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肯定會某些時候突然就懶惰起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懶惰,就意味著我們想要儘可能地花費更少的精力去做事——畢竟誰不想用最便捷的方式工作呢?否則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如此多方便人類的科技發明了。
當然,懶惰也是有問題的。當你感到懶惰時,你做事的動力就會不足,從而無法引領你採取積極的行動去實現目標,衝破生活和工作上的挑戰。
但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懶惰可以通過我們主動調整而獲得緩減的。如果你不想再變得懶惰,可以採取以下分享的12條建議去調整自己。
當你一旦按照這些建議去行動,你就會發現保持行動的勢頭就容易得多了。
當你意識到自己正處於懶惰的狀態時,先花一點時間停下來想想,了解你懶惰或者缺乏動力的根源。
這是你需要主動採取的應對措施,也是最重要的應對措施之一。
如果你能找出讓自己感到懶惰和缺乏動力的原因,那麼就意味著,你能夠找到一種預防或減輕這種影響的方法。
例如,你是不是總是在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感到動力不足,什麼都不想做?或者當你面對的工作給予你太困難的感覺時,你是不是就會難以勤奮起來?
通常來說,壓力是缺乏動力的常見原因。
如果你在某個時間,自己的身體無法對抗壓力,或者某些工作給予你太多的壓力,你就很難變得有動力去做事。
調整你的身體狀態,或者從最容易入手的事情做起,會減低大腦的抗拒感。
在大多數情況下,懶惰是習慣的直接或間接的副產品。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一天中的同一時間或在相同的環境中感到懶惰,那說明你可能已經陷入到「懶惰」的出現周期裡。
因此,你可以通過簡單地改變習慣和周期來減少懶惰感。尤其當你在家工作或每天都困在辦公室面對同樣的事務,這種主動的定期改變更加重要。
例如我有時候待在家裡寫不出文章,一直拖延著,那我就會拿上筆記本坐到樓下的咖啡廳去寫。這時新環境反而會更容易激發我的動力。
稍微給自己的做事方式做一點改變,你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有時候,人們之所以懶惰,是因為他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過於讓人「望而卻步」。
例如在炎熱的夏天,你想鍛鍊身體,你設定的目標是在戶外跑步10公裡。即使對於有跑步習慣的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很高的要求。自然而然地,你就會拖延並恐懼開始行動了。
但是,如果你將目標降低到到樓下散散步怎麼樣?當你開始散步時,再嘗試跑個一兩公裡又怎樣呢?你的大腦對於就不會有太強烈的抗拒,做起來也就沒什麼難度了。
可以運用SMART法則為自己設定適當的目標,如果你動力不足,嘗試儘量分解目標,降低目標執行難度。
當你從做的事情中獲得一種成就感,你就更有動力去做這件事。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一直去做某些事情,是因為我們能夠應付到這些工作,並且能夠完成它們。
想一想,有時候就算老闆給予你一個不太想去做的任務,但你還是去做了,而且最後還取得很好的結果,我相信這種成就感,會讓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棒的人。
然後帶著這種積極的反饋感受,你依然會繼續投入到下一個工作——即使你很不情願。
而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想要獲得這種做事的成就感,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容易完成的小任務,來積累自己的動力。
有一個行動法則,就是5秒法則。當你有某種衝動去做某些事情時,5秒鐘以內就立刻對這個衝動採取行動,先行動起來再說。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做事的過程中陷入困境,那就找些能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事情,喝喝水,活動一下身體等,讓自己恢復精力。
番茄時間是一種著名的時間管理策略,旨在幫助人們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生產力。
主要核心做事,就是把你的工作分解為幾個階段去完成,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休息時間。
例如剛開始工作時,你可以設定一個25分鐘的番茄時間,然後休息3至5分鐘,並在4個周期後進行更長的休息。當然,你可以使用最適合自己的計時方法。
運用這個方法,可以有效地「限制」你的懶惰。在短暫的休息中,你允許自己完全懶惰,然後在休息時間結束後,繼續回到工作中,恢復專注力。
養成這種習慣,你做事就會很有效率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懶惰,都離不開某種幹擾物的影響。
如果你對於手機上推送的信息和內容感興趣,或者你剛好得知今天更新了幾集你喜歡看的電視劇,那麼你就更容易變得懶惰。
學習識別這些幹擾物,並盡力遠離它們——至少讓自己接觸它們會有一定的難度。
例如,你可以把手機設置成「限制使用」的模式,在番茄時間,除了接聽電話,你無法使用正常使用手機裡面的APP。
或者暫時禁用網際網路訪問,讓自己待在一家安靜的房間裡工作,這樣就讓你更加專心在手頭上的事務上。
完美主義是生產力的敵人,具有這種思想,會減少我們的動力,增加我們的懶惰感。
不僅如此,科學研究還表明,完美主義對你的健康有害。完美主義得分高的人死亡的風險增加51%。
因為這種來自於內在的「壓迫力」,會讓身體分泌更多有害的激素,導致我們的身體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應對。
通過減少對完美主義的強迫來進行調整。了解並接受所有工作都是有缺陷的,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做每件事都做得完美,這樣我們就會更容易開始手頭上的工作。
當某些任務完成之後,假如我們能夠獲得獎勵,那麼大多數人會發現自己更有動力。
例如今天更新幾集你想要的電視劇?那麼先完成手頭上的工作,那麼晚上的時候你就可以癱在座椅上,舒服而毫無心理壓力地去看了。
上個星期買的遊戲,還沒有通關?那麼完成今天的工作,接下來你就有時間慢慢享受遊戲的世界了。
不管你做什麼,讓其跟自己喜歡的獎勵結合起來。當你完成任務之後,就立刻享用這些獎勵。
所以,當下次遇到艱巨任務時,你感到懶惰或無動力時,嘗試計劃給自己一個獎勵,看看能不能提升自己的行動意願?
態度和精力是可以傳染的。
如果你周圍都是經常抱怨並且態度消極的懶惰人,那麼你就很容易「沾染」他們這種思想,讓自己也變成一個懶惰的人。
相反,如果你周圍充滿生氣、樂觀、上進心的人,你會感到自己更有奮鬥的動力。這就是環境對我們的影響。
為什麼有些人看書要到圖書館?因為那裡的環境,至少比起在網吧,更適合學習吧,畢竟周圍的人,都是認真看書學習,你不可能不受影響的。
所以,嘗試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或者找到一個能夠讓自己感受到動力的環境,你就會更容易行動了。
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有時候的懶惰是「不知不覺」的,好像不是你有意識的決定,而是無意識的就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輕鬆的事情。
例如,你可能會下意識地看微博、刷朋友圈,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拿起了手機,或者都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盯著窗外發呆,自己就這樣「無意識」地懶惰起來了。
這時,你可以通過設置「意識警報」來解決此問題。這些警報會在你陷入懶惰的時間裡給予你提醒。
你可以貼一張「工作提示」放在你能夠看到的地方。當你開始不知不覺懶惰起來了,眼睛掃到這張「工作提示」,你自然就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了。
警報過後,把自己拉回到當前的工作中,至少休息時間你才允許自己懶惰。
懶惰,通常都是負面自我交談的結果。你無法說服自己,或者你放任自己不去說服,才導致你無法專注工作而已。
既然如此,你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自我說服力」,告訴自己,就算當前的任務你不喜歡,但你也有足夠的理由去完成它。
想一想,你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呢?有什麼好處?你獲得這些好處,會有什麼樣有益的改變?
對於這些說服理由,越是清晰、越是具體就越好。因為你知道什麼是必須做,什麼是想要做的。
積極的自我交談會導致積極的思考,從而導致生產性行動。如果你不斷告訴自己什麼也做不了,你將永遠做不完。
信不信由你,懶惰有時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
怎麼做呢?就是通過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那個最省力的方法和模式。例如我寫文章,在有工作的情況下,每天寫一篇文章是很辛苦的事情。
所以剛開始,我每天寫文章都是一種「煎熬」,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但現在,由於我找到了相對可以「複製」的模式,那我就能夠節省更多精力,讓寫文章這件事變得更容易操作。
請記住,生產力不是你花費多少精力,而是你可以完成多少工作。只要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無需每次工作都要動用自己太多能力,那你就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而耗費的精力卻更少。
在某些時候感到懶惰是完全合理的。甚至那些我們認為很努力的人,也會感受到內在懶惰的挑戰。
但是,只要你懂得主動去調整,找出克服的方法,那麼你的懶惰和缺乏動力,就不會對你要實現目標的造成阻礙。
找到適合你的策略或方法組合,然後堅持執行吧,你就會變得有效勤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