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綠的湖水、粉嫩的荷花、精緻的小橋……近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麵塑作品《龍淵湖》正式完工,通過系列微縮景觀展現江陵縣龍淵湖生態魅力。
該作品呈圓形,直徑1.4米,高0.2米,以江陵著名景點龍淵湖為創作素材,用傳統手工藝麵塑的手法,加以藝術創作,內含仙鶴、魚、荷花、蘆葦、小橋、涼亭等多個元素,展現出江陵龍淵湖的秀美景色。
麵塑作品《龍淵湖》的製作者是當地非遺「麵塑」傳統技藝的80後傳承人王淼。據介紹,整個作品均由麵團製作,從構圖設計、平面製圖,到雕刻、塑形、上色,再到組裝、風乾、成型,共8個步驟。為了讓湖水更加逼真,製作過程中加入新型材料造水劑,造水劑晶瑩剔透,在燈光照射下有反光、倒影,體現出水的質感。
據悉,麵塑,民間俗稱「捏麵人」,從漢代就有記載,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即以麵粉、糯米粉為主料,配以蜂蜜、食用色素,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自2018年麵塑項目成功申報第六批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來,江陵縣非遺保護中心工作專班先後開展非遺大聯展、建設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協助支持傳承人麵塑創作等工作,並將麵塑製作與本地文化相結合,創作了《江陵鐵牯牛》等系列具有江陵元素的麵塑作品。
人物簡介
王淼是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統技藝的傳承人。王淼的爺爺、父親是聞名鄉裡的木匠,他從小耳濡目染,每個木雕畫面都帶會給他無限的驚奇和想像。
2008年,王淼到山東參加一個傳統文化活動,看到其他麵塑藝人精湛的技藝,遂萌生了系統學習、把麵塑當事業來做的念頭。他辭去酒店工作,遍訪國內名師,潛心學習南派北派麵塑藝術,吸取各派精華所長,跟隨西安雕刻大師鄭更民學習雕刻工藝,跟隨瀋陽麵塑大師學習合面調色技巧。
2016年,他回到家鄉,用麵塑作品和技術打動荊州萬達廣場管理層,由對方免費提供場地檔位,來宣傳推廣這一民間傳統文化。
在今年正月十五舉辦的江陵縣民俗展演上,麵塑技藝也首次走上舞臺,向江陵縣人民展示該藝術的獨特魅力,大眾的喜愛更堅定了王淼傳承手工技藝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