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名:浙江鳳凰、華源製藥、*ST華藥、ST方源、博元投資......
【金融·資本】A股「不死鳥」*ST博元謝幕 或成因違法退市第一股
25年資本遊戲股民買單?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勞佳迪 實習生 曾姍姍︱上海報導
在上交所「退市新規」出臺後5個月,身世傳奇的博元投資(*ST博元,600656.SH)成了第一個「刀下之鬼」。3月27日,上交所一紙公函寄往博元投資,宣布對其啟動退市機制;4天之後,又將公司股票轉入風險警示板交易。
這基本斷送了博元投資25年來每每浴火重生的傳奇。它的前身是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上市的「老八股」之一的「浙江鳳凰」,後來曾在面臨經營困境和淪陷退市邊緣時,前後多次通過更名重組絕處逢生,被稱為A股「不死鳥」。
3月27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通報博元投資因重大違法被移送公安機關。此前的2014年6月17日,博元投資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被廣東證監局立案調查。
證監會表示,據2014年10月發布的《退市意見》和滬深交易所配套《股票上市規則》,明確將因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被移送公安或行政處罰,作為適用於採取對公司實施強制退市措施的具體情形。據此,博元投資因重大違法被移送公安後,上交所將按規定對公司股票啟動退市相關程序。
3月31日,上交所對博元投資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公司名稱也變為*ST博元。當日,停牌三個多月的*ST博元復牌交易,即告一字跌停,截至4月1日收盤,股價連續兩天跌停,報6.78元。
這一A股「不死鳥」恐將成為首例因重大違法退市的第一股,依靠重組「烏雞變鳳凰」的資本遊戲不再是護體神功。
曾經騰挪有方施展變身術,如今黯淡退出資本舞臺,《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注意到,25年間,博元投資及其數度變換的上市主體及大股東一度賺得盆盈缽滿,最後為「不死鳥」之死買單的,依然是股民。
「折翼」用了不到一年
Wind資訊的證券資料顯示,浙江鳳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博元投資最初的上市主體,公司成立於1988年10月,主要經營肥皂等日化用品,1990年12月首批進入上交所掛牌交易,當時因其作為全國首家股票異地上市公司的身份而備受矚目;如今瀕臨退市的*ST博元,公司名稱為珠海市博元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所處行業顯示為批發零售業。
這讓今天「強制退市第一股」的身份顯得更加諷刺。2014年5月28日,證監會曾發布數據稱,從2001年第一家退市公司ST水仙開始,直到2014年退市的*ST長油,滬深兩市累計退市上市公司只有78家。這些退市的上市公司,多因連續三年虧損、淨資產為負,且暫停退市期間盈利、資產狀況未能改善。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說,經查,博元投資2011年4月29日公告的控股股東珠海華信泰投資有限公司已經履行及代付的股改業績承諾資金3.8億元,未真實履行到位。為掩蓋這一事實,博元投資在2011年至2014年期間,多次偽造銀行承兌匯票,虛構用股改業績承諾資金購買銀行承兌匯票、票據置換、貼現、支付預付款等重大交易,並披露財務信息嚴重虛假的定期報告。博元投資上述行為涉嫌構成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和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
「過去退市的上市公司都是集中在財務報表的表現上,而這次博元強制退市是因為信披違規等,這種威懾在即將到來的註冊制時代必不可少。」武漢科技大學教授董登新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整體來看,上市公司素質還不高,尤其在信息披露上存在很多問題,如果嚴格執法、嚴格強制退市,對信息披露違法和企業不規範的行為都能產生約束力。」
港交所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依照《主板規則》和《證券及期貨(在證券市場上市)規則》,都對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為採取強勢的停牌和退市手段。
「對於發行人利用未經公布的資料獲得個人利益,不適當運用股價敏感資料,以及虛假公告等情況,港交所都是特別關注的,可以強制下令停牌,實際上,港交所最後強制要求退市的公司一般都是長時間停牌,其中就包括好多例涉嫌違法的行為。」上述人士稱。
記者梳理發現,自2014年11月16日新版《股票上市規則》實施,到今年3月31日博元投資正式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時間不到半年。而從去年6月17日博元投資被廣東證監局立案調查算起,到今年3月26日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共9個月時間,延續25年的上市傳奇宣告謝幕。
CFP
控股股東走馬燈
博元投資幾乎與上交所同齡,它在後來頻頻出現的財務困境中練就了一套並不光明的生存法則——為了保殼不斷重組更名,而背後則是走馬燈般輪換的大股東。
其控股股東的變更伴隨著上市公司名稱前後多次變化的脈絡:浙江鳳凰、華源製藥、*ST華藥、*ST源藥、S*ST源藥、ST方源、博元投資、*ST博元。
第一個粉墨登場的「外姓股東」是浙江康恩貝集團。1990年上市的鳳凰化工到1993年年底時,盈利情況列全國上市公司倒數第一,帳面利潤僅201.3萬元。1994年,康恩貝看中的正是鳳凰的「殼資源」,慷慨地將子公司注入鳳凰,目的是拉高鳳凰的淨資產收益率,利用上市公司來籌集資金。
然而,好景不長。1996年,鳳凰化工巨虧5687萬元,比康恩貝入股後1994年和1995年兩年盈利總和還要多。而打算利用鳳凰化工進行配股籌資的如意算盤,也在1996年初證監會公布配股籌資需要滿足連續三年盈利的監管新政之後徹底宣告流產,康恩貝眼見無利可圖,於1997年末悉數轉讓持有的鳳凰化工股權而退出。
第二任控股股東是華源集團。華源集團看中了鳳凰化工的醫藥背景。由此,鳳凰化工正式成為過去式,這隻「病鳥」更名華源製藥。
一位長期關注「老八股」的資深證券律師分析認為,華源集團本身是國務院國資委下屬企業,當初收購鳳凰化工資產的目的並不是看中它既有的資產價值,而是想要通過不斷搜羅垃圾資產來打造醫藥產業龍頭的形象,最終是為了獲取政府各種優惠政策鋪路。
2007年,業績糟糕的華源製藥再次易手他人,而接手的第三任大股東為東莞市方達集團有限公司。方達集團將這個代碼600656的上市公司更名為東莞市方達再生資源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方達資源」,由於借殼上市,上市公司名稱為ST方源,擬布局環保循環經濟產業。2008年6月26日的《東莞日報》報導,當時的方達資源總裁許志榕還透露,今後將不斷加大企業透明度,「讓600656成為一個值得股東信賴和投資者認可的公司。」
可惜公司經營不善,2009年和2010年方達資源兩次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009年公司巨虧4.7億元。由於上市公司殼資源的魅力,股民們對其重組預期十分強烈,ST方源的股價從2009年1月的4元/股漲至2010年4月的8元/股。2010年5月,「ST方源」的公司迎來了珠海華信泰投資有限公司的控股。2011年9月13日,ST方源發布公告,股票簡稱也由「ST方源」變更為「ST博元」,公司名稱於9月16日起由「東莞市方達再生資源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珠海市博元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變更為「創業投資、商業批發零售」。截至2014年9月30日,公司虧損465萬元。
中小投資者維權難
儘管利潤越虧越巨,這隻「不死鳥」近幾年仍在不斷尋找重組對象,最近一次是在今年3月,還發布了擬與廣西資富投資公司進行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告。
從過去25年的經營範圍來看,它不僅做過貿易、投資,研究過藥品,玩過環保諮詢,一度甚至沒有主營業務,卻一直以重組概念吸引著追夢的股民。
啟動退市機制後,博元投資股價動蕩成了深不見底的黑洞。在停牌三個多月以後,博元投資3月31日復牌並進入風險警示板交易,由於賣盤資金較大,有4億元以上的資金封在跌停板上。4月1日,該股再次封死跌停。
手握博元股票的股民顯然接到最後一棒。「A股市場有爆炒ST股的習慣,此前博元又在準備重大資產重組預案,不少投資者誤認為若重組成功,公司還會恢復上市。」董登新教授對記者坦言:「現在消息滿天飛,很多投資者願意發揮想像力。」
「無論是違法欺詐上市,還是嚴重違法信息披露等,中小投資者既不知情,也不能制止。」有投資者在股吧論壇等發帖表示,上市公司違法的問題暴露了,首先是股價腰斬,中小投資者損失慘重。最後再讓違法上市公司退市,中小投資者就會血本無歸,承擔了上市公司違法和經營不善的一切後果。
上市公司一旦退市,中小股東傷不起。對此,有投資者表示,要準備起訴。
東方劍橋律師事務所證券索賠律師吳立駿表示,依據《證券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上述規定,只要在2014年6月18日(即被立案調查當日)持有博元投資股票的股民,不論賣出日期具體為何,都可以參加集體索賠,按照以往經驗,在關鍵時點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均可提起訴訟。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資本市場維權律師宋一欣則為《中國經濟周刊》解釋:「目前博元投資的投資者還不能提起民事訴訟,必須等到刑事判決與證監會行政處罰出來後,法院才會受理此類案件。」
但實際情況卻是知易行難。「中小投資者維權如果沒有機構牽頭,很難操作這件事,索賠最終可能只是媒體造造聲勢,股民喊喊叫叫,難以落到實處。」董登新直言,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集體訴訟制度。據悉,集體訴訟是指一旦有當事方提起訴訟,獲得法律許可的賠償,其他受害人也可以享受同等的賠償的訴訟制度。
事實上,根據證監會發言人鄧舸介紹,目前滬深兩市共有31家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處於立案調查階段,上述公司中如有被認定為欺詐發行或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的,將按照重大違法公司強制退市要求啟動退市機制。而這31家公司的股東們也很可能面臨跟博元投資的股民類似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