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比不上西式教育?美國華裔媽媽送娃到上海讀書後大吃一驚

2020-12-22 地球已連接

2019年12月3日當地時間9點,經合組織(OCED)在法國巴黎總部宣布了2018年最新PISA成績——

在共有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約60萬學生參與的測試中,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在閱讀(555)、數學(591)和科學(590)三項測試均遙遙領先,只有新加坡緊隨其後。

從2009年、2012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一,到2015年的排名第十,再到如今的回歸第一,這份報告對中國教育界人士來說,不可謂是一個極具分量的報告。

圖為2018年PISA科學成績排名

每當談起中外教育的差異,大家都會說中式教育就是應試教育、填鴨式灌輸教育;西方教育是素質教育,教育體制自由創新,更能開發學生多方面創新性思維……

「中式教育」比不上「西方教育」,西方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發展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但是,看到這份數據你還會如此認為嗎?

1

不久前,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為了中式教育公開吵架。

原因是一位美籍華裔媽媽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式教育的文章。

這位媽媽叫做朱賁蘭,她和老公都是駐華媒體記者,因為工作關係搬到上海後,她給兒子選擇了一所本地學校。

在上海,朱賁蘭曾深深感受到了中西教育的巨大差異……

朱賁蘭講了兒子萊尼在學校發生的一件小事:

萊尼從小就不喜歡吃雞蛋,但在中國上幼兒園的第一個星期,老師就逼著他吃煎雞蛋。

萊尼回家告訴媽媽,老師未經過他允許就把雞蛋塞進他嘴裡。

他哭著吐出來,老師又塞進去。

反覆了四次之後,萊尼終於把雞蛋咽了下去。

朱賁蘭對於兒子被迫吃雞蛋這件事非常驚訝,雖然她一直想讓兒子吃雞蛋,但是兒子一直抗拒反感。

在她接受的教育裡,不強人所難是原則。

於是,第二天,她便找到學校老師:

老師,在美國我們不這麼逼孩子。哦?那你們怎麼做?我們給孩子解釋雞蛋很有營養,吃雞蛋對骨骼、牙齒、眼睛都有好處,我們鼓勵他們自己判斷,並且相信他們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

所以,這個方法管用嗎?

事實上,並不。

就像朱賁蘭說的:「不是每次都選」,而且就在上周兒子還因反抗吃飯,把牙摔裂了一顆。

被懟的的啞口無言的朱賁蘭,在還沒緩過神就又被老師叫到學校上了一課:

在孩子面前,你應該說老師是對的,並且你也會用同樣的方法處理事情。我們和西方人不一樣,我們不喜歡孩子來挑戰權威。

朱賁蘭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中外教育的差別。

為了驗證兒子是否真的接受了雞蛋,朱賁蘭在家裡又給兒子做了塗了雞蛋液的食物。

結果證明,雖然兒子並沒有真正地「愛上」雞蛋,從內心接受這個食物,但他下定決心「徵服」它。

朱賁蘭不得不承認,在孩子的判斷力完全形成之前,家長和老師替孩子做決定會讓很多棘手的事情變簡單。

兒子萊尼在幼兒園接受中式教育後的成果很明顯,數學和中文能力突飛猛進,注意力和紀律性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但是,學校老師絕對的權威,也讓她陷入了苦惱:

比如,兒子萊尼獲得了一顆紅五角星,是因為「一直坐著沒動」;所有孩子畫的孔雀尾巴的角度都是一樣的;「你不聽話,你媽媽就不要你了」,「不聽話警察就來抓你了」的威脅式維持秩序方法隨處可見……

她深深覺得自己陷入了一場中西教育的博弈中。

2

其實,朱賁蘭自己也算是一代中西文化教育差異下的產物。

從小在德克薩斯州長大的她,父母都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和無數移民華裔家庭一樣,生活在一個嚴厲父權主導的家庭。

從小她就被父母要求做到最好,父母在很大程度上都希望控制她的決定。

比如,反對她大學讀文科專業。

但在外人眼裡,朱賁蘭接受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

從史丹福大學畢業後,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拿了新聞學碩士學位,此後供職於路透社和CNN。

這樣的人生履歷擺在哪裡都是相當優秀的。

中西文化的差異一直在她成長過程中撕扯。

直到把兒子送進中國本地幼兒園時,她才明白自己其實在努力複製她成長過程中接受中西教育和文化的經歷,只是家長和學校的角色發生了逆轉。

在此過程中,也明白了父親教育方式的初衷,雖然有時是錯誤的,但無一不是在為孩子好。

通過走訪比較上海一所小學和波士頓地區的一所小學,朱賁蘭更加清晰的認識中西教育的差異以及利弊。

中國課堂老師是中心,老師說,孩子聽,整節課堂交流不多,但效率很高,紀律性很強;美國課堂則是孩子是中心,重在討論以及發現孩子的興趣。

中國課堂講授新知識,重在理解並加深入,美國課堂習慣用學生已經知道的東西來理解要學習的概念,而不是繼續深入。

中國老師不愛誇學生,反之,美國則會說好多讚美的詞。

中國課堂師生比1:32,美國1:6。

朱賁蘭覺得,中國孩子學術成績優秀,除了訓練有素的教師和死記硬背等因素外,中國學生還有一種堅毅的品質。

而這份「堅毅」,是外國孩子普遍缺乏的。

中國孩子從小就有競爭意識,這種意識的好處是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叢林法則,優勝劣汰,灌輸給孩子一種「想成功就要努力」的信念感。

中國人讓孩子適應了在學術追求上努力,甚至是承受磨練。

但不好的地方也很明顯,極端的努力,過度強調學術,要求孩子毫無疑問地服從,這些劣勢無疑都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判斷力。

就像《華盛頓郵報》批評的那樣:

因恐懼心理而學習並不是真的好學,長期的壓力還會導致孩子社交能力的退化以及心理疾病的滋生。

死記硬背不等於學會了,雖然短期內的考試可以看到效益,但長時間逼迫孩子學不感興趣的內容會壓榨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

3

BBC播放過一套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三集紀錄片,長達一個月的連續跟蹤拍攝,尖銳的文化衝突與師生矛盾……

播出後,在英國本土及中國大陸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且掀起了一場有關中英教育方法優劣之分的大辯論。

一開始,很多外國觀眾都對中國教師不屑一顧,甚至覺得中國式教育必敗無疑。

結果卻超乎想像,幾位中國老師帶領的英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和中文考試中不僅全面擊敗對手,而且每門課均超出10分。

如果時間再長一些,很可能分數差距更大。

事實也確實如此。

中國初等教育放在全世界都算得上優秀。

中國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造成中國學生普遍都有很強的競爭意識!

對於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學習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出頭才能改變現狀;而有條件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在大環境的追趕下也不敢鬆懈。

而和亞洲的孤獨的競爭不同,4位哈佛學霸拍攝的紀錄片《學習的人》裡說,英美以及歐洲的教育發展於中世紀的辯論。

中世紀的大師哲人們在市場上,集市上和別人辯論,通過交流來形成自己的思想,具有知識的人聚集的地方發展為大學。

在牛津大學,有著200年歷史的牛津討論聯盟,由學生管理,每周請一位全球名人和學生分享觀點,展開辯論。

辯論是牛津學生的特權,他們舉起學生證就可以上前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牛津大學還保留了古老的小班課,和教授一對一討論交流。

學生先根據主題查閱文獻和資料,寫成隨筆,和同學討論交流意見,教授看完隨筆後批改,和學生約好每周的上課時間,就可以一對一討論。

教授更看重學生的表達,思考和邏輯能力。

而在美國的精英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方式則是哈克尼斯圓桌。

學生可以平等地對視任何人,老師鼓勵每個學生都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想法,並且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意見。

猶太人更加注重提問。

猶太民族雖然人少,領土小,但是他們創造了很多奇蹟,教育更是舉世聞名。

全世界770位諾貝爾得主中,有153位都是猶太人。

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馬克思,戴爾,巴菲特……全都是猶太人。

猶太人的學習來自於摩西五經,它沒有記載絕對真理,而是由提問和答辯的形式構成的討論指南。

猶太人的學習注重提問,在學校,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ma da hou xiu pu」 意為「你的觀點是什麼?

猶太人聚居的地方就會有公共圖書館葉史瓦。

在圖書館裡,人們不是安靜地看書,而是兩兩一組激烈地討論,即便兩人完全不認識。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不是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

而是問「今天提出了什麼問題」,他們認為,只有深度思考才能提出問題。

北歐創新、諾貝爾獎誕生地、芬蘭教育傳奇等等,都讓外界對「北歐四國」充滿好奇。

北歐的基礎教育整體上烙印著「求平均」的色彩。

這種對公平的強調,體現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落點之一就是,強調以興趣出發,鼓勵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在「求平均」的社會氛圍下,北歐教育不是強調「如何讓優等生變得更好」的精英式教育,而是更多強調「如何讓差生找到自己的價值」。

4

到底是亞洲「權威式教養方式」好,還是西方強調興趣、個性的教育好?

從《虎媽戰歌》開始,亞裔父母的教養方式便在北美的社會輿論、研究領域和教育實踐中不斷掀起陣陣漣漪,亞裔父母「推娃」已經成為北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但是,美國學界的各種理論和實證研究顯示:亞裔父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僅止於亞裔孩子學業成績的優秀。

事實上,常春藤等美國名校並不青睞學術模範生,而且亞裔進入職場高層的比例,是各個族裔中最低的。

此外,亞裔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北美社會各界的關注……

只能說,離開孩子個體本身談教育,都是不合適的。

每種教育方法都有利弊,選擇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相關焦點

  • 美國華裔藤校媽媽的選擇:我為何讓兒子來到上海上公立幼兒園
    設想一下,如果你曾在世界一流的常春藤盟校接受美式教育的薰陶,在成為媽媽後會選擇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是和虎媽一樣開始一段嚴厲的「中式教育」,還是以放養的心態讓孩子在美式教育自由的氛圍下成長?也許這本就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中美兩種教育方式本身既有各自優越的一面,也存在難以迴避的痛點。
  • 混血娃被華裔斯坦福媽媽送入中國公校,引發一場中西教育大碰撞
    2017年,她出版了一本名為《小戰士:一個美國男孩、一所中國學校和一場全球競賽》(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的書,講述了她作為一名美國第二代華裔,把兒子送入上海公立幼兒園的經歷。
  • 西式教育vs中式教育,哪個更利於孩子發展?其實各有各的好
    隨著年輕一代逐漸成為社會的主力軍,這些思想開明的新手爸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部分都選擇較為寬鬆的西式教育,而不是嚴厲的中式教育。有些家長十分嚮往西方的教育體制,於是不惜花重金將自家孩子送出國門去留學,感受一下國外開明的教育氛圍。
  • 「中國教育是培養戰士」,混血兒子在上海讀幼兒園後,駐華記者媽媽揭露中西教育差異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美國華裔媽媽朱賁蘭(Lenora Chu),她從小就和父母一起在美國長大。Lenora Chu她和老公都是駐華媒體記者,因為工作關係搬到上海後,她給兒子選擇了一所本地學校。此前媒體詳細報導了這位華人媽媽在教育孩子上面臨的抉擇。
  • 尹建莉怒批李玫瑾,「西式放養」還是「中式幹預」?到底該聽誰的
    >尹建莉:早期從事中學語文教育,後致力於家庭教育研究,代表作品《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贏得廣泛好評。美國國家失蹤及被剝削兒童中心主任南希.麥克布萊德表示:父母保證孩子最安全的措施不是讓她宅在家,而是把她送出去,鍛鍊識別危險的能力保護自己。美國教育專家呼籲爸爸媽媽「放養教育 」,但是放養不等於散養。
  • 「聽話還是大聲說出來,尊重學生的選擇還是服從老師的權威「——美籍華裔媽媽的教育抉擇
    似乎各有各的好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那麼就是考驗父母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美國華裔媽媽朱賁蘭(Lenora Chu),她從小就和父母一起在美國長大。Lenora Chu她和老公都是駐華媒體記者,因為工作關係搬到上海後,她給兒子選擇了一所本地學校。她和老公都是駐華媒體記者,因為工作關係搬到上海後,她給兒子選擇了一所本地學校。此外這位媽媽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她的叔公是朱鎔基。近日,紐約時報詳細報導了這位華人媽媽在教育孩子上面臨的抉擇。
  • 中英教育PK,中式教育難說勝利
    中國上海的學生在3個科目中均名列第一,而英國排名不佳,英國主流的綜合教育模式遭質疑。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014年,英國教育部大臣伊莉莎白·特拉斯訪問上海時表示,應在英國數學教育中融入「中國特色」。除了英國,澳大利亞等一些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式教育。這也是這個BBC教育實驗片的產生背景。
  • | 那個把混血兒子送回中國讀書的 Stanford University 華裔媽媽...
    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華裔媽媽朱賁蘭也不例外,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位在完整美國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母親,最後選擇將自己的孩子帶到中國公立學校。       而在這段以兒子Rainey為起點,走訪上海、北京、安徽、河南等學校和家庭,採訪師生及教育專家的經歷中,朱賁蘭想要回答的問題是:中國教育到底在教出怎樣的學生,西方國家又是否能從中學到什麼?
  • 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的區別
    漫長歷史發展中,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形都有自己原因,中國式教育起源孔子的」有教無類「,西方教育起源古希臘,由於是在不用的背景下,形成的教育方式差異性,眾所周知,中西式教育有巨大的差異性
  • 為什麼美國精英職場,中國人卻比不上印度人?今天算是了解明白了
    為什麼美國精英職場,中國人卻比不上印度人?今天算是了解明白了近年來印度人出任美國知名企業的高管現象層出不窮,比如2014年薩蒂亞·納德拉出任全球最大軟體公司微軟的執行長、2015年皮查伊出任谷歌執行長等等。
  • 美國華裔「虎媽」教育方法惹爭議,9年過去,她的女兒咋樣了?
    話說,在9年前,美國的一位華裔作家曾發表過一本書籍,這本書一上市,就在全美引起了一陣討論的旋風:她就是首次應用「虎媽」稱號的蔡美兒。在書中的一些片段,我們就能側面的了解到這位媽媽是多麼的「殘酷」,比如:大女兒Sophia在一次競賽中得了第二,媽媽並沒有表揚,而是每天要求女兒加練2000道題,直到在比賽中得到第一名;小女兒Lulu練琴時,常常時從傍晚彈到深夜,期間也並不被允許喝水吃飯和上廁所....
  • 被美國人羨慕的中式教育!美式,中式教育到底哪個好?
    在上海工作的一位美國人媽媽,聽自己的3歲的兒子回家告狀說,幼兒園老師強迫自己吃炒雞蛋。「她把炒雞蛋塞到我嘴裡。」他說,「我哭著想要吐出來,但是她又塞進去了,好幾次!」媽媽於是找老師理論,「在美國如果讓小孩吃雞蛋,人們是不可以這樣做的。」
  • 育兒方式,你覺得西式好還是中式好?
    單純的說是中式的好還是西式的好。中式的育兒方式,有它的好處和弊端,西式的育兒方式也有它的長處和弊端。育兒方式是由育兒思想決定的。有什麼樣的育兒思想、育兒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育兒方式,育兒方式,受育兒理念的指導。1,中西方教育家、教育思想浩如煙海,眾星璀璨作為一個曾經的教育工作者。
  • 親歷臺灣、加拿大、上海教育,這位媽媽堅決選擇留在上海 | 講述
    有人看重多元化的教育環境,有人看重國際化精英教育。今天故事的主人公Lynn出生在臺灣,在小學二年級前接受的是臺灣的體制內教育,隨後和父母一起去溫哥華並在加拿大上學直到大學畢業。非常有趣的是,Lynn的老公是在中國大陸接受體制內教育後到美國讀了大學。目前Lynn一家在上海工作、生活,而他們的女兒也同樣面臨著在上海接受國際化教育的選擇。
  • 耶魯華裔虎媽病倒!中國式教育送兩個女兒進哈佛 如今卻……
    很多北美的華人可能都知道耶魯華裔虎媽蔡美兒。她是個移民二代,也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嫁給西人丈夫,用嚴厲的中式教育,把兩個女兒培養進了哈佛大學,還出了一本叫《虎媽戰歌》的書,使得中式教育一度受到美國女性追捧。然而,蔡美兒丈夫日前表示,蔡美兒因罹患重病,目前在醫院治療。她已取消本學期的所有授課。
  • 18歲美國大學生給5歲上海女孩當「書僮」,竟被中國虎媽式教育折服
    她上半年在上海的兩個家庭做了半年的互惠生,回美國已經兩個月。作為一個剛剛親歷了中國虎媽式教育的美國女孩,她對教育的看法經歷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最近一封郵件對此有一個開放的討論,她回美國後的反轉讓我深感意外。
  • 華裔教育方式有了新選擇
    華裔教育方式有了新選擇(僑界關注)據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報導,「虎媽」式教育方式伴隨著亞裔的代際發展而漸顯頹勢。一方面是曾經受益於「虎媽」式教育方式的優秀亞裔二代在反思傳統教育;一方面是脫離「虎媽」式教育方式的亞裔三代卻可能面臨不再「優秀」的尷尬。
  • 在上海讀國際學校
    2016 年的時候,「中國三明治」創始人李梓新連寫了兩篇關於北京上海兩地家長在當年「小升初」亂局中被裹挾前進的境遇。在《上海小升初的五道光譜》一文中,他給上海家庭畫出了由中式向西式教育過渡的五條路線。「國內教育在基礎階段比西式教育更好」的觀念深入人心,先在中式教育下打好基礎,上了初中或者高中之後轉向國際課程,再直申美國大學是很多家長心中的完美線路。但是因為受到課程體系、教育方式和學籍等因素的限制,在中西兩條路線之間互相切換的成本不但需要用金錢來承擔,有時候還要付出時間和社交成本。
  • 中式快餐店一一上海大食堂,怎樣去PK西式快餐店肯德基
    肯德基、麥當勞這種西式快餐店,遍布世界各地,也遍布國內各大中小城市。以其方便快捷環境整潔的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關注。渴了累了時,這種快餐店,總會不失時機出現在你面前。中式快餐店應該比西式快餐店在中國,有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前途。
  • 被九九乘法表「震驚」 英國引進中式教育
    中國教材「走紅」英倫,中國教育理念走向世界,正在成為全球基礎教育領域的新動向。 英國學校使用中國教材,其實是英國近年來系統引進中國數學教育「上海模式」的一部分。這背後,是中式課堂教學、教師培訓、教育理念「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輸出。 中國教育「上海模式」最初受到全球關注,是因為中國學生在國際教育評估中的搶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