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高考第二天,河南平頂山理綜考場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一位女生情緒失控,撕了其他考生的答題卡,監考老師還沒反應過來,她又奪走另一位考生的答題卡再次撕毀。
新聞一出來便有許多網友留言,要求對該女生的行為進行處罰以及補償另外兩位受害考生。
幸好事情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兩位受害考生延長時間重新填了答題卡,撕毀答題卡的女性全部成績被取消。
雖然看似解決了問題,但是仔細分析該女生的行為,還是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作為有多種情感的人類,我們總是在各個時刻湧出各種情緒,不同的情緒讓我們做出不同的反應。
比如愉悅、開心的情緒能讓我們大笑,傷心、悲傷的情緒讓我們忍不住流淚。
可是有些時候,情緒並不總是出現在正確的時候,會因為各種原因導情緒失控,做出不好的行為。
常常輔導孩子作業家長對此深有體會,教了無數次的題目還是不會,寫作業時總是磨磨蹭蹭,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家長就在孩子們各種無理的要求下情緒失控爆發,會責罵甚至懲罰孩子。
長期積壓的不滿是引起我們情緒失控的原因之一。
回到上文中的女生,她情緒失控的原因也不難理解,就是因為壓力過大,實際情況達不到預期情況,心理調節能力罷工,從而做出匪夷所思的行為。
她把高考看的太重要了,加上父母、老師的期待,當發現目前的自己不能達到他們的期待,開始想像考砸後的情景,內心翻湧出的恐慌讓她無所適從。
看到其他考生下筆如有神的狀態,羨慕、嫉妒的她便想要破壞,從而做出了無法挽回的舉動。
可見巨大的壓力也極易引起情緒失控。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孩子尤其是學生承受不住學業的壓力引發一系列不良後果。
有位剛出初一的學生因為作業太多且難,一回家就會被媽媽無休止的絮叨,就選擇在馬路上瞎逛,直到被民警發現。
還有的學生會選擇徹底放棄。
之前就有一則新聞,也是一位高考生在考試前一就像家人宣布,自己不去高考了,打算去其它城市打工。
問起原因,就是因為前幾次模擬考試成績的不好,雖然家長並沒有責怪他,言語間也對他充滿信心,但是每次看到家長與老師期盼的目光,就會覺得喘不過氣來,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
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壓力越大、越考不好,越考不好,壓力越大。
但並非所有的學生都是這樣的,也有一些學生能很好的享受壓力,甚至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武亦姝在剛上初一時,面對比小學作業難度不止一倍的作業,一開始覺得實在是太難了,每次做作業都要寫到凌晨。
後來武亦姝的媽媽覺得再繼續這樣下去,孩子身心發展肯定會受到影響,便運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幫助孩子走出壓力。
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後和武亦姝一起看書,玩遊戲,不給她增加額外的壓力。
爸爸在之後的採訪中也提到,經過一段時間的疏導後,武亦姝也越來越喜歡挑戰難的題目,每次看到打星號有難度的題目就會很興奮,因為覺得自己遇到挑戰了,解決題目後內心的滿足感無與倫比。
作為家長,目前的我們沒有能力幫助孩子減少作業或只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題目,所以孩子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壓力,這是逃脫不了的。
但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孩子們學會如何面對壓力、如何解決壓力帶來的困惱。
即使將來走上社會,孩子也不會因為過大的壓力而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行為。
在家長幫助孩子解決壓力之前,首先要明確是,有壓力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需要完全剔除掉壓力。
所以家長關注的是如何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壓力甚至運用壓力。
一、不要給孩子太高的目標
以武亦姝為例,之前在小學時,每次考試或者活動,她總是榜上有名,活脫脫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上了初中,進行了第一次摸底考試後,發現自己的成績在中等位置。
這對於一直在前三名的小姑娘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但是武亦姝的媽媽並沒有強迫孩子一定要追上其他同學,而是和她一直做了個計劃。
每次考試只要超過前面一名就行,不需要一步登天得到第一名。
沒有了第一名的壓力,武亦姝的學習便是為自己而學的,且接近的目標也成為了她的動力,也不負所望在下一次的考試中進步了5名,超過了她預期的目標。
二、時常和孩子談心
武亦姝剛上初中的時候,很少有笑容,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
她的媽媽便每天和她談心,聊聊學校裡發生的趣事以及最近生活等。
正是因為與媽媽聊天,武亦姝。才發現媽媽對自己的期待從來不是成為第一名,而是自己開心最重要。
也在於媽媽聊天過程中,把心事說給媽媽聽,既宣洩了內在的情緒,也增進了親子關係。
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由於自尊不太會主動跟家長聊自己的困難,而是選擇自己把情緒壓制住。
但被壓制住的情緒終有一天會通過某種渠道宣洩出來,對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
幫助孩子宣洩情緒、傾聽他們的內心的聲音,不去說教、評判,只是單純地聆聽孩子的情緒,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必要條件。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出去玩,讓孩子感受自然界的風光,不要局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孩子心情開闊了,自然也就不會拘泥於壓力。
最後,想對所有家長說,一定要及時關注孩子心情變化,在關注孩子學業的同時不要忘了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
本文轉自等風來育兒聯盟,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