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光碟小先鋒,引領『食』代『莘』風尚」!自從學校發起節糧愛糧倡議以來,莘光學校山花路校區的同學們都紛紛為如何愛惜糧食出謀劃策。適逢校園文化讀書節,學校通過學科融合模式,以少先隊、社團活動為主要的活動平臺,開展了系列活動。
校級「小記者」社團與「探究」愛好者們,一同開展「『數』說盤中餐」活動,圍繞「中國人均耕地」「人均水稻種植面積」「傳統水稻種植面積」「每個人每餐要吃多少大米」等問題,進行採訪、探究、學習,同時進行探究成果的校級視頻展示。同學們在直觀的數據和解說中,知道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10月26日世界糧食日,學校發起了「餐桶瘦身」倡議,每周不定期進行剩餐桶稱重,並將評比結果公布,在「光碟先鋒榜」中,引導學生用節約用餐,不剩飯菜,從每一餐做起,爭當光碟小先鋒。
在藝術組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進行分年段詩畫作品的創作。一二年級進行糧食貼畫,紅豆、黃豆、小米、大米等都是孩子們精美貼畫中的特別素材。在趣味性的糧食創作中,孩子們不僅收穫了手工創作的快樂,同時認識了身邊的糧食寶寶。
三四年級進行詩配畫創作活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節糧古詩所蘊含的勤儉美德,更是在精美的畫作中,重溫獲得糧食的不易。
「自然多奇妙」社團活動中,師生共探「中國人種植稻穀歷史進程」,並通過校園電視臺向全校同學宣講探究成果。
原創的趣味橫生的「一粒戲精米」「能讓大米學會跳舞嗎?」「筷子提米」,讓小莘們大飽眼福;競答環節中,回顧稻穀的歷史進程,孩子們積極參與,筆尖不時揮灑,記錄下稻穀成長的過程。一份份精美的筆記呈現出大米的來之不易,引導孩子們要珍惜糧食。
為了更進一步弘揚勤儉的傳統美德,結合讀書節活動,開展了「傳節儉美德 創綠色未來」班班秀展演。
一年級的「和糧食寶寶交朋友」,通過講座和拼圖比賽,讓孩子們認識了大米、高粱、小米等主食,還了解了它們的成長過程。
二年級「跟著偉人學節儉」,同學們說偉人的節儉故事,鼓勵大家向偉人學習,知節儉,愛踐行。
三年級的「節儉金點子」,通過歌舞劇、情景劇、視頻播放的形式,提出綠色出行、變廢為寶、節約用電等金點子。
四年級的「食物妙用多」,茶葉、啤酒、洋蔥和生薑的多樣用途,讓師生大開眼界,學到了不少充分利用食材的妙招。
五年級的「它們從哪兒來——食物來源探究」,孩子們追根溯源:「戲說番茄」「大豆的自述」「花生去哪兒了」。
「一枚走過絲綢之路的辣椒」,從歷史進程的角度,述說著食物的珍貴,生動的演繹博得陣陣掌聲。
同學們在活動中,積極探究、參與評比、勇於創作、善於總結、大膽展示,將厲行節儉,反對「剩」宴進行到底。全校師生從自「我」做起,從每一餐做起,「吃光碟中餐,餐餐不剩飯」,將節約糧食的傳統美德根植於心,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