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行業,曾經被無數人稱為的「朝陽產業」,但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有近1.2萬家教育機構關停!
而2020年,倒閉的教育機構越來越多,教育培訓行業的倒閉潮依舊在不停地瘋狂上演,並將繼續下去!
很多人把目前教育培訓機構的倒閉歸因於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其實,對教育培訓機構而言,即使沒有疫情,在2020年,倒閉依舊會是教育培訓機構的主旋律!疫情,只是教育培訓機構倒閉的催化劑,加速了行業的洗牌。
大量的教育培訓機構倒閉,絕大部分都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和整個的市場、行業無關。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扒一扒倒閉的教育培訓機構有哪些特點。
對於非學歷文化教育培訓機構,我國已有相關法律進行了嚴格規範。但我國各省市均存在相當數量無證無照的教育培訓機構和「個人式培訓點」,這已成為最大的亂象。
其中,「個人式培訓點」是指,一些在校任課老師或退休老師利用家庭或臨時租用的房間,在周末或寒暑假偷偷摸摸進行的小型有償輔導或補習活動,參加補習或輔導的學生人數,多則十幾人,少則三五人。這些「個人式培訓點」往往具有隱蔽性強、熟人圈子和學生規模小等特點,因而很難被發現和取締。
這類教育培訓機構,各地均時有所見。受到教育培訓市場的利益誘惑,但苦於辦證辦照難或為了逃避管制和稅收等,一些不法之徒就請人製作假證假照,並在相對比較偏僻或隱蔽的地方,「堂而皇之」地開辦教育培訓機構。
一些正規的教育培訓機構,為了快速佔領市場或擴大市場份額及其他原因,常常進行一證多點辦學或跨區縣辦學,卻又不到教學區所屬的教育行政部門備案,這樣做往往有逃避屬地教育部門監管和避稅之嫌。
教育培訓機構「打擦邊球」的情況也比較普遍,而且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有照無證」或「有照有證」的教育培訓機構,擅自更改或擴大經營範圍和項目。一些原先註冊「文化諮詢公司」或「文化傳播公司」的機構,未經許可,卻從事學科類教育培訓活動;登記註冊為職業技能類或藝術類培訓班,卻開辦學科類教育培訓班等。
這些「打擦邊球」的教育培訓機構的辦學往往十分「機動靈活」,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會關門或偃旗息鼓,風頭過後又會捲土重來,真正讓政府防不勝防。
不少教育培訓機構為了吸引客戶和其他目的,均以「名校名師」執教、通過某標準認證品質優勝、「包過、包提高、包考上」、多少培訓生得到某某名校或名大學錄取等廣告,進行虛假或誇張宣傳。這樣做,主要是迎合學生家長的首選口味:「名校名師」及「有望考上名校」。
我國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規模十分龐大,市場價值驚人。如此誘人的巨大蛋糕,無疑會吸引大量社會上有證無證的個人和機構想方設法進入這一市場。因此,如果規範不足或監管不力,就必然出現相互詆毀、惡性競爭等現象,其主要做法是:攻擊對手、低價競爭、同行挖人,其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有關教育培訓機構爭議較大的事情之一,就是其項目價格。同樣是某類教育培訓,不同教育培訓機構的價格卻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如,一些具有壟斷地位的所謂龍頭培訓機構,一次培訓班的價格可以高得驚人。因此,如何規制教育培訓價格,讓客戶覺得「付出有所得」,同時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的確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登記為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但卻像營利性公司一樣進行經營和運作。
由於經營不善、不當競爭及其他原因,一些不良教育培訓機構舉辦者在出現經營性虧損或難以維持機構生存或過於貪心時,會突然人去樓空、捲款跑路,既讓培訓機構的員工領不到應得的報酬,也給學生家長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多年來,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另外,不誠信不規範、「掛羊頭賣狗肉」、培訓班名稱混亂、培訓項目有名無實等,都是倒閉的教育培訓機構可能存在的問題。
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培訓班的時候,務必從各方面對教育機構進行了解、考察,以免掉進坑裡。
而在看待這樣的「倒閉潮」的時候,也不用恐慌、擔憂。
倒閉破產的教育培訓機構數量增加,正是行業走向規範的必然結果。
存在問題和隱患的企業被清理出局,剩下來的企業將更值得信任。
(內容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