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回龍觀的科幻作家

2020-12-25 極客公園

家住回龍觀的陳先生是一名科幻作家,愛好是觀察人類。

別看陳先生外表不到三十歲,可擔任科幻作家這一身份已有十幾年,至今仍然是相當活躍的作家。他的那些現代人類觀察筆記被寫成《未來病史》,當然,你也可以在他其他作品中讀到人類異化、人機融合、靈魂墮落等。

陳楸帆新書《未來病史》,收錄了近來創作的多篇小說

這位陳先生一邊面向虛擬的未來寫作,也沒有忘記人世間的工作(畢竟「科幻作家很難養活自己」)。目前供職這家公司從事與虛擬實境相關的動作捕捉相關技術,位置就在北京二環邊上。陳先生自己從來不開車,花一個小時搭地鐵,「反正也方便,還能看書」。

「不會被人認出來要籤名?」

「哪有……」這位陳先生笑起來,「在學校裡還有可能,地鐵上怎麼可能。」

要知道,這可是位拿過 8 次科幻星雲獎、還拿過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的科幻作家啊。

兩個科幻作家的往事

就在半個月前的成都,陳楸帆的《開光》又在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短篇科幻小說獎。

在中國,每年有兩次屬於科幻迷的盛宴,一次是由已經有 36 年歷史、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誌《科幻世界》主辦的銀河獎,一次是由科幻星雲網主辦的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

今年 9 月的銀河獎頒獎禮上,陳楸帆替劉宇昆上臺領了最受歡迎外國作家獎。劉宇昆既是《三體》的譯者、科幻小說作家,也是陳楸帆的多年好友。本以為會是一場充滿巧合、閃閃發光的相遇,聯結兩人的卻是再平常不過的郵件。

正是劉宇昆流暢通俗的翻譯,為《三體》獲雨果獎搭上橋梁,圖片來自網絡

早在 2008 年,偶然讀到《愛的算法》的陳楸帆「覺得寫的很好去搜作者」,從劉宇昆主頁找到了郵箱。郵件一來二去,陳楸帆將他的作品推薦給《科幻世界》,反響相當不錯。再然後劉宇昆也很喜歡陳楸帆的文字,用一天時間翻譯了《麗江的魚兒們》——當年這篇作品獲得第二屆科幻奇幻翻譯獎最佳短篇獎,還引起了瑞典漢學家陳安娜的注意。

要知道這是劉宇昆第一次嘗試翻譯科幻作品,後來劉宇昆踏上業餘科幻翻譯之路,有了《三體》英文版,也有了獲得雨果獎的大劉。

對於《三體》獲得雨果獎舉國皆歡,陳楸帆的看法是「肯定能代表我國科幻作品的最高水平」,但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是特別有意思的一件事兒。

「《三體》獲獎肯定是早晚的事兒,三部中總有一部會獲獎。偶然性是「悲傷的小狗」事件間接幫助大劉入圍獲了獎,但必然性就是時間節點。全世界的眼光關注中國,很多人都想知道中國人寫的科幻是怎麼樣的,傳遞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肯定是一個大勢。加上劉宇昆本人翻譯的特別流暢,加上很多注釋。再加上他本人在歐美的科幻圈有人脈和影響力,有作家評論家關注,這是一個複雜又密不可分的事件。」

英文版《三體》

如果你對中國科幻作品有所關注,就會發現《三體》似乎是這些作品中的異類——無論是長度還是內容,就像憑空出現的一座高山,周圍似乎空若無物。無論是科技圈的推崇也好、作為文化符號流傳也罷,其他科幻作品似乎是只屬於科幻迷的寶藏,在更大範圍並不為人知曉。

比如陳楸帆已經被翻譯成多個語言版本的《鼠年》,或是得了各類獎項的《麗江的魚兒們》。

身為人間觀察員

《鼠年》曾被翻譯成英文、日文,也在日本拿了讀者票選獎,講的是一群大學生失業去捕鼠的故事。這些大學生們在人鼠戰爭中思考人和新鼠之間的區別,而新鼠們不過是國家達成貿易的手段。許是大學生失業和各個地區的現狀比較契合,才讓這部有關「異化」(當然你也可以解答出更多內涵)的作品有了跨越民族、語言、社會的共同性。而成群結隊跳向大海的新鼠,也讓漢學家陳安娜想起了成群結隊自殺的北歐旅鼠。

在陳楸帆看來,「科幻是最普適性文學,最好的科幻故事都是在講整個人類的、整個文明層面的東西,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縱觀他的作品脈絡,現實在其中佔據了相當大的空間,所謂完全架空的硬科幻並不是他想追求的的表達方式,而且「不同的故事肯定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和風格呈現出來。」

2013年出版《荒潮》,有眼尖的讀者指出這是生於潮汕的陳楸帆為家鄉寫就的隱秘個人史

在《G 代表女神》中,所有人的名字都被隱去,主角成了身體和人群,寓言般的語言風格講了一個關於自我和性的故事。《鼠年》則以第一人稱將讀者投射進去,加入了不少關於人、感受、甚至是烤襪子這樣細節、生活的描寫。

比起這些作品,《未來病史》顯得更有跡可循,人們使用過多電子產品造成了「iPad 症候群」、改變了自己對時間的感受患上「時感紊亂」、或是為了面對社會成為了「可控精分」。可新鼠、G 女神這些靈感從何來?「書、電影、話劇、生活裡的東西、人和事,很多東西輸入夠多就會產生化學反應、聯繫起來。」科幻小說只在他的書架上只有一欄,社科、非虛構佔據了不少空間,何偉是他很喜歡的作家。

「他那種東西是我很想接近的,用非虛構的方式講一個虛構的故事。」

在一次訪談中劉宇昆也問到《麗江的魚兒們》、《鼠年》有多大程度反映了當今中國的現實,陳楸帆的回答依然很中肯:

「我所寫的都是我所觀察、感受、體驗到的中國生活的一部分,有好的,也有不那麼好的一方面。令我驚訝的是,往往評論家能從作品中解讀出我所未曾想到過的深刻含義,而另一方面,讀者卻往往會給出更加感性的反饋。」

可觸摸的虛擬實境也許是下一個現實

「反標籤主義者」陳楸帆給自己的標籤一直是「業餘科幻作家」。

前百度員工、前谷歌員工,陳楸帆最新的狀況是初創公司 VP——一家名為諾亦騰,從事動作捕捉的公司。

諾亦騰的名字「Noitom」剛好是「Motion」(動作)的反寫,雖然成立時間只有三年,憑藉慣性傳感器、動作捕捉系統和清晰的產品線成為了「一家在動作捕捉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從供高爾夫訓練使用、糾正球員動作的 mySwing 揮桿寶開始,到動作捕捉系統騰挪 PERCEPTION 的推出,期間還為諸多好萊塢影視作品提供專業級的動作捕捉技術。

通過安裝在關節上的傳感器,人體的動作就能投射在虛擬世界中

如果你曾看過今年春晚,虛擬主持人「陽陽」正是啞劇演員穿著他們動作捕捉設備,讓屏幕上的虛擬形象動了起來,這家由諸多海歸人員組成的公司顯得穩紮穩打又接地氣。

陳楸帆加入的原因很簡單,「認識的科幻迷在這邊上班,又是我感興趣的方向,跟創始人聊了聊覺得方向氣場比較投……這邊比較紮實、有技術門檻。」

將動作捕捉作為創業方向的優點在於它更像基礎硬體和基礎技術,既能應用於動畫與遊戲製作、體育訓練、醫療診斷,也能應用於虛擬實境以及機器人等領域。如果你曾經嘗試戴上虛擬眼鏡去抓虛空中的球再丟出去,也會驚嘆於擁有動作捕捉的虛擬實境能帶給人多麼真實的感受。

「交互在虛擬實境裡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沒有身體的感覺,自身的我識、存在感是沒辦法得到沉浸式的感受。就像看一個立體電影而不是環境交互的感覺,很多沉浸感受是臨場感,需要身體感知和虛擬環境的交互帶給你。」

The Void的概念片更接近陳楸帆認為的虛擬實境未來

在陳楸帆看來,虛擬實境的未來一定是虛擬實境和現實環境有感官上的交疊。感官,聲音、觸覺、視覺是多通道的融合,會帶來真實感體驗的提升。這是未來替代所有媒介的媒介方式。

最近他嘗試了 Vive——一款由 HTC 和 Steam 聯合推出的虛擬實境頭盔,玩兒了一個修理機器人的遊戲。「摘下來有特別強烈的失落感,又回到這個現實。」他有點擔憂,「長遠看來也許我們就會有一個駭客帝國的未來。」

那麼擁有科幻作家和科技行業工作者的雙重身份,又是怎樣的感受?

如果僅僅是一名科幻作家,「對技術帶來的想像力、會改變什麼東西、包括感官方面都很淺薄」。但現在工作在科技行業中,「很多原來靠想像的東西成為現實,會實際接觸到很多細節,單憑想像是無法體會到的。」

連工作都成為探求信息的通道,也許正是他寫出充滿細節的真實與瘋狂幻想交織作品的秘密。


對了,如果你對這位科幻作家現在工作的這家公司感興趣,今年的 TGC 峰會上你可以了解更多。

屆時,諾亦騰 CTO 戴若犁將帶來《未來遊戲怎麼玩?》主題演講,現場演示下一代遊戲交互該如何想像。

首屆 TGC 峰會將於 2015 年 11 月 13-14 日在上海舉辦,如果你對此次峰會感興趣,可以點此查看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中國女科幻作家郝景芳資料圖片 《北京摺疊》劇情介紹
    2016年4月27日,美國第74屆雨果獎初賽結果公布,中國天津女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摺疊北京》入圍。《三體》第二部遺憾落選。  這下,終於,有人為大劉分擔採訪任務了,啦啦,讓我們先了解一張郝景芳女士的照片~美女  在此次公布的入圍作品中,《北京摺疊》在中篇小說中排名領先老牌科幻和恐怖作家史蒂芬金的作品。
  • 科幻作家韓松:所有科幻小說都應該是推理小說
    日前,在上海書展「科幻推理:21世紀娛樂作品的發展方向」活動現場,科幻作家韓松與推理作家時晨、趙婧怡討論了科幻和推理兩者之間藕斷絲連的關係,以及娛樂作品的新方向——「科幻推理」。韓松說,愛倫·坡被視為推理小說的鼻祖,其實他也是科幻小說的鼻祖之一,因此科幻和推理是「上個世紀就認識的朋友在今天終於重逢,突然在這一瞬間就認出了彼此」。
  •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專訪張冉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科幻作家,在科幻圈一出道就以處女作奪得2013年度中國科幻銀河、星雲雙項大獎,迄今為止沒被退過稿。而這位神奇的作家就是張冉。
  •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 專訪張冉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科幻作家,在科幻圈一出道就以處女作奪得2013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迄今為止沒被退過稿。而這位神奇的作家就是張冉。張冉不僅是科幻作家,也是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的發起人,喜歡他的科幻迷都會親切地叫他一聲「冉爺」。冉爺是80後,學計算機的,當年還考了思科的CCNP網絡工程師證書,但大學畢業後卻沒跟其他同學一樣繼續普通的IT人生,而是進了文學圈。
  • 8月16日15點,著名科幻作家凌晨與你聊聊「少兒科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4日電(許藝琳 張玉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宋寶穎)8月16日15點,第三期「青少年科幻創作公開課」來啦!本期主講嘉賓凌晨為著名科幻作家,曾獲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對少兒科幻也頗有研究,她將講解如何在小說中將科學、幻想與愛融合交織,用細膩的童心為孩子們構建想像中的樂園。8月每個周日的15點,「青少年科幻創作公開課」系列直播都會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準時開播。
  • 作家星河帶你入門科幻創作,細講科幻文本類型
    星河,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創作,著有科幻作品《網路遊戲聯軍》《殘缺的磁痕》等數十部,著有科幻電影評述「視覺的衝擊」叢書,主編《中國科幻新生代精品集》、「年度科幻小說」(灕江版)等作品集,已出版和發表作品數百萬字。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宋慶齡獎、冰心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銀河獎等諸多獎勵。
  • 科幻作家王晉康「做客」河北文學館讀書薈
    記者獲悉,8月11日,讀書薈特邀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主講《文學是人學—但人是什麼?》王晉康,1948年生,石油系統高級工程師,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科普作協會員暨副理事長,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名譽會長。迄今已發表短篇小說90篇,出版長篇小說《生死平衡》《生命之歌》《時間之河》《天父地母》《宇宙晶卵》及短篇結集50餘本(含再版),共計550餘萬字。
  • 科幻影視化前景很悲觀?科幻「前輩」和90後網絡作家看法大不同
    與此同時,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也在成都東郊記憶順利舉行。作為中國科幻界的盛會,此次活動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幻界人士。科幻文學與影視的關係到底該走向哪一步?傳統科幻文學與現在的網絡科幻文學相比的優劣勢在哪兒?在當天的進行的一場名為《產業力量加速科幻走向大眾》論壇中,科幻界的「大咖」們給出了答案。
  • 彈吉他唱歌講段子脫口秀 科幻作家才藝了得!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很多人了解科幻作家,都是通過他們的作品。但在11月23日傍晚,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的「2019銀河科幻聯歡晚會」上,張冉、王諾諾、趙恩哲、楊晚晴、張瀟、阿缺、三豐、朱小時等知名科幻作家各顯才藝。
  • 紀念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作者詹姆斯·布利什誕辰97周年
    今天是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詹姆斯·布利什誕辰97周年紀念日。1921年5月23日,詹姆斯·布利什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他的代表作有《事關良心》、《飛城》等。詹姆斯·布利什很早就接觸並喜歡科幻小說,九歲時寫了第一篇科幻故事,中學時加入著名科幻迷社團「月球居民」(艾薩克·阿西莫夫也是該社團成員之一)。布利什曾加入美國陸軍並擔任醫官,二戰結束後,他很快成為一名職業科幻作家。
  • 作家吳巖:科幻文學在中國沒達到應有份額
    吳巖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科幻文學作家,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也是中國少有的科幻文學研究者。  剛剛出版的世界最高科幻理論雜誌《科幻研究》首發了中國專輯,包括十位中國作者的文章,向西方全面介紹了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負責組稿的正是吳巖。據了解,該雜誌在出版的40年中,只發行過英國、法國、日本和拉美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專號,中國是第五個。
  • 有道精品課牽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開辦作文課 頂尖科幻作家將在線授課
    據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官方消息,網易有道精品課成為第七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在線教育獨家合作夥伴。9月17日,有道精品課與大賽主辦單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大賽承辦單位清大紫育,三方舉行籤約儀式,共同搭建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平臺。
  • 專訪| 科幻作家麥克唐納:在家門口的月球上書寫太空歌劇
    對於未來人類社會的面貌,科幻小說家總能貢獻出源源不斷的想像,而這一次格外恢弘——在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唐納(Ian McDonald)的筆下,未來的人類將在月球上建造另一處家園。我喜歡在寒冷的夜晚出門,抬頭看著月亮所散發的光輝,知道有人住在那兒。我在2012年做了《月球家族》最初的宣傳,2013年開始寫作,2015年用英文出版了第一部。在那個時候,三部曲的故事我已瞭然於胸。就在我寫《月球家族》的時候,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在不斷擴大和發展,不過我被2013年的月球困住了。
  • 科幻作家郝景芳:科幻的「what if」是改進現實的契機
    作為一名擁有跨學科、高學歷的科幻作家,她始終以一種溫柔的姿態,在科幻和現實主義的兼容寫作中,關懷時代現實、構想未來。  這是2017年,VR開始普及用戶,無人駕駛蓄勢待發,5月3日,世界首臺10比特光量子計算機在中國研發成功——科幻小說中所描寫的斑斕幻想,在時間的容器中一一實現。
  • 銀河獎時隔16年重回北京 劉慈欣等百名科幻作家到場
    2015年9月12日,第26屆科幻銀河獎頒獎典禮暨科幻產業論壇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隆重舉行。中國科幻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家和科幻產業界人士近兩百名悉數到會,共襄盛舉,更有五百餘名幻迷從全國各地趕來,為本次活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 日本科幻作家:《三體》在日本引發熱潮,日文版比英文版更傳神
    10月25-27日,第十屆華語科幻星雲獎超級盛典在重慶舉行。大會除邀請到了國內的科幻作者,還有來自日本的著名科幻作家參與其中,日本作家如何看待中國科幻呢?日本科幻作家、日本科幻協會前任會長藤井太洋講述了《三體》今年春天在日本發行後引起的風潮。
  • 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 華裔作家把楚漢戰爭寫進科幻史詩
    劉慈欣與劉宇昆(右)被稱為科幻文學界的「大劉小劉」 受訪者供圖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華裔作家 把「楚漢戰爭」寫進科幻史詩>在科幻界素有「大劉小劉」的說法,大劉是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高度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而小劉,是接連將《三體》《北京摺疊》翻譯並介紹給世界的華裔作家劉宇昆。
  • 日本著名科幻作家小林泰三去世,硬核科幻《醉步男》是他的代表作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日本知名科幻作家小林泰三于于11月23日病逝,享年58歲。據悉,近年來他一直在與癌症鬥爭。2012年和2017年憑藉《天獄與地國》與《奧特曼F》兩次榮獲日本星雲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其中《醉步男》2019年曾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該書在「豆瓣熱門日系推理圖書榜」上排第9,在中國有眾多粉絲。
  • 科幻作家韓松:幽閉才是世界的本質
    反感者斥之為故弄玄虛和令人反胃;喜歡者認為體現了中國本土科幻全新高度。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巖就是他的「粉絲」之一,認為韓松幾乎將科幻文學預設的內容規則全部顛覆,在尋找科幻文學本土化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我沒辦法像大劉那樣寫那麼開放的世界,對我來說不可能的。」
  • 新書上架|《七國銀河》將戰國七雄融入星空,科幻作家寶樹、阿缺聯...
    縱觀大多數作品的成書過程,往往是由一位作家擔綱完成,作品中亮點與缺點並存。但寶樹和阿缺採用合著的形式,充分發揮各自所長,補位對方的不足,使《七國銀河》成為二人創作才華的集大成之作。此書一掃科幻文學「艱澀」「難讀」的刻板印象,通過構建瑰麗的古風太空文明,書寫波譎雲詭的王朝爭霸,充分實現了科幻本土化。書中講述秦王第九子贏戈蘭因為關涉一樁貴族命案,而被貶至邊遠星系,卻意外捲入了秦魏大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