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科幻作家麥克唐納:在家門口的月球上書寫太空歌劇

2020-12-18 澎湃新聞

對於未來人類社會的面貌,科幻小說家總能貢獻出源源不斷的想像,而這一次格外恢弘——在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唐納(Ian McDonald)的筆下,未來的人類將在月球上建造另一處家園。

在22世紀的月球,空氣、水、碳和數據四元素成為基本量價物,裝在眼球上的「棲箔」用於計算個人四元素的用度;每個人配備全息化虛擬角色「親隨」作為與月球社交網絡和其他人互動的媒介;不設刑法,只有合同法,從婚姻、離婚到謀殺,一切都是可以談判的交易;精英文化的特色是可以隨意轉換的性別與戀愛關係,上流社會人士追求雞尾酒的品位、經過調製的藥物和3D列印的高級復古時裝……

月球的五大支柱產業由被稱為「五龍」的五大家族所掌控,他們彼此以婚姻合約結盟,同時也各自與不同的家族保持著敵對和警惕。與此同時,地球方面也一直沒有放棄對月球的控制與滲透。

月球家族(套裝全三冊) 圖片來源:理想國

這便是《月球家族》(Luna)系列小說的主題,它是伊恩·麥克唐納最新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分別為《新月》(New Moon)《狼月》(Wolf Moon)和《月出》(Moon Rising)。《月球家族》系列甫一推出就引發了轟動,入圍了包括2020年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在內的多個重磅科幻文學獎項,被譽為「月球上的《權力的遊戲》」和「太空版《教父》」。而同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早在2015年首部曲《新月》正式發行之前,即已搶先購得整個系列的電視劇改編權,準備打造成史詩格局的美劇。

2020年9月,「理想國」推出了《月球家族》系列三部曲的中文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郵件對作者麥克唐納進行了專訪,請他講述自己寫作《月球家族》過程中的所思所感。

這位作品多著眼於第三世界國家的作家,哪怕將故事背景搬到了月球上,依然堅持勾勒非西方的社會圖景,並致力於描繪出一種與地球文明截然不同的「月球新文化」。作為一個創作態度嚴謹、在過往寫作過程中曾親身前往所寫作的國家遊歷調研的作家,最令他遺憾的是,他沒法親自登上月球。

合集封面

【對話】

澎湃新聞:

《月球家族》講述了人類在月球上的未來。通常來說,一個作家要完成這樣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故事需要很多年的時間。但《月球家族》第一部首次出版於2015年,第三部出版於2019年,你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就將這個故事完整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請問你是如何開始寫作這個故事的?能否分享一下寫作三部曲的過程?

麥克唐納:

我一直都很喜歡月球基地的故事,而我已經很久沒看過這種類型的故事了。當我在2012年開始構思《月球家族》的時候,已經有很多關於太陽系的科幻小說了,大部分是關於火星的,而我已經很久沒見過一本關於月球的書了,所以當時似乎是寫一本關於月球的小說的最佳時機——而且是一個龐大的故事。我覺得月球既奇怪又迷人——在我們的天空中,在我們的集體想像中,它都是一個巨大的形象。它是為數不多的我們抬頭就能看到的人類棲居地。我喜歡在寒冷的夜晚出門,抬頭看著月亮所散發的光輝,知道有人住在那兒。

我在2012年做了《月球家族》最初的宣傳,2013年開始寫作,2015年用英文出版了第一部。在那個時候,三部曲的故事我已瞭然於胸。就在我寫《月球家族》的時候,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在不斷擴大和發展,不過我被2013年的月球困住了。《月球家族》系列出版以來,人們對於將月球作為太空目的地和工業化基地的興趣重燃——我很高興我比其他人先行抵達了那裡。

澎湃新聞:

在科幻小說中,想像人類在宇宙中的未來是很常見的,但很多這類故事發生在一個遙遠的星系。作為地球的衛星,月球是我們最熟悉的天體。你為什麼把故事設定在月球上?

麥克唐納:

我覺得《銀河帝國》很無聊。它太大了,太遙遠,我並不關心它。但我喜歡在我們家門口寫一部太空歌劇的想法,那就是月球。在那裡你可以看到「五龍」之間的鬥爭,以及他們和地球力量之間的鬥爭,他們想要保持控制權。在月球上生活有生理上的限制——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生活兩年之後,你就不能再回到地球,而且如果你出生在月球上,你就會呆在月球上——這使帝國的遊戲更加有趣。你不可能贏得這場比賽,也不可能退出這場比賽,但你可能會輸掉比賽。描寫這些被困在月球上的人,是件很有趣的事。

澎湃新聞:

在寫作《月球家族》的過程中,對你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和你之前的作品相比,這次有何不同嗎?

麥克唐納:

我剛剛結束了以印度、巴西和土耳其為背景的宏大的近未來的小說創作。這是一部需要做大量研究的書,我花了幾年的時間來寫,還花了很多時間在那些地方旅行。我的《月球家族》中的月球與之有一些相似的特點:它有一個發展中的繁榮經濟,許多國家,不同的身份,性與性別。但不幸的是,我無法去那裡。你在閱讀《月球家族》時會注意到一件事——美國在哪裡?不存在的。這「五龍」——在月球上擁有權力的家族企業——分別是中國、巴西、俄羅斯、加納和澳大利亞。所以我仍然對講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等傳統科幻領域之外的故事感興趣。

澎湃新聞:

《月球家族》刻畫了一系列迷人的角色。在他們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麥克唐納:

我沒有特別喜歡的。我喜歡盧卡斯·科塔的狡猾和勇氣,我喜歡阿列爾的正義感和享樂主義,我也非常喜歡盧卡西尼奧的性感(非常!)和他的善良和勇敢。他們生來就擁有巨大的權力和特權——然後我把這些權力從他們身上拿走——這總是很有趣的。這樣你才能發現他們的真實面目。科塔家族的人並不總是好人,他們不必如此。我對角色必須要可愛、平易近人的想法並不贊同。科塔家族可能不討人喜歡,但我希望他們是迷人和引人注目的。

澎湃新聞:

《月球家族》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未來的有趣但殘酷的故事。其中的一些設定,如社會制度,對當前的社會倫理道德提出了挑戰。讓我驚訝的是,現在的普世價值在《月球家族》的世界裡是行不通的,權力鬥爭仍然是我們未來的主題,這意味著我們的文明不會進步,甚至會在傳播到宇宙的時候變得更糟。雖然像我這樣的讀者很難接受,但你的敘述使它變得合理和現實——即使我們知道它是虛構的。你在寫這些的時候有什麼感想?這是否意味著你對當前的社會價值觀持懷疑態度,對人類的未來持悲觀態度?

麥克唐納:

我不是一個悲觀的人,我也不認為《月球家族》是一部悲觀的作品。月球的挑戰是嚴峻而持久的,這改變了人們生活和互動的方式。我們擁有巨大的財富,但也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這也是生命在月球上持續存在的動力——而且如果你做錯了一件事,你隨時都有可能死去。這個系列故事的關鍵是法律:沒有刑法,沒有民法,只有合同。一切都是可協商的,一切都是個人的,法律就是你協商的法律。寫這個很有趣。我想把美國的個人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發揚光大,即資本主義晚期最貪婪的時候。真正的靈感來自瑪格麗特•柴契爾那句臭名昭著的名言:「世界上沒有社會,只有個人和家庭。」作為一名作家,我的工作就是研究這些,然後說,好吧,這樣的社會會是怎樣的呢?但在整部作品中,它逐漸走向某種社會和政治上的和解,以及一種與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截然不同的新文化。

澎湃新聞:

我們聽說《月球家族》將被改編成劇集。你是否參與其中?你喜歡嗎?

麥克唐納

:我很高興它能發生,但目前的新冠疫情讓一切都停滯了下來。

澎湃新聞: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看電視劇而不是讀小說,很多電視劇和電影比原著更受歡迎,尤其是科幻小說,因為電影和電視劇可以通過特效直接呈現華麗的場景。對於這種現象你是否有所擔憂?

麥克唐納:

我在電視行業工作了16年,主要從事的是紀實節目和紀錄片的製作,但也有動畫片和兒童電視節目。小說和電視節目的故事類型非常不同,電視是一種視覺媒體,它有自己的敘事規則和模式。我們喜歡炫目的特效,但我想我們已經厭倦了電腦的功能。如果電影的特效是現場的,我會更感興趣,因為用電腦製作這些太容易了。人們真正感興趣的是角色,不管對於大型特效電影還是小型紀錄片都是如此。人是最重要的。

澎湃新聞:

在你的作品中,你習慣於創造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對於一個科幻作家來說,在我看來,跨越不同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你才能想像一個更加多元的未來。對此你是否同意?你在嘗試跨越文化界限時遇到過困難嗎?

麥克唐納:

如果它不難,那說明你做得不對。我認為傾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你才能聽到人們真正在說什麼,談論什麼,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你認為對他們(或你的讀者)應該重要的東西。如果可能的話,我需要親自去一個地方,有些東西你只能在街頭學到。把錢花在我要寫作的地方是正確的。所有的小說都是通過人物,即個人來講述的,沒有一個人能夠代表作為一個整體的一種文化,個人只能感知一種文化的一部分。這就是小說的美——通過不完整的、脆弱的、易犯錯的人來講述故事。

澎湃新聞:

是否有一兩位科幻小說作家,或者一兩部特定的作品影響了你的思考和寫作?

麥克唐納:

不完全是。對我來說,能夠影響我的就是我讀過的所有東西。我的興趣一直在變,我的閱讀方向也很奇怪。

澎湃新聞:

生活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時代,我們逐漸認識到,世界已今非昔比。很多人,包括科幻作家都發表了對這場危機的感想,認為現實已經超越了科幻小說所描繪的景象。疫情中你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你對此又有何思考和感受?

麥克唐納:

科幻作家總有東西可寫——我懷疑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大量與新冠病毒大流行有關的小說。我一個字也不會讀,因為我不感興趣。對我來說有趣的是,21世紀早期的政治和經濟結構所出現的裂痕,以及資本主義的晚期是多麼脆弱。目前,我仍然坐在房間裡打字。至於我的感受,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機器人總動員+科幻吸血鬼|《科幻世界·譯文版》2018年11月
    本期看點  開篇「作圖者說」欄目為您帶來的是:  本期譯文版封面繪者黃欽的專訪問答實錄,看躍然於紙上的遊戲美術感是如何在插畫師的巧妙設計中完成的   短中篇  《警視廳吸血犯罪搜查班》  【日】林讓治  科幻+探案+吸血鬼,日本知名科幻作家林讓治短中篇一則。
  • 就飛向太空吧——2019最後的太空科幻《星際探索》
    2019太空科幻收官《星際探索》 終於趕在年底上映了,有點壓軸科幻的意思。畢竟,對於中國觀眾來說,2019年是,所謂的,我們的,「科幻元年」。《星際探索》片名的翻譯,乍一看感覺跟《星際穿越》《星際迷航》像三兄弟。憑藉它的製作水準和影像風格,其實可以「獨立」命名的。
  • 科幻片中十大常見的太空誤解
    科幻片是當下最熱門的電影之一,也是觀眾和票房最高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每個人都渴望著對外太空的了解。ufo的事件頻頻出現,也讓大家對地外文明更加渴望略知一二。但是科幻片中的科幻效果在真實的環境中會如何呢?比如在太空中飛船可以無限加速嗎?
  • 紀念太空飛行:2021年,人類遺骸將在私人著陸器上飛向月球
    月球上拉庫斯·莫蒂斯(Lacus Mortis)天文機器人遊Per著陸器插圖,任務於2021年著陸。如果一切都按計劃進行,那麼傳奇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DNA將在明年登上月球。
  • 太空探索為什麼能成為科幻寵兒?
    仰望星空,憧憬遙遠的太空深處,這是我們血脈中就藏著的遺傳密碼。因而,科幻小說中的宇宙航行、太空探索類作品非常之多。今天,我們就藉此機會來看看幾部經典的太空科幻電影,探索一下太空探索成為科幻寵兒的秘笈。太空探索一直是科幻小說和影片的常用主題,我國最早的科幻小說是由我國晚清作家荒江釣叟在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用文言文寫成
  • 企鵝科幻小說系列來啦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譯 | 林舒羽原文來源 | 企鵝蘭登英國官網企鵝科幻系列集合了全世界最富想像力、最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作品,其中包括洛夫克拉夫特和扎米亞京的先鋒派作品,萊姆和馮內古特的新浪潮經典,以及俄羅斯、阿根廷、德國等世界各國作家的太空歌劇、反烏託邦
  • ...誕辰159周年:你知道他把凡爾納科幻經典搬上銀幕 魯迅還翻譯過麼?
    中國小康網訊 今天是世界電影大師、科幻電影先驅喬治·梅裡愛誕辰159周年。給大家講一段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故事,你會發現還和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以及魯迅先生還有關係。這部「年度圖書」便是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這部寫於1865年的小說,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嚴謹的科學構思,描述了人類登月的場景,使用的是機械動力,用大炮把人類發射到月球上去。因為凡爾納創作這部小說時,正值電氣時代拉開帷幕,反映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從地球到月球》出版30年後的1895年,電影誕生。
  • 來自50年前科幻的魅力,被稱科幻電影教科書—《2001太空漫遊》
    比如漫威《毒液:致命守護者》《復仇者聯盟》系列,DC《海王》《正義聯盟》,再比如《變形金剛》《大黃蜂》等等都有諸多科幻元素在裡面,那麼要論「最佳科幻電影」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樹葉覺得《2001太空漫遊》絕對稱得上「最佳科幻電影」的頭銜。
  • 與科幻作家郝景芳一起傳播科學知識 再燃全網航天科普熱
    郝景芳是科幻作家、雨果獎獲得者,長期關注天體空間,一直以來,為全社會航天知識科普貢獻巨大。關於此次備受矚目的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她加入了《月球,我們又來了》知識官計劃,和我們一起傳播科學知識,再燃全網航天科普熱!嫦娥五號特邀 「知識官」郝景芳快問快答:1、全球的航空航天事業,您比較關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今年的 「航天熱」?
  • 直播回顧 & 星河:科幻電影的現實寓言與未來想像
    我國有關月球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傳說嫦娥奔月。嫦娥偷了靈藥,飄飄然飛升上了月亮。西方也有這類故事,像希臘作家盧西恩寫過一個作品叫《真實的故事》,主人公被一股旋風颳上了月球。法國作家希拉諾在他的《日月——兩個世界的旅行》一書中讓主人公通過露水的蒸發冉冉升上月亮。科學家克卜勒也寫過一個科幻作品,叫《夢》,被翻譯成《夢遊》,裡面寫到了失重,寫到了太空衣,寫到了噴氣、反推,具有很多科技因素。
  • 懷舊感十足的手繪圖稿:上世界英國太空科幻故事封面作品欣賞
    精心繪製的太空幻想藝術海報來自英國藝術家羅恩·特納 Ron Turner的科幻藝術手繪海報作品。科幻小說封面與插圖欣賞(8)在未知的太空中充滿著很多的想像和可能性,人類也從未停住過對地球之外文明的想像與探索,一個優秀的科幻小說和插圖也是可以有助於這些探索在思想領域中的促進。
  • 新書上架|《七國銀河》將戰國七雄融入星空,科幻作家寶樹、阿缺聯...
    縱觀大多數作品的成書過程,往往是由一位作家擔綱完成,作品中亮點與缺點並存。但寶樹和阿缺採用合著的形式,充分發揮各自所長,補位對方的不足,使《七國銀河》成為二人創作才華的集大成之作。此書一掃科幻文學「艱澀」「難讀」的刻板印象,通過構建瑰麗的古風太空文明,書寫波譎雲詭的王朝爭霸,充分實現了科幻本土化。書中講述秦王第九子贏戈蘭因為關涉一樁貴族命案,而被貶至邊遠星系,卻意外捲入了秦魏大戰中。
  • 月球上能看見萬裡長城的神話 起源於人類進入太空之前
    ,「這座宏偉的城牆……在地球儀上佔了相當大的位置,在月球上也可能會看見。」1895年,一位名叫亨利·諾曼的英國作家寫道:「長城享有從月球上可以看到的地球上唯一人造建築的美譽」。他相信這堵牆可以從月球上看到,因為他能看到月球上的環形山。同樣是推測,沒有眼見為實的依據。
  •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專訪張冉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科幻作家,在科幻圈一出道就以處女作奪得2013年度中國科幻銀河、星雲雙項大獎,迄今為止沒被退過稿。而這位神奇的作家就是張冉。
  • 群星,是我們的歸宿——從太空歌劇的美術元素說起
    「企業號」而在《無垠的太空》中,騎士號穿梭機在躲過了太空中的襲與碎片考驗後,一場無奈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展開。被譽為「最硬核科幻」的美劇在科幻的表現上其實中規中矩,劇情的設計上則較為引人入勝,相比較警探這條線,騎士號上這條線更加吸引人。
  • 5部經典必看太空科幻電影
    1、《地心引力》影片講述了航員們出艙進行哈勃望遠鏡維修時,遭遇太空碎片襲擊,導致飛船嚴重破損,只能通過其他途徑返回地面。2、《星際穿越》影片講述了多年後,地球已不適合人類居住,只能尋找其他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科學家們通過蟲洞、黑洞穿梭,進行地外行星探索,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從而開始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影片中不僅有硬核的科幻理論,還有著父親對女兒的承諾。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但他最近一次「火出圈」卻是因為寫了一本科幻小說《月球旅店》。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當然,作為一個科幻作品,作者也融合進了一定的技術跨越與想像,讓人感到虛實交織,從而更加具有真實感」。從科學到科幻,從科學家到作家,吳季有怎樣的心路歷程?  記得俄羅斯科學家、著名的人類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首先一定是信念、夢想,甚至是傳說、故事;其次,是科學的計算;最後,才是終極夢想的實現。
  •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 專訪張冉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科幻作家,在科幻圈一出道就以處女作奪得2013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迄今為止沒被退過稿。而這位神奇的作家就是張冉。張冉不僅是科幻作家,也是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的發起人,喜歡他的科幻迷都會親切地叫他一聲「冉爺」。冉爺是80後,學計算機的,當年還考了思科的CCNP網絡工程師證書,但大學畢業後卻沒跟其他同學一樣繼續普通的IT人生,而是進了文學圈。
  • 人類為什麼對外太空感興趣
    「嫦娥四號」登月,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它在升空時還攜帶了一個微型生態系統準備種菜養蠶。科學家表示,這次實驗對幫助了解人類未來如何在地外星球生存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計劃穩步推進,因為對人類而言,火星具有與地球非常接近的環境,人類未來是否可能在火星生活一直是公眾關注的話題。  人類對於月球和火星,其實一直很有興趣。
  • 中國也在開發科幻小說裡面才會存在的「太空電梯」
    科幻小說並不總是虛構的。例如,在1863年,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寫了一本名為《二十世紀的巴黎》(Par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的好書。他寫了關於玻璃和鋼鐵的摩天大樓、計算器、傳真機和全球通信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