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膩了食堂的夥食,又覺得小館子的地溝油太恐怖,不如自己做飯,吃完抹抹嘴巴甩膀子走人,有服務員收拾洗碗,這樣的消費才人均10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有這樣一家「DIY廚房」,南航的學生們宿舍聚餐、情侶約會、哥們小酌都喜歡來這裡。老闆是四位大三學生,從3萬元起步,開業半年現在每月淨賺2000元。據悉,這類大學生創業項目在全國還是首個。
南航江寧校區
有間愛做飯的男生宿舍
「南航的飯」是南京高校間的一句流行語,意為南航食堂的夥食是最好的。既然如此,南航的大學生們為何還要自己做飯,瞎折騰幹嗎?帶著許多疑問,昨天上午11點半,記者來到南航江寧校區,探訪了位於北門步行街的「DIY廚房」。
一進門,幾個男生正在專注地剝毛豆,想必是中午的一道菜餚了。一會兒記者和他們聊開了,原來他們是一個宿舍的,雖說「君子遠庖廚」是現在不少男生不下廚的藉口,但這個宿舍很有個性,平常最喜歡一起來這裡做做菜,促進一下宿舍兄弟間的感情,豐富一下大學生活,而且一周至少來兩次哦。
「外面人都覺得我們食堂好吃,可我們早吃膩了,而且覺得蔬菜太少了,不夠健康。也想自己下廚,做點家鄉小菜,跟同學分享一下,也可一解思鄉之苦。」一個叫楊佼龍的男生告訴記者,他們喜歡來這裡做飯,想吃點什麼就做點什麼。宿舍四個兄弟,一般四個菜,邊吃邊做,互相點評,覺得格外香。
各自都有拿手好菜。家在雲南農村的楊佼龍從小就會做飯,最拿手的是具有雲南口味的涼拌黃瓜,屬於一端上桌就會被瘋搶的菜。新疆人陳晨喜歡研究美食,尤為擅長做水煮肉片,技術含量超高,自信滿滿的他還曾攜此菜參加校園廚藝大賽。來自山東的溫帥有點不好意思地承認,他只會西紅柿炒雞蛋,所以每次過來大多數時間是其他的哥們做菜,他負責打下手。
便宜也是大學生們喜歡來DIY廚房的原因之一。學校附近有超市,大學生們可以買菜帶過來,DIY廚房裡提供油鹽醬醋、鍋碗瓢盆、各式調料,每人一次付10元,這裡便成了自家的廚房和餐廳。「加上菜錢,差不多一頓才五十多塊錢,食材又好,比下館子搓一頓實惠多了,那至少要八九十塊,還吃了很多地溝油,太噁心了。」楊佼龍笑呵呵地說。
邊聊邊做,不一會兒,一桌豐盛的菜就躍然眼前,清炒毛豆、西紅柿炒韭菜、蕨菜扣肉……最美味的就是竹筍燉小雞,竹筍是店主大學生在南航附近的將軍山上採摘的野生竹筍,將竹筍用開水煮過之後曬乾,就成了隨時可用的乾菜了。這種天然的野菜也是「DIY」的呢,吃起來鮮嫩可口,比市面上賣得好吃很多。
「下得廚房」
成女生擇友一大標準
在傳統觀念裡,做飯是女孩子的義務,但時代在變,不少浪漫體貼型的男生為博美人一笑,來DIY廚房忙活一兩個小時為她做一頓「愛心飯」。
南航三院的小丁經常和男朋友一起來做飯,提前感受一下「小兩口」的柴米油鹽生活。每次可都是小丁的男朋友掌廚,她樂得在一邊觀摩。小丁說,「下得廚房」是現在大多數女生找男朋友的一大標準,而小丁的男朋友也樂呵呵地表示:「我來這裡把她的胃把握住了,就不怕她跑了。」每次看著他們吃過自己動手做的菜後幸福地離開,一些單身同學都快「羨慕嫉妒恨」了。
來自湖南4名大學生
3萬元起步現月入2000
來過「DIY廚房」的同學都覺得這個創業點子真的太妙了!新鮮,有市場,趣味性強。記者昨天見到了這四位大學生老闆,來自湖南張家界的幾名南航學生:王萌萌、肖珊、夏夢、張天,三女一男,三個理科生一個文科生,沒有一位是學經濟方面的。從進貨、財務、管理各個方面都是摸索著搞。
時光退回到去年9月,四個大學生一直在南航校園內和南航后街四處查看,每天課後他們都會聚到一起討論,商量,原來這幾名學生想用自己積攢的錢開一家店。可是做點什麼好呢?起初計劃著在學校廢棄的五食堂下面開一家學生咖啡廳,想在嚴寒酷暑時利用空調開放的優勢吸引同學們來看書喝茶,當他們拿著策劃方案和學校商量時,遭到了學校的反對。學校領導認為在學校做生意影響學習,而且這塊地租金高,風險太大,不是十分支持,只能放棄了。後來,他們走出了校園,在南航后街找尋門面,最後他們用自己湊起來的3萬多元錢開始了小店經營。記者和負責人王萌萌、肖珊聊開了。
「怎麼想到要做DIY廚房呢?」
「我們店主要是面對大學生群體,現在大學生大多數是80後、90後,都很看重個性和自主,對健康飲食之類的都很注意,我們也是想到了這一點才開始做的。我們提供場地,每人收10塊錢,10人以上有優惠。平時每天有兩撥人來,周末至少三四撥。」
「一般都是哪些人來呢?」
「多數是學生團體聚會,比如過生日,情侶也會過來。多數過來的,吃飯是在其次,更多的是為了體驗這種過程,增進一下彼此的感情吧。自己動手做的,感覺會不一樣。」
「就要畢業了,有沒有想過怎麼處理這個店呢?」
「我們幾個其實是把這個當成一種經歷和體驗,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業。DIY廚房在整個南京我想也就是我們這一家,我們想能不能讓我們的學弟學妹們把這個店繼承下去,把我們南航的這個特色延續下去。」
現在店裡純收入每月在2000元左右,賺的不是很多,但他們相信,隨著知名度的提高,會有更多的同學過來。(肖珊 徐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