強的社會治理活動,對參與者的公共意識、受教育程度、政治參與能力等有較高要求。應培育公眾參與意識和公共精神,提高公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公共危機治理能力。比如,以公益廣告、專題講座、危機應急演練等方式,向公眾普及危機應對知識,養成他們危機應對的自覺性;通過政府網站、新聞網站、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宣傳城市公共危機常識,以短視頻、動漫等方式開展公共危機教育活動;引導公眾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活動,在相關治理實踐中培養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公共道德;發揮企事業單位、社區組織等的引導作用,為公眾參與公共危機治理作出表率和示範。

鍛鍊公眾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能力。政府部門要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健全公共危機信息公開機制,以政府官網、新聞媒體等載體發布信息,尤其是在公共危機事件暴發初期,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公布危機相關信息,及時回應公眾的觀點、訴求,消解公眾心中的疑惑,儘量將謠言扼殺於萌芽狀態。開展公共危機治理實踐,拓展參與渠道,引導公眾有序參與公共危機治理。比如,可以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取公共危機治理的群眾代表,讓公眾有序參與公共危機治理過程;引導公眾以志願者組織、危機救援隊等方式參與治理,鍛鍊和提高他們的公共危機治理能力。

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危機治理新格局。樹立多方協同合作的治理理念,建立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公共危機治理機制,推進公共危機治理的制度化、規範化。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治理體系,明確政府與公眾的責、權、利,明確公眾的參與方式、範圍、程序等內容,引導公眾依法依規參與公共危機治理,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設立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市民代表等共同參與的城市公共危機治理委員會,拓寬公眾參與治理的渠道。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以社會治理推動公共危機治理。推動公共危機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的治理服務。

綜上所述,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我國社會結構、利益關係、發展模式等發生了深刻變化,許多深層次問題日漸浮出水面,這給政府治理帶來了一些新挑戰新問題。城市公共危機是社會危機的重要表現形式,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破壞社會秩序,所以應當高度重視城市公共危機治理體制機制的完善和程序方式的創新,充分發揮公眾在城市公共危機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提升公眾參與治理的有效性。

(作者為河南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美]託馬斯著、孫柏瑛等譯:《公共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②周斌、馬麗萍:《公眾治理視角下的我國公共危機多元治理》,《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責編/張忠華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公共危機中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探究
    研究基於協同治理理論並結合北京市「11?18」火災事故案例,探討我國公共危機由「管理」向「治理」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管理主體單一、非政府主體參與度低、參與主體權責界定模糊等根本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危機治理主體間的動態研究,構建預防預警機制、監督問責機制、協調激勵機制和信息聯動機制。
  • 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
    可見,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離不開社會公眾的有效參與,公眾參與成為今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必然出路和選擇。比如,在立法和出臺涉及城市生態環境方面的行政決策時,引入公眾參與機制,聽取公眾的意見。 二是公眾自發參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
  • 區域公共物品視角下的城市群合作治理機制研究
    這些問題的呈現,對於行之有效的區域治理提出了迫切的現實需求,學術界對於區域治理的研究熱情也日益高漲。 區域公共問題的出現,從根本上說就是區域公共物品和區域公共服務供給的低效。而區域合作機制的缺失,則是制約區域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有效提供的瓶頸。城市群區域公共問題表現出的「外溢化」和「無界化」,實質上就是區域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在空間層面上所表現出來的供給、配置和協調問題。
  • 公眾參與視角下提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對策
    [摘 要] 當前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公眾參與成為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應有之意。從實踐來看,政府現代公共服務理念薄弱、公眾參與動力和能力不足、公眾參與制度保障缺失、參與平臺建設創新力度不夠、公共服務信息公開不到位等已嚴重影響公共服務中的公眾參與效果,參與流於形式。
  •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模式
    如何立足中國,正確把握公眾參與在中國環境治理中的理論與實踐邏輯,成為重要的學術命題。本文系統研究科學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使其服務於環境綜合治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國內生態優勢轉換為國家長期的經濟優勢。
  • 地方政府治理創新與社區治理中的公民參與——訪香港城市大學張家盛博士和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李慧教授
    盛夏之際,錦官城中,由四川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綠色發展與社會治理國際研討會」在美麗的天府之國成都順利舉辦。應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邀請,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張家盛博士與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李慧教授分別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報告結束後兩位專家接受了專訪。
  • 城市治理研究哪家強?——2019年「城市治理與政治研究」回顧
    那麼,2019年,國內城市治理與城市政治研究進展如何?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與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城市與社區治理研究中心),對此進行簡略盤點。制度如何轉化成基層治理效能,成為學者們關注的對象。  為響應中央號召,北京市在城市黨建中積極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中國人民大學孫柏瑛等的研究顯示,吹哨機制以解決問題驅動的基層治理,以彈性的機制和工具改革,彌補了科層體制的僵化與低效。
  • 公共危機事件後的社會信任修復研究
    2016年4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曾強調,我國要「著力解決當前危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重點領域失信問題」。如何及時修復公共危機事件導致的社會信任損害,是社會治理體系創新與完善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 城市治理中的多中心治理與整體性治理理論——以中國超大城市人口治理論爭為例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採取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以五千多個公共池塘資源治理案例為對象,發現且有力地證明了在市場機制和國家機制之外存在自主組織、自主治理的解決方案。治理理論在批判「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問題的同時,忽略了「治理失靈」 的可能性,以至於理論界為此又提出「善治」理論來彌補這種缺陷。其理論邏輯在於默認公共機制與私人機制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質的前提下,獨立運用和發揮兩種機制的作用。而多中心治理理論,則主張通過多層級、多樣化的公共控制,將具有外在效應的事務治理內部化,這就實現了公私治理機制的聯結和整合運用。
  • 關於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事件金融應對的長效機制探索
    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所造成的危機。它們具有突發性、非預期性、原因多樣性、危害直接性、發生隱蔽性、緊迫性、影響範圍大和危害性十分嚴重等特點。
  • 【檔案學基礎理論】檔案部門參與社會治理的背景、要求與路徑
    筆者認為,這一概念更具有契合檔案部門參與社會治理的現實所需和滿足社會治理理論發展的優勢。社會治理要求檔案部門的服務對象由內部取向向外部取向轉變,檔案部門依循社會面向性和公眾面向性兩種形成邏輯,將體制內檔案和體制外檔案納入檔案治理資源的範疇,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 從理論依據與現實基礎把握公益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 宣講家網評論
    一、公益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理論依據市場失靈理論、治理理論和善治理論為公益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和理論基礎,能夠從理論上證明其參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公益組織作為治理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為公益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
  • 新場景與新思考:新發展階段的公共治理前瞻
    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大考」也考出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些短板、漏洞和弱項,暴露出各方面體制機制的短板,尤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以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公共衛生體系及城市治理體系、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等方面的不足。這場疫情「大考」對新發展階段的國家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例如,應當如何夯實國家治理的制度基礎、強化制度執行力?
  • 學人觀點|陳振明: 新場景與新思考: 新發展階段的公共治理前瞻
    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大考」也考出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些短板、漏洞和弱項,暴露出各方面體制機制的短板,尤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以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公共衛生體系及城市治理體系、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等方面的不足。這場疫情「大考」對新發展階段的國家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例如,應當如何夯實國家治理的制度基礎、強化制度執行力?
  • 治理理論研究為治理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撐
    那時的治理研究是圍繞國家、社會、市場的關係展開的,以社會秩序可持續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重點關注公共權力獲得和運行以及相關主體的參與和互動過程。  我國政治學界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關注治理理論。學者們基於我國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結合中國語境和實踐對治理理論進行多樣化闡述,逐步形成立足本土、借鑑國外的中國治理理論。
  • 體育公共服務內涵、目標及運行機制研究
    ,發展體育公共事業,發布體育公共信息等,為豐富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體育活動提供社會保障和創造條件。包括加強體育公共設施建設,發展體育公共事業,發布體育公共信息等,為豐富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體育活動提供社會保障和創造條件。
  •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高度不確定性反映在這個時代危機事件的頻發,高風險。「進入21世紀後,人類突然發現自己陷入到危機事件頻發的泥淖之中了,時時處處受到危機事件的困擾。其實,大致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就進入了一個高度風險的社會。」⑮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社會主體行為模式的變革,「各種機構將不再是在一個固定地點工作的人員的分散的集合體,而是聯繫從事大量經濟和社會交往的人的不穩定的通信網絡」⑯。
  • 海洋環境治理研究綜述
    文章從海洋環境治理的理論基礎、海洋環境治理基本構成要素、海洋環境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設及海洋環境跨區域治理與模式研究等方面探討了不同學科學者在海洋環境治理研究領域的研究進展,並指出未來應加強全球海洋環境治理演化脈絡與類型體系劃分、全球海洋環境治理的層序體系與中國話語權甄別、全球海洋環境治理利益相關者博弈機制分析、中國參與全球海洋環境治理的法律體系建設及體制機制優化等方面的研究。
  • 公共管理研究的熱點與重心
    2014年公共行政索引401條危機管理、應急管理為主題的文章,全文轉載12篇,其研究亮點表現在創新應急機制和政策上。 研究者對我國應急管理的機制進行了思考,提出從體系建構到能力提升的思路(鍾開斌,6:90-96),並且從政府的角度對應急事件的聯動機制進行了案例分析(付娉娉、吳衝,9:89-94)。
  • 基於公共空間建設的社區治理
    [關鍵詞] 公共空間;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睦鄰客廳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政府培育發展社會組織的效應研究」(18ZDA116)、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加快推進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20ZDA08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我國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