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結構好不好,從根本上講在於能否把點畫的特徵相適應。
比如楷書的點畫平穩的,那麼楷書的結構也是方正平穩的。
同樣的道理,由於行書的點畫打破了楷書藏鋒和回峰的運筆限制,必然是多樣的、多變的、靈動的!
所以行書的結構也必然打破楷書結構嚴格的比例限制,必然奇怪生嫣,氣象萬千,所以在學習行書結構時,更要時時注意「變化」二字!
用楷書和行書來對比,來講講行書比例變化:
特別約定:楷書字體均以顏真卿楷書為主,行書以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為例
在楷書中,每一個部首在整個字所佔的位置的大小有比較嚴格的比例限制。
「情」左右比例是1:2
「說」字左右比例是2:3
"是」上下比例是1:2;
而行書則不同,選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相同三個字做對比,基本沒有嚴格的比例限制,根據實際需要而來!比如:
「情」左右相同
「說」左寬右窄(非限定)
「是」更特殊,反倒字腳佔據更大的地盤!
通過上面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一般情況下,行書的結構比例要在大體遵循楷書比例的基礎上進行變化,打破楷書嚴格比例界限。
所謂的大體遵循,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安排,有那個意思就行了。
2、有些情況徹底打破楷書的比例,比如米芾的行書中「集、仙、便」三字,上下和左右各部首所佔位置的大小,同楷書相比完全反過來,作為行書,他仍然是美的,允許存在的,但這種情況不是普遍的。
打破楷書嚴格的比例限制,同樣也適合於行書獨體字,楷書獨體字雖然沒有兩個以上部首來分佔各自的地盤,但要求到對稱、平衡和均勻。這實際上是點畫的比例關係,比如:
「千」字豎畫必須寫在中間
「月」字兩短橫必須均勻寫在左邊位置上
「而」字筆畫必須均勻等
而行書也需要平衡、穩定,但它是運動中的平衡,是相對的穩定,如:
行書中「千」字一豎既不在中間,上下長度也相差很多
行書中「月」字內部兩橫連寫且靠在右邊;
「而」字點畫正因為不均勻才增加了對比變化。
更重要的是行書有是一個字可以是不穩定的,但靠上下周圍的字補救,整體是平衡和穩定的!
最後再囉嗦一點:
行書結構的比例變化在左右結構有事很誇張,左右拉開而不散,主要靠呼應,形分開,但氣連著的!
比如:細、以、仁、法等等!
歡迎關注「勝軍的空間」,明天繼續和大家聊聊行書結構:開合的變化,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