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新時代深圳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理論研究工作,深圳市紀委監委與深圳大學共建的深圳大學廉政研究院暨深圳市廉政研究基地於近日揭牌成立。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的學術研討會也於揭牌當日在深圳大學舉行。

推動大灣區廉政共建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公婷從粵港澳互動交流的視角出發,探討了三地的廉政共建問題。公婷認為,由於腐敗具有複雜性、流動性和隱蔽性三大特性,隨著粵港澳互動交流的進一步加深,腐敗案件往往會出現跨區域性。因此,協同治理特別是跨區域的協同治理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粵港澳地區多種經濟、社會、政治制度並存,體制機制上的協調空隙可能會導致該地區的腐敗更具複雜性。因而,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注重體制機制上的協同創新,儘可能統合反腐敗力量,共同治理腐敗。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譚安奎表示,要從剖析「自身條件」出發,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廉政建設進行定位。譚安奎認為,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同尤為重要且尤顯複雜。要做好灣區內部的協調工作,優良有效的制度創新與政策創新是重點,但也會有一定的風險。這就需要通過精準研究,明確具體的風險點,然後逐一擊破。進行廉政協同創新,不僅有助於從體制內部控制風險,還可以通過經驗擴散實現對私有部門的監督。就具體的廉政建設而言,實現內地以紀委監委為核心的反腐敗體制與港澳廉署之間的架構對接、機制變通、工作協同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蔣朝陽表示,與香港廉政公署的職能略有不同,澳門廉政公署不僅負責反貪,還負責處理行政申訴工作。總體來看,澳門廉政公署在廉政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其架構、機制及作用與香港、內地的廉政部門有所區別,但仍然可以通過工作機制上的協同創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整體布局中。

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院長肖金明認為,應從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的角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廉政協同建設。腐敗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關於反腐敗的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是可以統合起來的系統工程。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講,廉政研究需要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問題,並提出切實有效的實踐方案。儘管不同學科對於「治理」的理解不甚相同,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治理與法治必須聯繫在一起討論,這是認識和規劃大灣區廉政建設的基本框架。如何基於「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粵港澳之間實現法治體系內部的銜接,是推動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的基礎法理問題。

廉政建設永遠在路上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院長張賢明基於吉林省的調研數據,分享了關於近三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公眾滿意度的研究成果。通過近三年的數據對比,從整體上看,民眾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開展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滿意度逐年上升,民眾對腐敗的容忍度不斷降低。從反腐敗隊伍建設來看,民眾對紀檢監察機關和紀檢監察幹部的信任度和信心指數日益增強。從對反腐敗的期待來看,民眾對各級黨委政府今後反腐敗工作的信心顯著提升。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國權在中西政府權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用以解釋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實踐的「新分權論」。他提出,區別於西方三權分立式的「政治性分權」,中國的行政權力體系可以用「功能性分權」來概括。實際上,自黨的十六大開始,我國就在探索決策、執行、監督這三種權力之間的實踐關係。進入新時代,中央強調要確保構建起三權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機制,這樣的分權實踐是在中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符合中國國家治理的現實需要。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倪星認為,中國自2013年以來進入前所未有的高壓反腐狀態,以強力治標為治本贏得了時間、奠定了基礎。從世界範圍來看,儘管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鬥爭工作卓有成效,但也引發了關於「高壓反腐能否可持續」的爭議。他認為,學界應該在此背景下重點關注三個問題:中國是否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反腐敗道路;這種特色是否符合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的發展規律;高壓反腐背後的深層作用機制是什麼。此外,還有四個要素值得分析,即國家權力的重構、市場機制的作用、社會力量的參與、新興技術的賦能。在高壓式反腐敗鬥爭的背後,實際上有一套治本的制度安排正在形成,這才是廉政建設永遠在路上的重要保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李永傑 袁超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廉政創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共治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周國和 通訊員 袁超)為參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新時代深圳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理論研究工作,近日,深圳市紀委監委與深圳大學共建的深圳大學廉政研究院暨深圳市廉政研究基地揭牌成立。當日,廉政研究院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以「粵港澳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為主題,在深圳大學舉行。
  • 創新引擎啟動 文化灣區來臨
    原標題:2018文化科技創新論壇在深圳舉行創新引擎啟動文化灣區來臨深圳新聞網訊 10月27日,備受關注的「2018文化科技創新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科技創新與區域協同發展」為主題,來自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的知名文化產業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和文化官員兩百餘人齊聚本屆論壇,共同圍繞相關議題展開了熱烈對話。本屆論壇由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指導,深圳市委宣傳部、南山區人民政府、深圳大學主辦,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與南山區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承辦。
  • 把握髮展新脈搏 社會治理與協同創新中國鎮長論壇在錫舉行
    中國江蘇網12月12日訊(通訊員 甄軒 記者 羅鵬)近日,2020社會治理與協同創新中國鎮長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逾百名城鎮「掌舵人」、國內外城市治理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和物業行業代表匯聚一堂,共話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 理論周刊|以「雙循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經濟協同發展是大勢所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各有所長、特色各異,這種差異化的特徵可以很好地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多樣化發展的訴求,但在複雜的國際形勢面前,這種差異也可能會帶來系列問題。從珠三角到粵港澳大灣區時代,象徵著灣區形態的新經濟鏈形成,意味著其城市群經濟發展模式面臨著新的轉折點。具體而言,珠江三角洲聚焦珠三角九市、以傳統製造業為支撐、以沿江和內陸經濟帶為腹地,而粵港澳大灣區外延至港澳、以現代產業體系中的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點、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制高點為節點。
  • 南航秦淮創新灣區啟動建設
    >張敬華王金龍鄭永安單忠德出席儀式 南報網訊 (融媒體記者 楊凡) 9月23日上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秦淮創新灣區啟動建設暨秦淮矽巷發展推進大會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講話強調,建設創新灣區是立足主城區特點、發揮高校院所優勢、推動創新載體升級的全新嘗試,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導,堅持創新載體創新建、創新文章創新做,探索打造更具綜合優勢、更有集聚能力、更富創新氣息的特色空間,推動校地融合創新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
  • 黨風廉政建設的成都探索與經驗
    在這一年,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進入到嶄新的時代;在這一年,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全面鋪開,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全面推進,市縣巡察工作不斷創新實踐;在這一年,成都用8個月的時間深入開展專項治理「微腐敗」工作,加強作風建設監督檢查,向「四風」堅決說不,各區(市)縣紀委在工作中積極探索並總結出寶貴經驗。
  • 粵港澳大灣區推動本土人才國際化與國際人才本土化
    推動本土人才國際化與國際人才本土化仲偉合國際人才高度聚集是世界級灣區的一大特徵。粵港澳大灣區要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首先要贏得全球人才競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提升發展質量和創新能力,關鍵在於國際化人才。
  • 世強亮相電子產業創新灣區論壇,與金百澤達成戰略合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7/361291.htm  據悉,本屆電子產業創新灣區論壇以「以協同創新促協同發展」為主題,大亞灣管委會領導,中國電子電路行業協會秘書長張瑾,金百澤董事長武守坤,深圳市世強先進科技有限公司總裁肖慶,上海新微集團總經理秦曦,華為大學供應鏈管理專家陳錦標,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
  •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病中醫藥科創與產學研論壇在穗召開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病中醫藥科創與產學研論壇暨首屆中醫藥防治痴呆研究與轉化高峰論壇在穗召開,中醫藥防治腦病發展迎來天時地利的大好時機  2020年12月11日-12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病中醫藥科創與產學研論壇暨首屆中醫藥防治痴呆研究與轉化高峰論壇在暨南大學召開。
  • 首屆灣區創見網絡安全大會舉行,騰訊聚焦雲原生安全實踐
    11月28日-29日,首屆「灣區創見·2020網絡安全大會」在深圳召開。作為目前華南地區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網絡安全大會,本屆大會以「新基建,新安全」為主題,聚焦探討新基建背景下,5G、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應用帶來的全新安全命題。  騰訊作為本次大會的協辦方,主導承辦了公有雲安全專場,並在大會上正式發布了騰訊政務安全大腦解決方案。
  • 抗疫大協同時代:數位技術能為社會治理做什麼?
    數位技術在新冠疫情時期嶄露頭角,人類的抗疫史也從之前的線性進化,走向社會化大協同……作為對疫情時期數位技術應用實踐的反饋和延伸,近日全球開放型研究機構羅漢堂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合辦的一場研討會,其主題就聚焦在「技術應用於社會治理」。「控制疫情為主,保證經濟為輔。
  • 社科院四大灣區影響力報告(2018)成果發布暨研討會(實錄)
    我們發現,舊金山灣區是唯一一個灣區整體影響力高於其核心城市影響力的灣區,更高於其主要城市均值,證明區域形象的打造,區域影響力提升最為成功。在我們課題研究過程當中我們也發現,舊金山灣區的區域治理體系最為完善發達,灣區從規劃、產業、環境等方面的協同都有很規範的政府或社會治理機構,甚至這些機構的Logo設計都是一樣的。灣區整體形象作為城市形象重要的背書和支撐,收到了良好的影響力績效。
  • ...深圳創新創業投資大會頒獎典禮暨大灣區科技大會(GBAS)圓滿落幕
    2020年12月17-18日,深圳創新創業投資大會頒獎典禮暨大灣區科技大會(GBAS)於深圳福田香格裡拉大酒店圓滿舉行。據了解,大灣區科技大會(GBAS)現已累計打造了30場知名院士主題報告、60場行業主題論壇、80場高端圓桌對話,打造了頂尖的國際灣區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交流平臺,強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 深圳創新創業投資大會頒獎典禮暨大灣區科技大會(GBAS)圓滿落幕
    據了解,大灣區科技大會(GBAS)現已累計打造了30場知名院士主題報告、60場行業主題論壇、80場高端圓桌對話,打造了頂尖的國際灣區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交流平臺,強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 黃石:加強數據安全協同治理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石:加強數據安全協同治理】  湖北省社會治安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石認為,面對數據安全領域的諸多挑戰,政府、企業、行業組織需要有效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建立適應大數據時代要求的協同治理模式。
  • 浙江工商職院:點燃「紅色引擎」為學校治理賦能
    (三)加強統籌協調,實現跨界整合共贏職業教育的跨界類型特徵,使其由學校一元治理主體結構走向學校、行業、企業、社區等多元治理主體協同育人模式。學校黨委切實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引領力,加強統籌協調,努力構建多方主體力量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體系。
  • 這些港口,給灣區帶來「大項目」
    廣州港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廣州港集團在新基建方面投資超100億元,在建項目既有廣州南沙港區四期工程、廣州南沙國際物流園、國家智慧養老應用示範基地等,同時還有廣州港數據標準治理及數據平臺、廣州港貨櫃智能理貨平臺等一大批智慧港口建設項目。
  • 版權鏈-天平鏈協同治理平臺正式啟動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偉倫 通訊員 張瑞雪9月5日,由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與北京版權保護中心共同搭建的版權鏈-天平鏈協同治理平臺正式啟動。該平臺搭建了「雙標統一」「雙鏈協同」的可信數字版權生態,這也是全國首個版權領域行政-司法協同治理機制。
  • 廖建宇同志在《中國紀檢監察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以改革創新為...
    堅持把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作為關鍵之舉。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根基,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有效運轉要靠強有力監督作保障。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專責機關,必須自覺把紀檢監察工作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著力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向基層延伸、監督向基層壓實,強化對基層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做實監督全覆蓋、增強監督有效性,促進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 智庫研究|增創新優勢:「十四五」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粵港澳三地之間合作的空間越來越大,灣區內實現資源共享、合理分工、協同發展,正當其時。21世紀初,中國內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內地經濟開始與全球市場直接對接,香港和澳門之前作為自由貿易港連接內地和世界角色的重要性日益下降。香港曾出臺向高科技產業轉型的措施,起步早於內地大多數城市,但由於缺少頂層設計、長期規劃和內部共識,最終未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