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新時代深圳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理論研究工作,深圳市紀委監委與深圳大學共建的深圳大學廉政研究院暨深圳市廉政研究基地於近日揭牌成立。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的學術研討會也於揭牌當日在深圳大學舉行。
推動大灣區廉政共建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公婷從粵港澳互動交流的視角出發,探討了三地的廉政共建問題。公婷認為,由於腐敗具有複雜性、流動性和隱蔽性三大特性,隨著粵港澳互動交流的進一步加深,腐敗案件往往會出現跨區域性。因此,協同治理特別是跨區域的協同治理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粵港澳地區多種經濟、社會、政治制度並存,體制機制上的協調空隙可能會導致該地區的腐敗更具複雜性。因而,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注重體制機制上的協同創新,儘可能統合反腐敗力量,共同治理腐敗。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譚安奎表示,要從剖析「自身條件」出發,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廉政建設進行定位。譚安奎認為,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同尤為重要且尤顯複雜。要做好灣區內部的協調工作,優良有效的制度創新與政策創新是重點,但也會有一定的風險。這就需要通過精準研究,明確具體的風險點,然後逐一擊破。進行廉政協同創新,不僅有助於從體制內部控制風險,還可以通過經驗擴散實現對私有部門的監督。就具體的廉政建設而言,實現內地以紀委監委為核心的反腐敗體制與港澳廉署之間的架構對接、機制變通、工作協同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蔣朝陽表示,與香港廉政公署的職能略有不同,澳門廉政公署不僅負責反貪,還負責處理行政申訴工作。總體來看,澳門廉政公署在廉政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其架構、機制及作用與香港、內地的廉政部門有所區別,但仍然可以通過工作機制上的協同創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整體布局中。
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院長肖金明認為,應從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的角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廉政協同建設。腐敗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關於反腐敗的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是可以統合起來的系統工程。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講,廉政研究需要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問題,並提出切實有效的實踐方案。儘管不同學科對於「治理」的理解不甚相同,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治理與法治必須聯繫在一起討論,這是認識和規劃大灣區廉政建設的基本框架。如何基於「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粵港澳之間實現法治體系內部的銜接,是推動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的基礎法理問題。
廉政建設永遠在路上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院長張賢明基於吉林省的調研數據,分享了關於近三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公眾滿意度的研究成果。通過近三年的數據對比,從整體上看,民眾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開展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滿意度逐年上升,民眾對腐敗的容忍度不斷降低。從反腐敗隊伍建設來看,民眾對紀檢監察機關和紀檢監察幹部的信任度和信心指數日益增強。從對反腐敗的期待來看,民眾對各級黨委政府今後反腐敗工作的信心顯著提升。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國權在中西政府權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用以解釋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實踐的「新分權論」。他提出,區別於西方三權分立式的「政治性分權」,中國的行政權力體系可以用「功能性分權」來概括。實際上,自黨的十六大開始,我國就在探索決策、執行、監督這三種權力之間的實踐關係。進入新時代,中央強調要確保構建起三權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機制,這樣的分權實踐是在中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符合中國國家治理的現實需要。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倪星認為,中國自2013年以來進入前所未有的高壓反腐狀態,以強力治標為治本贏得了時間、奠定了基礎。從世界範圍來看,儘管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鬥爭工作卓有成效,但也引發了關於「高壓反腐能否可持續」的爭議。他認為,學界應該在此背景下重點關注三個問題:中國是否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反腐敗道路;這種特色是否符合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的發展規律;高壓反腐背後的深層作用機制是什麼。此外,還有四個要素值得分析,即國家權力的重構、市場機制的作用、社會力量的參與、新興技術的賦能。在高壓式反腐敗鬥爭的背後,實際上有一套治本的制度安排正在形成,這才是廉政建設永遠在路上的重要保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李永傑 袁超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