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說一個有趣的例子,我稱之為「雞蛋事件」。
在上海工作的一位美國人媽媽,聽自己的3歲的兒子回家告狀說,幼兒園老師強迫自己吃炒雞蛋。
「她把炒雞蛋塞到我嘴裡。」他說,「我哭著想要吐出來,但是她又塞進去了,好幾次!」
媽媽於是找老師理論,「在美國如果讓小孩吃雞蛋,人們是不可以這樣做的。」
「哦,那你們會怎麼做呢?」老師反問道。
「我們會講道理,告訴他雞蛋的好處,有營養和多種維生素……」美國媽媽說。
「然後呢,起作用了嗎?」老師問。
「倒是沒有,他一直都很挑食,不過……」
「我的方法有用,OK?。」
老師打斷說,「我塞了4次,他就吃進去了,所以從今天開始,他每天都會吃雞蛋了,還有其他的營養食物,而你只需告訴他『媽媽會和學校的老師一樣做』就行了。」
這件事情讓她十分震驚,甚至顛覆了她對「美式教育」的認知,承認「中式教育」在某些方面十分有效。
但這在外網論壇上卻引起激烈的討論,有一個聲音這麼說:
「這完全是愚蠢的!如果我的孩子對雞蛋過敏怎麼辦?如果你讓他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我一定會讓你生不如死!」
當然了這麼說也有道理,我也是持這種觀點。如果一個老師強迫我的孩子吃任何東西,不管初衷如何,這麼做肯定不妥。
但是先不說在這個「雞蛋事件」裡面老師的對與錯,單是考慮問題的方式,我們就能從中看出「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間最大的鴻溝,那就是一個注重「權威性」而另一個注重「個人感受」。
哪一個更好呢?
2
「服從」與「溝通」
美國的學生,課堂回答問題不需要起立,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相尊重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平等的互相尊重來實現的——當然了你打工的大學實驗室教授除外,他是付你薪水的老闆——這樣的背景下對美國的小學老師來說,維持課堂秩序就成了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
學生不怕你,混熟了之後就更容易搗蛋。懲罰措施極其有限
所以你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每日行為反饋記錄」等系統和獎勵機制,並和家長建立密切聯繫,這樣才能引起孩子們精神上對紀律的「重視」,才能達到普通中國老師「吼一嗓子」就能達到的效果。
一個在美國小學間流行的做法是,為每一個小朋友設立不同顏色的「色帶卡片」來反映他們每天的行為表現。
例如最好的色帶是黃色,如果犯了特定的錯誤或者次數,就會獲得相應的色帶,那麼晚上家長們根據卡片的「呈色」就可以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教育」了。
雖然把「懲罰權」還給了家長,但孩子們的感受被很好的顧及了,畢竟在課堂上並沒有當著大家的面出醜。
這麼做的好處會減少孩子對課堂的「恐懼感」,更能自如地與老師對話,提出問題以及表達自己的看法,更好地發揮。但有時候也會造成更亂的課堂。
而中國的風格是直接的。從「不允許亂動」到「回答問題站起來」,這種紀律和措施的確能樹立老師的權威和地位,讓學生數量龐大的班級在教學任務的進行中,聽話的像一把小提琴;
而隨之而來的負面效果就是過於嚴肅的氣氛會讓一些內向的孩子產生牴觸心裡,甚至因為對犯錯的恐懼而拒絕主動回答問題。而且「為人師表」的外在表現也往往體現在「端著」。
所以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上學」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不過這也沒有辦法,要知道美國的教室通常只有20個學生,而中國一個班超過50名學生也十分司空見慣,對兩國老師來說維持課堂紀律的初始難度本身就不一樣。
這樣一來「效率」才是最重要的,畢竟老師的主要精力應當用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消耗在無休止地維持課堂紀律。
3
「標準化生產」和「批判性思維」
中美兩國教育思想的核心差異就在這。
由於中國教育體系非常強調考試,因此曾備受中西方輿論的抨擊。西方教育體系甚至對其打上了「野蠻」、「機器學生」、「標準化工廠」等標籤。西方主流教育風格曾一度認為,藝術或體育的強化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全面的學習體驗。
誠然,在體育上面教育的羸弱的確是國內中小學普遍的問題。但是,在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也只有通過考試才能更加公平地甄選出優秀的學生並給與合適的回報。不同的國情決定了中國「標準化生產」的思路,和美國更強調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
首先批判性思維並不是「槓精」。簡單來說,它是通過運用自己的知識,客觀地探索事物的真實情況,在超越情感幹擾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理解和邏輯判斷。
同樣一篇文章,咱們的語文老師肯定會根據教材把「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給定的死死的,因為考試就考這些東西,有時候精確的甚至一字不讓。
而美國的老師可能會讓你對文章的事件發表不同的看法,「這傢伙為什麼這麼做?」「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如果是你會怎麼辦?」等等類似的論點。或者針對國家的某一項法律或者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
無論觀點是正面還是反面,只要你在分析的時候運用了「批判性思維」,論述能自圓其說,就能達到目標。但是如果你沒有做到這點的話,哪怕辭藻多麼華麗,句式有多麼妖嬈,最後多半也要回爐重造。
這種狂熱甚至體現在小學二年級課堂上。7、8歲的小朋友都有機會將古希臘的文明屬性與其他的古代文明進行比較,並在同一天辯論亞歷山大大帝徵服其他國家的利弊。
這種「勇於質疑」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也正反映了美國教育界普遍認同的真理:
「教學應該充滿想法,而不是塞滿事實。而理想的老師就是那些以自己為橋梁,並邀請學生穿越的人。」
4
堅固的基礎
不可否認的是,在實現高質量的「批判性思維」之前,建立相關專業良好的基礎知識庫又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數學造詣,上來就質疑「高斯函數」的實用性無疑是無知的。於是在這一點上,中國中小學的「標準化生產」的優勢就完全體現出來了。
中國的學校是嚴厲的,在學術方面,我們相信「勤奮勝過天賦」。沒有任何學習上的困難是足夠的練習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多練一些。
雖然「題海戰術」一直以來都廣為詬病,但是研究表明正是這種態度使孩子們在求學中走得更遠。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4年對5000多名學生的一項研究表示,亞裔青年人往往能獲得較高的學術成就,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被告知要相信「努力」和「成就」之間的正向關係。所以如果遇到了困難,「拼一下」也許就過去了,畢竟我們都相信「大力出奇蹟。」
而典型的美國的學生則相對傾向於將認知等能力視為天生的,相對容易由於一些困難而放棄。他們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所以遇到大困難就繞道也是常態,畢竟「及時行樂」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另一方面,精英學生中擁有「天分」的美國人勤奮起來也是十分可怕的,他們在美式教育體系的培養下,對自己的專業會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專注與狂熱,這也是美國高校的科研水平普遍領先世界的主要原因。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學生群體更加習慣在困境中掙扎,而放在國家層面上,這樣教育背景下培養出的人才更具有韌性,使決策者們可以更加自信地提高一些整體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標準。
5
「好」的定義
那麼,究竟哪一種教育方式更好呢?
在美國,上高中是一種權利;在中國,你需要考取「重點高中」。
在美國,大學錄取標準多樣化,包括課外活動、GPA、SAT或者ACT成績、論文以及潛在貢獻等整體評分;在中國——兩天的高考洗禮。
在美國,每節課都要換教室和老師(中學);在中國,「不上廁所就別亂跑了」。
在美國,通常情況下K-12的學校下午3點就放學;而在中國,「夜自習記得別遲到」。
在美國,成績是個人隱私;而在中國,「某某某,60分,上來拿卷子。」
在美國,老師問自己「我應該怎麼做才能改善他或她的學習?」;在中國,「我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這個班的成績?」
在美國,校園暴力是要出動警察的,嚴重的更是要坐牢;在中國,你懂的。
那麼整體來看,2019年的美國的高中畢業生為370萬人(並不都考大學);而在中國,今年的高考考生人數為1031萬,更不用說不同地區「投檔線」帶來的巨大壓力了……
另一方面,美國的中小學教育特別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但是也被媒體抨擊過「做的太過」而導致許多學生在學術探索中越來越「嬌氣」。
所以如果讓我用「批判性思維」來進行分析的話,那麼中國高強度的中小學教育對孩子的基礎學科和心智發展,特別是心理承受能力都能進行全面的強化——畢竟競爭環境的「修羅場」存在——而家長所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幫助孩子鍛鍊,設法彌補學校教育在體育健身方面的不足。
至於大學教育,個人感覺還是眼光放的長遠一些的好,畢竟美國的優秀學府眾多且學術氛圍濃厚,具有「寬進嚴出」的入學環境,再加上大學教授們所關注的點也比較純粹,畢竟評「職稱」的時候,美國較看重論文質量而不是單純的數量——畢竟粗製濫造的東西偶爾也是可以花錢發表的——而這就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