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大協同時代:數位技術能為社會治理做什麼?

2020-12-13 楊國英觀察

文/觀察者

回望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2003年的SARS疫情,今天的新冠疫情,有何不一樣?

從最初的預警到武漢封城,從火神山醫院動工到各路人力、物資馳援湖北,從全社會的居家隔離防控到在家辦公……這一切都已在線的方式發生,5G、雲計算等數位技術也成為疫情期間的關鍵角色。

數位技術在新冠疫情時期嶄露頭角,人類的抗疫史也從之前的線性進化,走向社會化大協同……

作為對疫情時期數位技術應用實踐的反饋和延伸,近日全球開放型研究機構羅漢堂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合辦的一場研討會,其主題就聚焦在「技術應用於社會治理」。

「控制疫情為主,保證經濟為輔。如果疫情控制不了,經濟也無法保證」,中科院教授、國務院參事、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石勇在研討會上做此表態,實際上隱含著一個更加艱澀的問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兩難,如何變成兩全。

事實上,無論是高效防疫本身,還是儘快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主輔切換和兼容,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技術賦能之下社會治理提升的可能性。

01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這次確實不一樣。

相似的是疫情本身,不一樣的,是抗擊疫情的方式。

數位化系統與控制領域的中科院專家曾大軍提出,與以往的公共衛生事件相比,此次抗擊新冠疫情,數位技術的全面介入是最大的不同,「全生命周期的、全鏈條,從垂直的角度、從時間軸的角度都全面介入,是第一次。」

不止是曾大軍,與會的專家對此次新冠疫情,多數都有類似的看法,只不過表述有所不同。而羅漢堂秘書長陳龍則進一步提出,由於數位技術的介入,抗擊新冠疫情成了「一個全員參與、全鏈路全周期和全方位的過程」,「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參與的社會治理和應對危機的過程。」

數位技術本身是無形的,可見的是抗擊疫情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在線的、動態的、線上融合線下的,這使得從政、企到全民,都參與到了疫情防控之中。而作為一次社會大協同,數位技術支持的網際網路,在其中扮演著大腦、中樞神經的角色。

數位技術的上述角色,可以溯源到網際網路企業這些承載數位技術的實體。1月25日,阿里宣布9項措施馳援武漢,重點保障醫療物資、百姓生活物資的供給,以及援助通道的暢通,阿里旗下菜鳥、盒馬等都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疫情的發展,釘釘的協同辦公支持、淘寶的商家支持,繼續在統籌、協同的意義上,為抗擊疫情創造時間和空間。

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在BAT,這三家技術、人才實力最為深厚的頭部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恰恰也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最核心的技術支持。在疫情期間,阿里雲宣布向全球公共科研機構免費開放一切AI算力,以加速新藥和疫苗研發;百度研究院宣布向專業機構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 LinearFold 以及世界上現有最快的 RNA 結構預測網站,以提升新型冠狀病毒 RNA 空間結構預測速度;騰訊則從內部招募30多名專業的研發、設計和產品技術人員。

不難看到,數位技術不僅是此輪抗疫大協同的關鍵,而且在疫情響應速度、支援效率,在提供關鍵技術支持的維度和深度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離開數位化的調度,可能我們社會應對突發事件就顯得會有一些混亂。」研究工商管理數位化轉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孫毅認為,數位化在抗疫過程中,已經不單單是工具或者產品的角色,而是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的物流、在線辦公,「還具備了公共物品的屬性。」

02

在全球範圍內,網際網路、數位化已經是我國社會、經濟領域的一塊長板,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常態化的社會治理,而在新冠疫情防控這次危機管理中,數位技術之於社會治理的重要性,也包括短板和未來的方向,則進一步凸顯出來。

數位技術之於危機管理和常態化的社會治理有何價值,如何落地,可以從本次疫情危機中找到啟示和方向。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漢堂學術委員王能就提出,「這次疫情是一次危機,或者說是一次災難。成本很高,但是我們不應該浪費這次危機或者災難情況。」

大數據專家石勇參與的團隊,2月初已經在用異構數據驅動模型,精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行研究,他認為數據的準確性和融合、貫通都是挑戰,「數據一定要準確……各個專業、特別是各個部委,包括通訊、支付、交通等等,他們在這麼短時間內能不能把數據融合到一塊。」

顯然,來自各個領域的有效數據的融合,不僅對於疫情研判、防控整個危機管理過程有價值,對於復工安排、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有價值,也應成為常態化的社會治理致力於解決的一個源頭性問題。

好消息是,疫情時期湧現的各種數位化專業平臺,不僅成為抗擊疫情和提升社會治理的有效工具,也在擴充數據池,甚至為未來的數據融合提供了更好的基礎和更多的可能。疫情期間,全國28省市與阿里巴巴合作上線「數字防疫系統」,美團上線實名乘車系統,可做疫情防控時追溯依據,高德上線「新冠肺炎疫情地圖」,可查看附近疫情案例場所信息……諸如此類的案例,不僅是科技防疫的典型,其中一些,也顯示了政企合作為協同防疫、協同化社會治理帶來的新的可能性。

事實上,疫情時期的一些數位化工具,完全無縫過渡到常態化的社會治理。阿里釘釘、騰訊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都在疫情時期加速推動雲辦公服務,浙江圍繞網上政務服務,上線了「浙裡辦公安專區」,發改委支持鼓勵勞動者參與線上職業技能培訓,AI診療在一些地區得到應用……所有這些,對於社會治理來說,都有其特定的技術價值和數據價值。

由於數位化的發展,社會治理正在不可逆地迎來多元化參與的時代,這可能是本次疫情的核心啟示。如孫毅所指出的,「數位化的普及,已經從產品、工具層面、消費層面、產業層面拓展到了我們的社會文化層面。」

對於社會治理和數位技術的融合,孫毅持樂觀態度,因為「非常符合技術擴散的客觀規律」。不過,關於未來兩者的融合,孫毅認為重點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和組織的融合,我們「需要從關注技術,轉移到關注技術和組織的融合,包括知識的共享,包括組織我們決策體系的變革。」

顯然,社會治理和數位技術的融合,是全面的融合,而無論在數據融合、組織融合上,目前都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有著金融學背景的王能教授,提醒我們改變對危機的傳統認知,他指出,危機發生的頻率遠遠超過我們一般人想像的頻率,黑天鵝事件的頻率,實際上是非常之高的。這等於在另一角度上,說明了數位技術深入常態化社會治理的必要性。

03

單純看新冠疫情危機,可能是非常態的,但社會、經濟的各種擾動和挑戰,確實是高頻的,甚至是無限近似於常態化的。

而數位技術之於疫情防控,之於社會治理,其大協同的一面,同樣具有普遍性意義:數字基礎設施和商業基礎設施的持續演進,才是數字時代未來的大協同進化圖景,也才是社會治理系統化升級的最優解。

通過疫情的新舊對照,石勇教授指出了當前數字基礎設施的必要性,輿情系統在上次SARS以後,就已經開始建立了,但是數據沒有融合、打通,拿不到全面、真實的數據。他進一步指出,未來數字基礎設施的升級,需要的是大數據層面的三方融合,「一個是政府的數據,第二個是企業的數據,第三個是開源的數據。」

數據「開源」融合之下,曾大軍關注的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另一個關鍵問題——隱私保護,並且提出了非常態時期的解決方案:在危機管理時期,可以一事一議,前提是為應急狀態下的數位化協同,單獨提供頂層設計、平臺管理制度和隱私保護的方案。

顯然,如今,網際網路企業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走在前面。一方面,他們對於上述問題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另一方面,網際網路企業還有種種優勢,如孫毅所指出的,社會治理體系和數位技術的匹配,特別需要網際網路行業普遍採用的扁平化的組織結構,「現在網際網路企業講很多所謂的中臺戰略,其實就是讓組織更扁平、更敏捷,讓信息的傳遞更有效率。」

事實上,在孫毅指出的另一個問題上——數字基礎設施面臨著地區不均衡、人員數位化素質不均衡的問題,網際網路行業同樣走在前面,未來,網際網路行業對下沉市場的開拓、數位技術的下沉,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由此也不難看出,商業基礎設施的持續數位化升級,對於社會治理意義上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未來仍會起到關鍵作用。如羅漢堂秘書長陳龍所指出的,5G和雲計算作為這幾年高速發展的兩個領域,在火神山醫院全民「監工」、阿里雲和百度雲的開放、協同辦公等領域,均體現出了作為數字基礎設施的價值。而在商業基礎設施領域,阿里則率先意識到,在數位技術的基礎設施之上,要有一個新的商業作業系統,從社交、商業、金融、物流、雲計算各個方面去推動數字經濟。由此看來,商業基礎設施,未來很可能繼續扮演數位技術進步的加速器,並且反饋到數位技術設施或社會治理領域。

本次疫情危機的應對——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參與的社會治理和應對危機的整個過程,數位技術顯然是作為另一個隱形的主角而存在的。從中世紀歐洲的黑死病、SARS到本次疫情,智慧型手機、5G、雲計算作為有別以往的全新事物,陳龍認為,這是對信息革命作為人類協同革命的本質的反映。疫情壓力測試之下的人類大協同,則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命題——陳龍稱為「數位化生存」。

顯然,大協同之下的「數位化生存」,不僅體現在危機時期,也將成為定義人類經濟、社會未來命運的主旋律。

相關焦點

  • 數字政府進入後疫情時代,百分點能用數據智能做些什麼?
    新冠疫情接近尾聲,數字政府的建設反而被推至高潮。IDC指出,在政府治理的智能化和現代化反面,疫情帶來數字平臺和大數據商機。2019年,業界即有觀點認為,數字政府的建設進入2.0時代,具體表現為「數位化」向「數智化」轉折。
  • 人民日報有的放矢:為社會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同時,科技發展正在深刻改變現代社會治理,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大大豐富了社會治理的內涵、方式和手段,為我們全面感知和掌握社會運行動態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以前人們判斷某一領域狀態時,通常只能形成總體感覺,現在則可以得到確切數字。理念是行動的先導。
  • 把握髮展新脈搏 社會治理與協同創新中國鎮長論壇在錫舉行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在致辭中表示,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搶抓國家政策機遇,突出關鍵點,找準突破點,精準發力。無錫市錫山區委副書記、區長任棟介紹說,近年來,錫山區以強化公共服務為手段、以網際網路信息平臺為載體,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 大數據協同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打造「超級智囊團」
    緣起安全大數據,360勇擔重任使命必達數字孿生時代,物理世界、人類社會、數字世界的關係從簡單的聯繫與映射,正逐步走向深度融合。網絡攻擊將不僅僅發生在數字世界,而是可以滲透到物理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成為趨勢,我們人類已進入到大數據、大安全時代,網絡安全風險將遍布在所有的業務應用場景中,例如工業生產、能源、交通、醫療、金融,以及城市和社會治理。
  • 數位技術如何助力全球抗疫?鍾南山等專家這樣說
    來自數字經濟和生命健康領域的十餘位國內外專家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在論壇上發表演講。一起聽聽專家說了啥?鍾南山院士:信息通信技術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非常強大支撐特別是在這次抗疫工作中,信息通信技術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非常強大支撐,在態勢的研判、信息共享、流行病學的分析等方面顯示了巨大的能量。詳情》》塞爾維亞部長塔蒂亞娜·馬蒂奇:感謝中國人民 你們挽救了無數的生命
  • 農村社會呼喚多元主體協同治理
    【摘要】為解決當前農村社會治理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必須推進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長效機制的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可以通過良性的互動協作機制、人力保障機制和動力機制來實現,其中,優化制度環境、集合內外部力量是增強協同治理長效性的關鍵。
  • 聚焦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
    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新時代深圳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理論研究工作,深圳市紀委監委與深圳大學共建的深圳大學廉政研究院暨深圳市廉政研究基地於近日揭牌成立。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的學術研討會也於揭牌當日在深圳大學舉行。
  • 政府網絡輿論引導與社會治理進入3.0時代
    其中,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彭波教授發表題為「數字科技時代:政府網絡輿論引導3.0」的主旨演講。他回顧了網絡輿論引導前兩個階段的特徵和方法,認為1.0時代以政府為中心,2.0時代以公眾為中心,而根據數字時代網際網路輿論場的新變化,3.0時代應以每個人為中心,其核心是以大數據為基礎,以算法為驅動,以每一個民眾為中心,為每一個民眾提供最優質的信息服務。以下為彭波教授演講全文,整理髮布,以饗讀者。
  •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數字政府建設
    而居於社會治理網絡核心節點的政府,也必須與時俱進,緊緊跟隨數位化變革,通過數字政府的建設,形成政府服務社會的新能力。  以多元化治理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工業化時代,公眾接受信息的來源和渠道相對有限,使得政府作為信息與資源交換的中心,擁有了絕對的權力,形成了一元化的治理模式,對其他社會治理主體行使管理和監督的職能。
  • 區塊鏈嵌入社會治理路徑
    通過區塊鏈技術保證社會治理進程中產生的數據內容公開、可溯源且防篡改,並引入利益相關群體進入基層社會治理場域進而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可以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由系統封閉化、中心單一化逐步走向多元主體協同共治,以此構建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第二,區塊鏈能建立信任網絡,重塑基層治理改革思維方式。
  • 智能協同雲技術:萬物互聯、萬網融合時代將如何改變生活?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題:智能協同雲技術:萬物互聯、萬網融合時代將如何改變生活?新華社記者胡喆、荊淮僑隨著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體系不斷完善,大數據融通治理、人工智慧和網絡信息安全的發展與產業生態不斷豐富。萬物互聯、萬網融合時代,智能協同雲技術正在逐漸改變千家萬戶的生活方式。「雙十二」購物節剛過,你是否在惦記快遞啥時候到?
  • ...十九大精神——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經驗」主題研習班會
    聚焦十九大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理論功底、學術素養和政策水平,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班於2020年12月18日下午2點在學術會堂706會議室召開「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經驗
  • 多元參與 協同共治——「微笑烏鎮」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中國日報網10月24日電(記者 許聃) 挾千年古鎮文化稟賦,接數字經濟浩浩浪潮。浙江省桐鄉市烏鎮鎮通過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賦能,充分發揮技術紅利,不斷提升智慧城鎮治理水平,走出了一條具有烏鎮特色的新型城鎮治理之路。
  • 晉城:大數據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插上智慧翅膀
    近年來,晉城市大數據應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把大數據應用作為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的新途徑、新引擎和新手段,以打造「中等智能城市全國樣板」為目標,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強化智治支撐,加快「五治」融合,全力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範市」,推動大數據發展應用實現了重大突破,社會「智」治能力不斷提升,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插上了智慧翅膀,並成功躋身「2020領軍智慧城市」,榮獲
  • 黃石:加強數據安全協同治理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石:加強數據安全協同治理】  湖北省社會治安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石認為,面對數據安全領域的諸多挑戰,政府、企業、行業組織需要有效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建立適應大數據時代要求的協同治理模式。
  • 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和音)
    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強調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把握信息革命歷史機遇,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開創數字合作新局面,打造網絡安全新格局,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攜手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展現了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發展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的真誠願望,為各國充分釋放數字經濟潛力、共同推進全球網際網路治理注入動力,指明路徑。
  • 社會治理這樣做……
    實施全周期管理,要從形勢分析、問題響應、力量組織、指揮處置等多元維度系統化推進社會治理,這是新發展階段社會問題複雜化、公共服務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資訊時代治理精細化、智能化的特徵。全要素實施資源整合。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了社會治理的信息化發展,為提高城市運行和治理效率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支撐。
  • 數位技術點亮智慧之光_人民日報評論_新聞中心_瀋陽網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科技抗疫成效顯著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帶動數位技術快速發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平臺、協同辦公等得到廣泛應用,網際網路對促進各國經濟復甦、保障社會運行、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本屆論壇上,「數字經濟與科技抗疫」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 華為:5「機」協同是數字經濟的新支​點
    然而,或許連麥多斯也未曾想到,當時間來到21世紀,以數位化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生產力,取代了傳統資源,讓數字經濟成為了撬動時代發展的新支點,推動人類社會不斷變革進化。現在,這個新的「支點」,已經超越了傳統經濟的邏輯。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報告顯示:1塊錢的數位技術投入,可以帶來3塊錢的行業數位化增長。以中國為例,去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僅佔GDP約三分之一,但是對增長的貢獻達到三分之二。
  • 「任琳」打造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新景象
    中國倡議再次為全球協同抗疫和疫後世界經濟恢復與發展釋放積極利好信號,包括堅持公平開放包容的多邊對話,支持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要構建全球合作網絡,暢通世界經濟運行脈絡;與時俱進,積極探討數字經濟新議題的治理;實現包容性發展,著力幫助低收入國家渡過難關,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