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行書學習的密碼,看懂這五條規律,寫好行書不再是難事

2020-12-15 三餘書社

文/安偉波 三餘書社籤約書法家,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我們在之前談了許多關於書法中的筆法以及結構的若干問題,但大多數都是關於楷書的,今天我們就以王羲之《聖教序》為例,談一談寫好行書的四個要點。

為什麼要以王羲之《聖教序》為例呢?

稍微有一些書法常識的朋友都知道,學書法之人都以王羲之為宗,王羲之之後所有的書法家皆是從王羲之筆下汲取影響,然後在此基礎上或繼承、或發展,所以書法在後世的一切「法」,皆不過是右軍之法,而最能體現王羲之行書的作品便是《集王聖教序》了。

我們從王羲之《聖教序》對比於唐人楷書的寫法,提煉出了寫好行書的五個要點,即:

順勢運筆、絞轉呼應、方圓並用、輕重變化、以斜取正

所有行書的變化,皆逃不出這五種變化之藩籬!掌握好了這五個要點,寫行書才有法可依!

順勢運筆

任何一個筆畫的行筆過程都包含了起、行、收的三個動作,順勢的意思就是沿著筆畫的軌道運行,就像啟功先生所言,每個字都尤其軌道,只要軌道正確,其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行書的起筆與楷書的區別在於順勢與逆勢,楷書為逆勢起筆,講究藏鋒,把鋒藏在筆畫當中,而行書多為露鋒,並沒有藏鋒的動作,講究順勢而為。我們看下面這個例字:

這個「百」字,在楷書中的寫法,光看起筆就能發現,楷書藏鋒起筆,而行書則是直接下筆,順勢而出,而且行筆的牽絲映帶之勢也十分明顯,相對於楷書則更為靈活和多變。

再來看這個「方」字:

橫畫在楷書裡面有起有收,而在行書當中則是順勢露鋒與順勢撇出,右邊行書的「方」字從第一筆下筆連接到第二筆,第二筆又出一個小鉤映帶第三筆,繼而渾然相接,構成一個整體。

很多人不明白楷書與行書的變化,以為寫好楷書行書自然就能寫好,然後以楷書之法去寫行書,結果面目全非。如果明白這種順勢關係,楷書、行書之間都能相互補益。

使轉呼應

相信大家對於「使轉」這個詞並不陌生,在行草書的講解中,我們經常遇到這個概念。其實這種叫法來自於孫過庭的《書譜》:

真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真就是「楷書」,草就是「草書」,性情指的是內在的精神,而情性指的是外在的面貌。孫先生的意思是說楷書的內涵在於點畫,而草書則是靠外在使轉來表情達意的。而行書則兼而有之!

這裡的「使轉」其實就是當代人所講的「絞轉」,很多人以為學會了唐楷才是學習行草書的基礎,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真正的行草書的基礎其實很多時候是這種「絞轉筆法」!

「使轉」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利用特定的筆法將筆畫呼應起來,構成一個連貫的態勢。有的時候靠運腕有的時候靠運指。

我們看這兩個字,左邊的「宙」字起筆接上面的一個字的筆勢,順勢下行,牽帶與左邊的豎筆,圖中畫圈的部分為使轉映帶,連貫到最後一筆的時候順勢撇出,與下面的字構成呼應關係。

右邊的「序」字則主要是字內關係的映帶,起筆接上筆,然後通過使轉將筆畫呼應起來,將「左撇」變為「豎筆」以便於映帶與下一筆,如紅圈中所示。

這就是字間與字內的映帶關係,還有一種特點比較明顯的字,就是用筆較重,縈帶較輕。我們看下面兩個字:

「悲」跟「無」字都是屬於用筆較重,而縈帶較輕的字,利用使轉用筆調製中鋒,縈帶於下一筆。這種下筆重,縈帶輕的字是為了突出字間對比,增加視覺上衝擊力,從而增強美感和藝術性。

方圓並用

古人筆法從不同時代以及不同書體方面基本可以分為三大筆法,篆籀絞轉、一搨直下和方折鋪毫。其實這些筆法細細分來也可以分成若干具體的筆法,但是概括來講,無非就是兩種用筆:

一個方筆,一個圓筆。

方筆跟圓筆一般指的是轉折的地方,從上面的「口」字就可以看出,左邊為方筆,右邊為圓筆。

一方一圓構成了整個筆法系統。單用方筆則字顯得過於剛強,單用圓筆則字會顯得柔弱無骨,所以用筆之道,應該方圓並用,這個字才能達到中和之美。

我們看例字:

這個「中」字,筆畫較少,所以宜用方筆,才能撐住整個字的結構,而右邊的「中」字則全是圓筆,就顯得比較軟塌。圖中所示,方框所畫為方筆,圓框所畫為圓筆。行書的筆法之所以較之楷書更為豐富的原因就是這種方圓並用的豐富性。

再看下邊這兩個字:

左邊的「露」字與右邊的「高」字,這兩個都是方圓結合的比較好的字。左邊畫方框的皆為方筆,而右邊畫圓圈的皆為圓筆,整個字方圓相和,一陰一陽,相得益彰。

方圓兼用是寫好行書最重要的法門之一,行書的用筆多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方圓之變!

輕重變化

在楷書的筆法系統當中比較重提按,這種提按的技巧也是行草書中常用的一種技巧,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楷書是行草書的基礎的主要原因,但其實這種提按技巧並非唐楷所獨有。

輕重變化靠用筆的提按來實現,筆鋒提起則筆畫較輕,筆鋒按下則筆畫較重,這種輕重的變化放在字中,更能增加字的豐富性。

比如這兩個字:

左邊的「拯」字與右邊的「之」字,皆是輕重變化比較明顯的字。粗線框標記的部分用筆較重,細線框標記的字用筆較輕。「拯」字左邊的筆畫較少,所以王羲之將其處理的比較粗重,而右邊筆畫比較多,王羲之將其處理的比較細。「之」字為上輕下重結構,「點」最輕,位於頂端,「橫折」次之,位於中間,最後一個短橫,用筆最重,位於最下,這樣處理才比較和諧,假如「之」字的輕重變化倒過來,變得頭重腳輕,則整個字便會站立不穩。

當然對比於「之」字上輕下重的寫法,還有一種上重下輕的字,比如這個「書」字和「罪」字。

我們看這個「書」字,上面的筆畫較多,重心上移,而下面只有一個「日」字,王羲之為了避免「日」字底孤立,採用了一個順勢映帶的筆法將其與上邊部分建立聯繫,從而整個字融為一體。而對於「罪」字,上面的「四」寬而大,且用筆較重,下面的筆畫相對比較瘦小,而王羲之將其穩穩的銜接在一起,「非」的上邊筆畫與「四」相連,左右部分靠映帶相接,從而融為一體。

這就是王羲之的用筆之妙,懂得在字中製造矛盾然後解決矛盾,這也這是書法的魅力值所在。

以斜取正

這個方面是用筆的一個進階,以斜取正的目的正是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重要體現。

我們小時候練字,大人總是要求寫字要懂得橫平豎直的道理,其實這種說法是偏離了書法的藝術性而重實用性。從書法的藝術角度來看,字不能寫的橫平豎直,一般要採取斜勢,然後利用筆畫關係來平衡這種斜勢,我們下面的字。

上面這兩個字,是以斜取勢的兩個典範。這個「者」字左邊的三個橫畫勢態斜度很大,這個字的重心偏向左下,右邊只用了一個「翻筆」的動作, 再加上一個掛住的「日」字將勢態拉回,這就是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典範。

右邊的「劫」字為左右結構,左邊的「去」字幾乎要傾倒,斜斜的掛在一旁,而王羲之的巧妙之處就是用「刀」的一個撇筆將整個「去」字託住,從而解決了矛盾,以斜而取正。這就是書法藝術性的一個典範,也正是王羲之匠心獨運的一個地方。

行書書法中的變化皆逃不開這五種法則,行書中每一個字的變化之道,我們都可以從這五種規律中找到答案。其實這就是書法的密碼,也叫作書法的「心法」,我們平時讀帖,讀什麼,讀的就是這種變化、這種規律,只有掌握了這中規律,才算掌握了行書學習的密碼!

文/安偉波,號彧白,三餘書社籤約書法家。

相關焦點

  • 怎樣才能寫好行書
    要想練好行書,首先要練好楷書的基本功,以求形神兼備。因為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行書的書寫速度要比楷書快,由於運筆快,在楷書中方折平直的筆畫變得屈曲圓轉,提按頓挫的筆法變得流暢飛動。要寫好行書,只有掌握好點畫、部首、結構、章法等技法,才能為寫好行書打基礎,那麼下面介紹以下幾種具體的技巧,僅供參考。
  • 寫毛筆字,知道這3點,寫好行書不在話下!
    有人問我,練字練行書好,還是行楷好?為什麼?我認為練字還是需要練行書書法比較好。而二王書法最為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將行書書法發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王羲之之前的書法,是不自覺的書法藝術。人們在書寫的時候,沒有想過把字寫的特別美觀、大方。也就是說,從主觀意識上還沒有想過字變成藝術。
  • 初學者必讀:行書的九大規律
    行書雖難,但是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找到一些規律,只要能夠在創作中熟練地掌握這些規律,那麼我們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們來看看行書當中有哪些規律!
  • 行書書法:初學者如何練好行書?
    bai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鍊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還要注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一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鬆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麼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效果。
  • 揭秘 為什麼二王能寫好行書,並成為行書字體的先驅者?
    這就是唐楷的功績。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由唐楷入門學習書法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你要明白一個道理:唐楷是重法度的字體類型,非楷書不能表達,如果你學習了唐楷,還想學習行書,恐怕是很困難的。因為行書的形態表達方式和運筆方式與楷書都有很大的區別,很多首先學習楷書的朋友都會以楷書的運筆方法來進行行書的書寫,只是在書寫速度和單字結體上進行了一定的變化,但是,殊不知這是錯誤的方法。以下我來大概說說這些問題。
  • 行書的簡練法則依託於正確的筆順——「門」字行書技法
    這個「門」字的行書寫法,相對地也比較單一。它基於楷書間架結構的特點,只是簡約了一些個點畫。我們來看看。(圖:「門」字行書示範一)這就是行書「門」字基本的寫法。我們在把這個字寫清楚一點給大家看。這就到了行書當中無法再簡練了。再要簡單、再簡約就不可以了。在要簡單就已經不是行書了。
  • 【知識】圖解行書結構9大規律
    米芾 《歲豐帖》  行書,是書法藝術中,最常見的書體。行書風格多樣,就結構來說,各種風格的行書有其個性,又有共性,即他們的行書結字都有基本的規律可尋。其中和諧、變化是統領行書結字規律的最內在規則,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側」、「疏密勻豁」等都無不源於和諧、變化的需要。學習掌握好行書基本規律,可以指導我們的欣賞、臨摹、創作活動。下面我們以米芾的行書為例加以說明。  一、大小長短:首先我們要整體把握字形的大小長短。古人說寫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結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劃一,如是則毫無藝術性可言了。
  • 想寫好行書,一定看懂結構的變化,從比例關係做起
    字的結構好不好,從根本上講在於能否把點畫的特徵相適應。比如楷書的點畫平穩的,那麼楷書的結構也是方正平穩的。同樣的道理,由於行書的點畫打破了楷書藏鋒和回峰的運筆限制,必然是多樣的、多變的、靈動的!所以行書的結構也必然打破楷書結構嚴格的比例限制,必然奇怪生嫣,氣象萬千,所以在學習行書結構時,更要時時注意「變化」二字!
  • 行書的字體結構,漂亮的行書是如何寫出來的(上)
    行書是楷書的一種簡化,一種快寫,除了筆法的簡化之外,在結構上也要簡化,這樣才有利於行書快捷書寫。「有人說楷書寫好了行書能寫好。」這不一定,因為行書的結構和楷書的結構有很大不同。行書的結構適用於楷書為基礎,但是在楷書的基礎上有很多變化。
  • 硬筆行書字帖:鋼筆字行書技法
    從實用上講,行書多數是用在起稿、寫信上的,一邊構思一邊寫,想好了就很快地書寫下來,如果用楷書就跟不上思路。古代流傳下來的書信文稿,不少是以行書寫成的。行書以附鉤映帶左右,有時也用遊絲牽連,上下之間還可筆斷意連——這種書寫的隨意性,使得行書書寫速度加快,起伏變化多,節奏感強烈——這是行書有別於楷書的一大特點。其二,楷草相間,結體自如,富有變化。
  • 學習書法可以直接從行書開始嗎?
    李斯小篆現代社會是一個生活節奏快捷的時代,物質生活豐富,文化生活也多種多樣,讓學習者靜下心來按部就班學習書法各種字體,是許多人不樂意做的功課,因此不少人甚至有名望地位的人開始主張學習書法可直接學習行書那麼我們學習書法是否可以直接從行書直接學起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然可以,這要看學習者的志向,若只是學習寫毛筆字玩玩、修養性情肯定行!如果學習者有志在書法上有成就,成為一名優秀書法家,最好還是從三種正體字開始學習,雖然楷書產生之前就有行書、草書,不過那都是有篆、隸基礎!盛唐楷書發展成熟後,楷書筆法最為完備,所以建議學習書法最好從楷書開始!
  • 行書結構不搞懂,越寫越糊塗……
    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書、楷書。在日常書寫時,由於楷書點畫要求嚴格,寫起來又慢,故在實用書寫時,往往不寫嚴格意義上的楷書,但作為書法學習者來說,又是必須練習的一種書體。通過練習楷書,掌握書法的結體和用筆的基本規律。 而對行書來說,不論從藝術或實用,都是在普遍書寫的一種書體。
  • 硬筆行書字帖:鋼筆字行書入門技法
    從實用上講,行書多數是用在起稿、寫信上的,一邊構思一邊寫,想好了就很快地書寫下來,如果用楷書就跟不上思路。古代流傳下來的書信文稿,不少是以行書寫成的。行書以附鉤映帶左右,有時也用遊絲牽連,上下之間還可筆斷意連——這種書寫的隨意性,使得行書書寫速度加快,起伏變化多,節奏感強烈——這是行書有別於楷書的一大特點。其二,楷草相間,結體自如,富有變化。
  • 有硬筆行書基礎能學好毛筆行書嗎
    有不少書法界的朋友問我,學習書法一定得從楷書練起嗎?我工作了幾十年,都是以行書的方式記錄筆記或寫東西,沒有系統認真地學習過楷書,如果想學毛筆行書,跳過楷書直接學行書,可以嗎?……,提這類問題的人不少,意思大同小異。實際上就是說,我不想學楷書,就想直接練行書,行不?
  • 寫好偏旁部首,是寫好行書的關鍵。王羲之聖教序是這樣寫的
    每一個複合結構的漢字必不了少的偏旁部首,寫好字首先把部首寫好。在書法的各書體中,行書的部首相對簡化而書寫也相對自由,因此寫行書的一點特點就是要寫出各部首簡省與特點。漢字的部首,是指的標誌性部件。寫好行書必須先把部首寫好,重要的是把行書各部首簡省與特點寫出來。
  • 有人這是「行書」,有人說這是行草,怎麼分啊
    事實上,由於多方因素,如地域性,地域性很明顯,對名詞所表達意思的理解在很多情況下有一定的差異,再如學書閱歷,有人長期臨學聖教序(唐懷仁集字),再去接觸王羲之手札等,會很自然認為這是行草,(意著與《唐懷仁集字聖教序》)有所區別有,這樣的理解,無可厚非,「行書」同等於「行楷」,以致「行書」與行草是對立關係,而非是包含關係。
  • 寫行書的8大法則,建議收藏
    寫好行書,其實用性非常廣,一手好的行書字體,不僅可以用在書寫書法作品上,還可以書寫橫幅,對聯等,記筆記,行書也是最實用最便捷的書寫字體。那麼,學好行書有沒有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要想寫好行書,下面這8大法則,要弄懂學會。
  • 網友提問:行書字體的大小如何搭配?
    我是宇航,這個問題可把我難住了,其實分析很容易,看懂也不難,難在如何用!所以我用了一種很直觀的規律為解釋一下,希望大家學以致用。看見規律沒有?上三行。當然這看出來很容易,寫起來需要一定功夫。蘇軾寫此帖時,是無意識之中的詩稿。變化於無意之中,這是大家。我們看二謝帖通篇和諧,但是此篇最難就在章法,輕重變化,大小變化,連帶變化。
  • 楷書到什麼程度才能練行書?
    也有說不用練楷書,直接從行書入門練書法也是可以的。因為書體並不是按照楷書到行書的過程演變的,而是先有的行書,然後才有的楷書。關於書法學習該從什麼體入門的問題,我們今天暫且不做討論,在後期的文章中會詳細說明。我們今天主要講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學行書?啟功先生是當代負有盛名的書法家,在世時曾被稱為「詩、書、畫」三絕。
  • 學習書法多年了,怎樣由楷書向行書轉化呢?
    很多書法愛好者學習楷書多年,寫得很不錯,這時很自然就想寫寫行書,體會一下行書的那種流暢自由的感覺,這時就面臨一個由楷入行的轉化問題。我們學習楷書時,尤其是學習歐陽詢、柳公權等人的唐楷時,被要求規範書寫,要講起筆藏鋒,中鋒行筆,還要頓筆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