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了和孩子玩創意美術,注意這7點......文末提到了微信群裡一些讀者的困惑:
前兩天也分享了大家最頭疼的當孩子說 「我不會畫」 時,該怎麼辦?剛好這兩天開團創意美術盒子,看看其它的一些問題~
困惑1:孩子不願動手,畏懼困難時怎麼辦?
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之前很少做手工、繪畫或者創意美術這方面的遊戲。
一種是孩子日常也做創意美術等手工遊戲,可是他覺得自己做的不好,有很多不好的感受。
叮噹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覺得首先是接納孩子的這種畏懼之心,然後我們自己先別崩潰。
也別一味鼓勵,類似沒關係,這個不難,多試試。這種話反而會讓孩子更有壓力。
試試我昨天次條也分享的共情的方法「媽媽,我就是做不好,怎麼辦?」
困惑2:孩子說我不會畫怎麼辦?
前兩天我分享過《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的摘錄文章當孩子說 「我不會畫」 時,該怎麼辦?可以參考下。
孩子說「我不會畫」,我們要先想一想,有沒有有意無意間說孩子畫的不像:「哎呦,畫的這是什麼呀!」
有很多父母喜歡去指導孩子畫畫,你應該這樣畫,你這麼畫不對。甚至有時候是微表情肢體語言等,都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這件作品的不認同。
也可能是孩子無法回憶起繪畫對象的特徵,或是腦子裡一片空白。
或者是孩子習慣了按照參照物臨摹複製,自己創作的時候就不知道該創作什麼了。
叮噹有時候也會遇到這個問題,我會根據他想畫的場景或者內容,一步步去想像細節,引導他去畫。
可以理解為分解難度,進行目標拆解,一步步地去到達目標。
比如昨天叮噹不知道怎麼用橡皮泥捏一個鼴鼠時。
我提示他:鼴鼠是什麼顏色的啊?
他回答:棕色的。
我說:鼴鼠的身體分為幾個部分啊?
叮噹:頭,身體,四肢。
我:那麼頭是怎樣的呢,是尖尖的還是圓圓的?
問了一遍下來後,他就知道怎麼選顏色,製作頭部和身體了。
手裡的就是鼴鼠
鼴鼠手臂像翅膀一樣,這樣它就可以飛翔
困惑3:如果孩子央求你給他畫畫怎麼辦?
叮噹前段時間畫貓頭鷹。
最開始他就說:「媽媽,你給我畫一個。」
我問他,「你不知道該怎麼畫,沒有思路,是吧?」
先不要急著去責備孩子,而是去體會他這一刻的真實感受。
我:那你覺得貓頭鷹是什麼樣子的?
叮噹:貓頭鷹圓圓的,眼睛大大的。
我:眼睛圓圓的,腦袋圓圓的,身體也圓圓的。
叮噹:媽媽,我會畫圓。
我:身體是大大的圓,腦袋是小小的圓。
叮噹畫了圓。我就提出了新的疑問:是不是有點像雪人,雪人也是兩個圓。貓頭鷹和雪人怎麼區分呢?
我就拿出來材料包裡的羽毛:「雪人有沒有羽毛呢?」
然後我們又想到貓頭鷹是夜行動物,一般在夜裡活動,畫個夜空。一點一點,最後的構想就完成了。
困惑4:要不要強迫孩子畫畫?
「我們家孩子就是不喜歡畫畫,我也知道畫畫手工對孩子精細動作發展好,他就是不樂意怎麼辦?我是不是要強迫孩子畫畫呀?」
首先強迫肯定是效果不好的。叮噹也不是一開始就超級喜歡畫畫,手工,創意美術這些遊戲活動。
在他小時候,我會先自己自娛自樂,加大音量現場直播我在幹什麼,
「哎呀,這毛毛蟲的腦袋是綠色的還是紅色的呢?」
「要不要給它加上幾隻小腳呀?」
「眼睛是放在上面一點還是下面一點?」
叮噹會被我吸引,他會主動過來看我在做什麼,我就會趁機把他引入到我的活動中去。
「你覺得它的嘴巴是什麼顏色的?你幫助媽媽選一下。」
這樣慢慢地讓孩子參與。
等到他多做幾次,慢慢地就會將手工,創意美術這些活動納入到他的日常生活裡。
困惑5:孩子創作的作品「一團糟」,怎麼也看不出來是什麼?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無意識的自由創作的階段,只要孩子願意創作,那麼他的作品就是作品。
千萬不要在這個階段否定打擊孩子,而是要陪著他一起走過。
我之前也分享過叮噹的「一團亂麻」時期。
2歲,叮噹說這是恐龍寶寶和媽媽
如果孩子創作的作品,父母沒有辦法理解,一方面說明,孩子還處於這種階段。
另一方面是孩子需要更多的「胡抹亂畫」來度過這個階段,而不是切斷他的這種探索。
父母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同樣是,邀請孩子來分享他的作品,他怎麼創作的這幅作品。
困惑6:孩子有很多想法,卻因為實現不了很有挫折感怎麼辦?
當孩子的想法多於實現的技術手段的時候,其實是孩子最需要外界推力的時候。
通過叮噹這段時間對於創意美術活動的實踐,我發現,他在表達他自己想法的時候,手段也變多了。
前段時間,他想做一個面具,他就想到了塗顏色,粘各種裝飾品,還用到了羽毛。
孩子知道如何把自己頭腦中的想法實現的更多方式,熟悉了更多藝術材料、形式、以及它們創作出來的效果。
這樣說來,創意美術本身並不是結果,而是橋梁,幫助孩子實現更多他的表達和是想法。
參考資料:
維克多.羅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藝術》
鳥居昭美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