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出生在農村並長大的人來說,家委會這個詞是在自己孩子上學後才聽說的,自己讀書的那些年,根本就沒有什麼家委會這個組織。那時候讀書完全靠學生自己,6歲的時候自己背著書包上學,家長從來沒接送過,都是跟同村的小夥伴一起上學、一起回家。父母頂多也就是作業考試籤個字參加一兩次家長會,遇到打架闖禍跑一趟學校也就頂天了。
至於城市,什麼時候有了家委會這個組織已無從考證。反正從大學同學到工作同事都從來沒有經歷過家委會是確實的。但自打自己有了孩子以後,見識了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各個階段的家委會,對家委會這個組織終於有了認識。
家委會全稱家長管理委員會,成員人數是5-7位,設主任一名;家委會的產生一般是通過班主任推薦,家長自薦組成,也有的是通過競選產生。總之,家委會不是由廣大家長選舉產生。所有成員都是志願者,沒有任何報酬。職責是參與學校管理,對於事關學生和家長切身利益的事項提出意見和建議,參與配合教育工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加強家庭與學校的聯繫和溝通,化解家校矛盾,為班主任提供課外活動參謀。
原則一:有時間,較靈活
家長有時間是進入家委會的前提條件!
至少需要具備可自行支配的機動時間,一旦成為家委會成員免不了一個月至少跑學校兩三趟都是少的。而且時間不一定都是固定的,因此家長時間靈活最好,否則請假一次還好,一學期要是老請假,單位也受不了。
所以老師更喜歡上班時間靈活,或全職在家的媽媽當家委會成員。
原則二:有資源,樂服務
家委會作為一個服務組織,主要工作是服務班級,服務孩子。
班級開展各項活動,老師學校資源有限,這時候就要靠有資源又願意服務的家委會成員頂起來,來緩解老師的尷尬,成為老師的好幫手,為班集體貢獻力量。
原則三:有精力,善溝通
家委會成員要做的工作往往都不是些好差事兒,尤其是在涉及到要交費收錢的時候。
自從國家實行義務教育完全免費。凡是沒審批的錢都不能收。因此在學校開展的一些活動中,牽涉到金錢方面的,老師就不好出面收費,以免家長認為老師和學校從中牟利賺分成吃回扣。
那麼此時老師就會委託家委會成員出面,學校不參與費用的收集、保管和處理,這樣就少了很多麻煩和猜忌。
老師將活動安排和收費要求告知家委會,家委會成員再負責傳達給其他家長,這些都非常考驗家委會成員的溝通技巧和耐心了。
同時不光要會溝通,家長還要有充足的精力。一些苦活累活,比如匯報演出買道具買服裝,春遊或聚餐看場地談合同,都是家委會在跑。
看見沒有,成為家委會成員沒有任何好處,就是一個不拿工資還特別出力的學校臨時工。
既然家委會幹的是吃力不討好的活,為什麼有些家長爭破頭都要搶著當呢?到底有什麼好處?
好處一:當了家委會,孩子就能被特殊照顧。
誰都知道現在孩子金貴,孩子幾乎承載了所有大人們的希望,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學校裡受到最好的照顧,尤其是得到老師的照顧。
有媽媽表示 得當了家委會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為孩子爭取多一點照顧,畢竟天天給老師幫忙,多了很多和老師打好關係的機會,老師自然也會更關注自己的孩子。
甚至有媽媽表示,有強硬背景的家長進了家委會,哪怕不怎麼幹活,老師都會對其孩子特殊照顧。
好處二:給娃樹立正面形象,增強自信心。
爸媽當了家委會,孩子就會覺得特光榮,自信心也將有提高,這對以後的學習和師生交往都有很多的好處。
當然,也有人質疑這種目的爭取的效果是負面的,認為這是在教孩子學攀比!
所以,對家長來說,選上了對自己的孩子肯定是有好處的,每個家長都想為孩子做到最好,所以大多數家長都會爭取。
通常是三種方式:
1、學校內定: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學校綜合所有家長情況,挑選出比較有負責心,熱情,全職家長或工作時間比較隨意,而且在家長中口碑信任度比較高的家長來當家委。
2、自願報名或家長推薦:
一種是自願報名,並由全班家長中推薦評選產生;另一種是自願報名,先報先得,方法為班主任先把全班家長拉成一個群,然後發通知,要求有願意為班級做服務的家長自願報名,按照先報先得的原則產生。
3、公開競選:
這種普遍出現在教育資源比較好,學生和家長資源實力比較強的學校,參與競爭的人比較多,內定和先報先得這些模式容易產生矛盾和麻煩,所以通過公開競選的形式就比較適合。有點像美國總統選舉,競選時亮出自己的身份、職業職務、家庭財富、社會關係等,儼然一場「名利秀」和「關係秀」。
學校對於家委會的產生辦法,名義上都是本著不看家境,不拼爹不拼媽,只要熱心服務、無私奉獻的家長。
我們先來看看最近的實例。
近日,有網友曝光了江蘇鎮江丹陽市正則小學的首屆家委會名單。網友們驚訝地發現名單中的家長身份都不一般,甚至是非富即貴。要不就是在政府部門任職,要不就是擔任企業中的高管。
校長:這些人社會名望較高,做事兒會容易些。
小學家委會成員非富即貴,名望高做事就容易似乎成了當前學校與家委會的一些奇妙的聯繫。家長除了自己在單位裡拼工作外,孩子學校的家委會也成了名利鬥秀場。看看要當家委會成員都是哪些人:
關鍵詞:爸爸在央企,私募基金救治,外企高管,美國中密西根大學畢業,高學歷!
關鍵詞:爸媽有40套房,經濟來源靠收租,有時間有錢!
顯然,一個小小的家委會,就是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
其實,很簡單,看一下家委會選舉的三大原則:有時間、有資源、有精力。
光第一條必須要有充足的自由的時間或靈活可支配的時間,就足以讓很多家長敗下陣來,要是天天為生計奔波,回家還要照顧家,照顧孩子,那還有多餘時間去參與家委會事務。
普通工薪家庭,每天光自己的工作事務就忙得焦頭爛額了,頂多抽出一點私人時間也用在照顧自己孩子生活和學習上了,哪有精力顧得上管家委會裡面的複雜事務。所以大多數工薪階層的家長是不願參和家委會的事務的。
至於有資源,基本上可以把家境一般或底層的階層秒殺乾淨了。作為家委會成員,你必須要有資源和人脈,比如組織活動,場地、設施、器材、人員以及費用等等,裡裡外外都要能搞定,這些都考驗著你的資源和人脈。
所以家境最後還是衡量的標準。
其實,我個人是挺懷念過去小時候,那時候老師的確是任勞任怨認真負責,學校也很盡心盡責地組織每學期的節目和活動,小孩大掃除也都自己獨立參與,至於收錢班會費買東西或組織活動,也挺能鍛鍊小組長和其他班幹部的,收費一般也都不高,那時的老師確實很累很辛苦。現在的老師清閒多了,很多事都讓家委會承接了,等於家長承擔了許多本該學校該負責的活。
家委會理想中是一個橋梁似的存在。但實際上卻是個特別奇葩的存在。一方面學校把吃力不討好的活丟給了家委會,另一方面,家長為了孩子,討好老師,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等現實侵蝕了家校關係。家委會能幫助你迅速成長為見怪不怪然後再沒熱忱之心的人,也能讓你更清晰的明白,再想像我們小時候那種把孩子扔學校就可以不管的年代早消失了。各掃門前雪不聞窗外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多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