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 專訪張冉

2021-02-19 科幻世界SFW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科幻作家,在科幻圈一出道就以處女作奪得2013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迄今為止沒被退過稿。而這位神奇的作家就是張冉。


張冉不僅是科幻作家,也是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的發起人,喜歡他的科幻迷都會親切地叫他一聲「冉爺」。冉爺是80後,學計算機的,當年還考了思科的CCNP網絡工程師證書,但大學畢業後卻沒跟其他同學一樣繼續普通的IT人生,而是進了文學圈。據說,當年正好《經濟日報》招人,他去評論部寫了篇評論,結果就入選了(那時候的思科認證很值錢的,活活流失了一位網絡工程師,真乃科幻圈之幸事)。

張冉歷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的編輯、記者、評論員、評論部主任,2007年獲17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之後,他在2012年以筆名「朱邪多聞」創作了上百萬字的網絡小說《星空王座》 《末世之爆笑殭屍王》。有很多讀者朋友問這筆名的由來,冉爺說,因為老家在雁北應縣,而應州自古是突厥沙陀盤踞之地,沙陀舊姓即為「朱邪」(讀音zhū yé)。

此前,他接到三晉文化研究會的委託,要創作一代名相狄仁傑的傳記,由此便有了這個筆名。張冉說,自己很喜歡網文的創作氛圍,自由,無拘束,充滿未知,缺點就是每日更新太耗費時間精力。

那麼,喜歡網文創作的冉爺,究竟為什麼後來又漸漸轉向科幻創作呢?

據張冉回憶,他第一次接觸科幻是在小學的時候,看了《海底兩萬裡》,但那時候還並未讓他產生日後要成為科幻作家的想法。2011年初次創作科幻,據他原話所說,是有東西想表達,所以隨手寫的(隨手寫就能摘得大獎,果然是天才。倘若當年冉爺學了文科,又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光景了……)。

他認為:「科幻是個很棒的工具,它可以從自然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神學等方面對未知或者不調和的事物做出解釋,我往往創作完一篇小說後發現它是天然的科幻小說,而非抱著科幻的概念開始創作。能歸於科幻的,都是極度理性又富預言感的作品,我喜歡這樣的作品,也以創作這樣的作品為榮。」

其實,冉爺之所以是冉爺,已經並不僅僅因為他的科幻小說了。2015年3月,張冉與馬國賓(朗科科技執行董事)、何珊珊(深圳市社會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馬越鵬(深圳市紅樹谷孵化器有限公司CEO,雲景科技、騰雲科技聯合創始人)、蕭玫(深圳市創意航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營運長)、朱珍時(創意航線CEO,科幻工廠創始人)等人一起,發起並創立了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這是國內首家科幻公益創投基金,掛在深圳市社會公益基金會底下,是中國第一支致力於科幻產業發展、具有公募資格的公益基金。

2015年11月5日,首屆晨星·晉康獎徵稿期結束,進入公示、評審階段,確定9名科幻作家為資助對象,發放長篇資助金9萬元。12月12日,首屆晨星·晉康科幻文學獎頒獎盛典系列活動在深圳南山區舉行,邀請了數十位科幻作家及科技、影視、投資、動漫等領域嘉賓參加典禮,發放總獎金10萬元,由中國科幻文學泰鬥王晉康親自授出晨星·晉康獎。

2016年,第二屆晨星獎開始加入美術獎,包括CG藝術三維動畫,視頻電影等等。到2019年是第五屆,增加了很多專項獎,包括翻譯和對外創作等獎項。

算起來,這5年來,晨星獎共收到全國三千多位參賽者的作品,發放總獎金超過百萬元,其中資助金45萬元,挖掘有潛力的科幻創作人才包括蕭星寒、灰狐、譚鋼等50餘人,已成為中國科幻圈最具影響力的頂級賽事之一。

冉爺不遺餘力地默默耕耘,把大部分精力從寫作轉向科幻活動,努力為更多的科幻人打造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生態圈。就這樣,冉爺默默地從臺前走向幕後。

在採訪冉爺的時候,他打趣說,在他還沒成為正式的科幻作家之前,菲利普迪克窮困潦倒地在地下室吃著馬肉寫賽博朋克的畫面令他動容,PKD也是他崇拜的作家,多多少少對他的創作有些影響。

* 菲利普·K·迪克

創作真的挺難的,很多時候,寫著寫著總是不想寫了(小編覺得這純粹是偷懶的藉口,不信可以問阿缺)。不過,在外面的一再追問(逼問)下,冉爺說,今年可能會寫一點,畢竟編輯催稿催得厲害…

冉爺自稱在生活中挺普通的,在陌生人面前不愛說話,卻喜歡跟好朋友喝酒神聊;飛來飛去的時候才是創作的時候,坐在桌前反而懶得打字;買菜做飯是一種日常,躲在屋裡不出門也是一種日常;而最近一段時間,更是迷上了木工。

好吧,必須承認,冉爺除了在科幻文學創作上的成就,竟然還是個手藝人,一個相當不錯的手藝人,做的非常好(或許是想在他的灰色城邦裡做個木匠吧)。

阿爾貝·加繆在《加繆手記》寫道:一個人在追求他的愛好時,同時也在體驗他的痛苦——這就是愛好的砝碼、訂正本、平衡物和代價。一個人如果學會——而不是紙上談兵而已——孤獨地去面對自己最深的痛苦,克服那想要逃避的欲望以及有人能與他「共苦」的幻覺,那他還需要學習的就所剩無幾了。

* 阿爾貝·加繆

期待冉爺今年能如願寫出關於灰色城邦的系列科幻小說。

瘟疫是一次強行平權,將所有人至於同等程度的危機之中,系統重啟,所有人從居家隔離的起跑線上各自出發。從這個角度來說,很有社會學意義。

未來的瘟疫會是什麼形態,

人類那時又會如何對抗,

對此有過設想嗎?

玩過《瘟疫公司》的朋友都明白,傳染性和致死率之間沒有完美的平衡點,若從物種演化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高傳染性、極長潛伏期的傳染病是成功的,它可以長期與人類共存,慢慢進化,直到感染者達到集中爆發的臨界點。

* 圖片來源自網絡

當然若是生物武器的話,應該是對指定基因序列進行精準攻擊的定向病毒,並且具有較強的基因穩定性,易於控制打擊範圍。比如,專門感染高加索人種、黑色捲髮、褐色眼睛、沒有胸毛的男性胖子的病毒武器……

對抗的話,寄望於慢跑和醫保大概是沒戲的,祖國強大最重要。

最令人擔心的瘟疫是非致死性的(如果也能稱之為瘟疫的話)。天花、黑死病、麻風病、流感和SARS能殺死人,卻殺不死人類,歷史上也沒有什麼物種因特定傳染病而遭受滅頂之災,——《世界大戰》裡的火星人不算。死亡只是一種篩選。

* 圖片來源自網絡

某些腦炎會改變人的性格,非洲錐蟲病患者會長期精神衰弱、失眠、壓抑,若某種瘟疫在大規模傳播之後不會致人死亡,只會悄然吞噬人類的活力,讓患者出現類似抑鬱症的症狀,那應該是最可怕的情況了。試想一片大陸充滿消極低落、悲觀厭世、毫無行動力的人類,少數健康人的行動無法引起任何迴響,「治療?為什麼要治療?」「除了躺著看天花板之外,我不想做任何事情,包括研究疫苗。」

這是一篇有關人吃人的故事。同類相食其實是普遍現象,自然界中超過1300種動物會捕食同類,人類近親的靈長目動物中也有十五種以上被觀察到同類相食。從南方古猿遍布敲擊痕跡的頭骨、尼安德特人粉碎的顱骨殘片可以得知,人類也將這一傳統從百萬年前延續至今。

但人吃人其實是毫無性價比的行為,承擔極高風險,獲取的蛋白質卻少得可憐;巴布亞紐幾內亞Fore部落的故事又告訴我們食人行為與朊病毒形影不離。

我所思索的是,在現代社會食人者攫取的是榮耀(食人族)、心理快感(食人魔)和有關社會身份的某種滿足;倘若在某個情形下,人吃人的衝動源自赤裸裸的飢餓感,生理衝動將抹去人的社會屬性,讓人類化為動物,那這個世界的規範、倫理和道德該是何種模樣呢?

三百多年前,一個日本村莊裡的人患了一種怪病,患者瘋狂地嗜吃生肉,吃到胃裡再吐出來,越吃越餓,如喪屍般到處分食同類。村長為爭取時間,剖腹自盡,把自己的身體送給餓鬼們吃,他的外孫女則打開了水庫閘門,洪水和泥石流淹沒了整個村莊。

三百年後,閉鎖的潘多拉之盒緩緩開啟,惡魔撕破封印重臨人間。行走在世界各地的黑衣男子,如地獄使者般在人間散播瘟疫。原來,這是一種病毒,被感染的人會產生強烈的飢餓感,特別想吃肉。厭世的黑衣人組織妄圖利用這種病毒滅絕人類,他們通過洋流和季風,把病毒散布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推薦詞

張冉的科幻小說包容了豐富的題材,風格躍動多變,他的奇麗的想像力穿行於過去、現實和未來,他所創造的多個想像世界,或浪漫、或震撼、或冷酷,有一種人文和青春的情懷貫穿始終,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科幻的魅力。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

什麼是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不僅僅是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對我來說,答案就是張冉和他的作品。修辭之美,真理之美,人類永無止境的好奇心之美,盡在他的筆下。讓人驚奇的是,這樣的作家竟然和我們身處在同樣一個中國,同樣一個時代。

——著名作家李修文

張冉的小說猶如無比精緻的雜糅空間,耐人回味,令人享受。不僅僅源於幻想,還有文學的豐厚意蘊。

——《科幻世界》副總編輯姚海軍

最後,謝謝張冉老師~

戳下方「在看」支持我們鴨!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專訪張冉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科幻作家,在科幻圈一出道就以處女作奪得2013年度中國科幻銀河、星雲雙項大獎,迄今為止沒被退過稿。而這位神奇的作家就是張冉。
  • 彈吉他唱歌講段子脫口秀 科幻作家才藝了得!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很多人了解科幻作家,都是通過他們的作品。但在11月23日傍晚,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的「2019銀河科幻聯歡晚會」上,張冉、王諾諾、趙恩哲、楊晚晴、張瀟、阿缺、三豐、朱小時等知名科幻作家各顯才藝。
  • 銀河獎時隔16年重回北京 劉慈欣等百名科幻作家到場
    2015年9月12日,第26屆科幻銀河獎頒獎典禮暨科幻產業論壇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隆重舉行。中國科幻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家和科幻產業界人士近兩百名悉數到會,共襄盛舉,更有五百餘名幻迷從全國各地趕來,為本次活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 【新書上市】起風之城——張冉中短篇科幻小說選
  • 瘟疫時代 | 愛在瘟疫蔓延時:文學電影中的瘟疫
    1929年諾比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託馬斯·曼(Thomas Mann)寫於1912年的著名小說,故事發生在瘟疫肆虐的威尼斯,主人公最後也因瘟疫死於威尼斯。1971年被義大利現實主義大師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拍成同名電影。       《鼠疫》大概是「瘟疫文學」中最著名的一本。
  • 專訪| 科幻作家麥克唐納:在家門口的月球上書寫太空歌劇
    對於未來人類社會的面貌,科幻小說家總能貢獻出源源不斷的想像,而這一次格外恢弘——在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唐納(Ian McDonald)的筆下,未來的人類將在月球上建造另一處家園。藉此機會,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郵件對作者麥克唐納進行了專訪,請他講述自己寫作《月球家族》過程中的所思所感。這位作品多著眼於第三世界國家的作家,哪怕將故事背景搬到了月球上,依然堅持勾勒非西方的社會圖景,並致力於描繪出一種與地球文明截然不同的「月球新文化」。作為一個創作態度嚴謹、在過往寫作過程中曾親身前往所寫作的國家遊歷調研的作家,最令他遺憾的是,他沒法親自登上月球。
  • 釣魚城科幻中心系列活動在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順利舉行
    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姚海軍,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陳楸帆,張冉、寶樹、江波、凌晨等30餘名科幻屆名流,重慶大學副教授李廣益,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付昌義,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副校長王徵,校長助理王永剛,組織宣傳部部長蘇述庚
  • 俄羅斯著名科幻小說家謝爾蓋-盧基揚年科專訪
    俄羅斯著名科幻小說家謝爾蓋-盧基揚年科專訪  想像未來變得越來越難了  謝爾蓋?盧基揚年科是歐洲科幻大會2003年度最佳作家和俄羅斯科幻大會2006年度最佳作家。他的「守夜人」系列是一個囊括小說、電影和電腦遊戲的龐大文化產業。
  • 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銀河之心3》獲長篇小說金獎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 9月11日晚,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盛典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中國著名科幻更新代作家旗手江波憑《銀河之心3-追光逐影》獲最佳長篇科幻小說金獎。據了解,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評選活動已成功舉辦七屆,與歷屆相比,本屆星雲獎更加國際化,更貼近科幻市場需求,體現了科幻產業的發展與突破。
  • 住在回龍觀的科幻作家
    家住回龍觀的陳先生是一名科幻作家,愛好是觀察人類。別看陳先生外表不到三十歲,可擔任科幻作家這一身份已有十幾年,至今仍然是相當活躍的作家。他的那些現代人類觀察筆記被寫成《未來病史》,當然,你也可以在他其他作品中讀到人類異化、人機融合、靈魂墮落等。
  • 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 華裔作家把楚漢戰爭寫進科幻史詩
    劉慈欣與劉宇昆(右)被稱為科幻文學界的「大劉小劉」 受訪者供圖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華裔作家 把「楚漢戰爭」寫進科幻史詩>在科幻界素有「大劉小劉」的說法,大劉是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高度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而小劉,是接連將《三體》《北京摺疊》翻譯並介紹給世界的華裔作家劉宇昆。
  • 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青少年作品獎獲獎名單揭曉
    近日,由新華網、時光幻象和壹天文化主辦,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宋慶齡青少年活動中心未來劇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及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日本、韓國、哈薩克斯坦、新加坡等海外地區的科幻作家、科幻產業相關人士、科幻愛好者等近千人參加了盛會。
  • 作家星河帶你入門科幻創作,細講科幻文本類型
    星河,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創作,著有科幻作品《網路遊戲聯軍》《殘缺的磁痕》等數十部,著有科幻電影評述「視覺的衝擊」叢書,主編《中國科幻新生代精品集》、「年度科幻小說」(灕江版)等作品集,已出版和發表作品數百萬字。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宋慶齡獎、冰心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銀河獎等諸多獎勵。
  • 科幻作家韓松:所有科幻小說都應該是推理小說
    日前,在上海書展「科幻推理:21世紀娛樂作品的發展方向」活動現場,科幻作家韓松與推理作家時晨、趙婧怡討論了科幻和推理兩者之間藕斷絲連的關係,以及娛樂作品的新方向——「科幻推理」。韓松說,愛倫·坡被視為推理小說的鼻祖,其實他也是科幻小說的鼻祖之一,因此科幻和推理是「上個世紀就認識的朋友在今天終於重逢,突然在這一瞬間就認出了彼此」。
  • 科幻作家郝景芳:科幻的「what if」是改進現實的契機
    100 points百人計劃是鳳凰網青年頻道2017年推出的一個青年人物專訪計劃。在繁雜與劇變的時代中,百人計劃以「人」為標識,去記錄在歲月洪流中閃耀的2017年在這個計劃中,我們提取十個焦點領域,並在每個領域中選取十位「成就人生主角」的青年,跟他們聊聊當下的現象和變化,聽他們對加速到來的未來的期待,以及身處變局之中的觀點。
  • 尋找關於流行病毒的「盾牌」,從閱讀關於它的科幻作品開始
    一般純文學作品前者居多,更加關注人性表現及情感變化;科幻作品後者較多,往往更注重科技內核,對病毒或瘟疫的機理及解決方法也多有涉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1818)作者瑪麗·雪萊的另一部科幻《最後的人》(1826)真實描述了瘟疫流行下人們的生活和感情。
  • 對話華裔科幻作家、譯者劉宇昆:「翻譯別人作品就像照顧人家的孩子...
    提到華語科幻作家,必定會想到劉慈欣和郝景芳,因為兩人都先後斬獲過雨果獎。然而他們的獲獎與一個人的努力分不開,那就是將《三體》《北京摺疊》翻譯成英文並大力推薦的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在世界範圍內,我們不如中國科幻有影響力,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劉宇昆。」
  • 封面會客廳|「幾近一己之力」做成釣魚城科幻中心 科幻博士將...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委員,重慶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副主任,多屆星雲獎評委。「星雲獎,銀河獎,都為中國科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在我眼裡,它們獎金還是不夠高。」「我們的評獎絕不會為了擺平衡,如果一個作家有實力拿到大滿貫,我們絕不會讓他把其中一個獎讓出來。如果實力在,他應得的獎都會給他。」
  • 8月16日15點,著名科幻作家凌晨與你聊聊「少兒科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4日電(許藝琳 張玉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宋寶穎)8月16日15點,第三期「青少年科幻創作公開課」來啦!本期主講嘉賓凌晨為著名科幻作家,曾獲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對少兒科幻也頗有研究,她將講解如何在小說中將科學、幻想與愛融合交織,用細膩的童心為孩子們構建想像中的樂園。8月每個周日的15點,「青少年科幻創作公開課」系列直播都會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準時開播。
  • 社長專訪(第71期)/王博言:科幻是生活的縮影
    高校科幻:貴校科幻協會的資源應該挺多的,您是否助推或者參加過一些較高規格的科幻活動呢?高校科幻:貴校的科幻氛圍怎樣?您身邊的人對科幻的感受如何?王博言:清華的科幻氛圍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濃厚的,具體體現在教學層面上有中英文科幻專題文學寫作及賞析、科幻專題電影賞析等課程;活動上每年相關學院、機構等都會邀請一些知名作家或是科幻領域從業人員帶來講座或座談會等活動,郝景芳、飛氘老師是常客(笑);在教師中我們也有飛氘等科幻作家(並且即將成為協會的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