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慧媽媽談育兒
很多家庭不管是父母,還是老人,都在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未來,但生活壓力大,不得不離家遠走外出打工,照顧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老人身上,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老人表示,幫年輕人帶娃,費力不討好,其中的4大心酸你能體諒幾個?
現在城市很多年輕人,都是從老家出來謀生活,老人為了帶孩子,也不惜背井離鄉,本來是好心幫忙帶孩子,沒想到兒媳總是質疑,有的不放心經常給老人打電話,提醒給孩子換尿不溼,怎麼衝奶粉,什麼時候要睡覺等等。
這還都能忍,孩子一旦生病,就全是老人的責任,兒媳總給「差評」,覺得老人沒有照顧好,其實老人心裡也很委屈,畢竟孩子小,生病也是正常,兒媳也要多理解才行,老人帶孩子還是很有經驗的,畢竟也是帶大了你老公。
,有研究顯示,幫忙帶孩子的老人中,有近七成的老人,都患上了「帶娃焦慮症」,為子女操勞大半輩子,本該兒孫承歡膝下,享受晚年,而他們卻甘願幫忙照顧孩子,最後盡全力,也沒得到哪怕一句好話,時間久了,就更不願帶孩子了。
老人所處的年代,形成的育兒觀念,和年輕夫妻接受教育後形成的觀念,會有很大的差距,互相不理解,就會導致衝突不斷,年輕夫妻認為老人的想法迂腐,老人覺得年輕人簡直是胡鬧,為此「明爭暗鬥」,一點小事就能爭論很長時間。
曾有新聞報導,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和婆婆因為孩子兩歲了穿尿不溼,還是不穿,大吵一架,夾在中間的丈夫很聰明,讓老婆和媽媽都說說自己的理由,最後達成一致意見,孩子白天不穿晚上穿,還給兩個人都買了禮物,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告訴媽媽是老婆買的,告訴老婆是媽媽給買的,一家人又和好了。
其實老人帶娃不是沒有道理,年輕人也要多聽聽老人的想法,權衡考慮後,坐下來好好溝通,如果因為一點小事,互相誰都不願退一步,老人會感覺自己好心不被接受,遭到全是埋怨,時間長了,心裡委屈積壓越來越多,感覺身心疲憊。
婆媳問題一直都難以解決,角色不同,想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生活經常因為一點小摩擦,爭吵不斷,尤其在兒媳坐月子期間,很容易埋下「導火索」,然後在帶孩子的時候爆發了,矛盾加深,一家人吵成了「仇人」,都不如陌生人。
有的老人為了兒子想,不能破壞兩個人的婚姻,又不想讓兒子夾在中間為難,所以為了避免矛盾發生,就更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了,想要完全不發生矛盾又不現實,所以婆媳之間還是要互相體諒才行。
現在年輕人結婚比較晚,有了孩子的年齡也大了,老人的年紀更大了,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從前,照顧孩子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情,老人的精力體力難免跟不上,尤其是寶寶比較小的時候,還經常熬夜,睡眠不足也更影響身體健康。
老人們會感到力不從心,其實老人幫忙帶孩子,年輕人也要幫忙才行,不要完全指著老人,而且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要比隔代教育,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總而言之,要多體諒老人,不要總是抱怨,激發家庭矛盾。
今日話題:老人帶孩子的4大心酸,你能體諒幾個?歡迎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