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22日訊(記者 程宇楠)2020年全國兩會已拉開帷幕。中國網財經記者獲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將提交一份關於發揮失業保險作用、儘快修訂《失業保險條例》的提案。
鄭秉文認為,當前,我國抗疫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各行各業復工復產正在積極有序推進。但由於經濟運行停擺將近4個月,失業群體的基本民生將面臨困難,失業高峰有可能不期而至,失業保險制度將再次迎來「大考」。
他指出,我國現存的,建立於1999年的失業保險制度長期以來存在三個頑疾,一是「失業受益率」(領取失業金人數佔失業人數比例)太低。例如,2018年調查失業率是4.9%,失業人數是2130萬人,但年末領取失業金的人數只有223萬人,僅佔失業人數的10%。220萬左右已經成為一個奇怪的「常數」——2009年是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最嚴重的一年,那年末領取失業金的人數僅為235萬。
二是「參保受益率」(領取失業金人數佔參保人比例)持續下滑。2004年「參保受益率」是4.0%(年末領取失業金人數是420萬,參保人數是1.05億),到2018年降到1.1%(領取失業金人數223萬,參保人數是2億),15年間領取失業金人數減少了近1倍,而參保繳費的人數增加了1倍。
三是失業保險基金規模越來越大。失業保險制度裡交錢的人越來越多,領錢的人越來越少,於是,失業保險基金逐年增加,2004年基金累計餘額僅為400億元,到2018年增加到5800億元,15年裡增加了15倍,這個數字還是在2006年以來不斷增加就業培訓和穩崗補貼等各種名目的支出範圍、2015年以來連續5年降費之後的結果,否則,基金餘額還要更大。
基於此,鄭秉文建議,應打破常規,失業金發放範圍要打破兩三百萬人那個「常數」,向全國所有失業人員發放失業金,不惜把「所有子彈」都打出去,甚至不惜讓5800億元失業保險金清零,讓失業保險的作用回歸「本源」。即使這樣,失業保險也不會傷筋動骨,失業保險月均制度收入100億元,一年就能恢復起來。
鄭秉文認為,經濟是有周期性的,建立失業保險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應對經濟周期,失業保險基金結餘的正常增長曲線本應是一條波浪型的,經濟景氣時呈上升趨勢,衰退時呈下降趨勢。例如,2009年美國將以往六、七年積累的失業保險基金全部支付給失業者,還向財政借錢。但中國失業保險基金結餘量的增長是一條永遠向右上方攀升的直線,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就是一個明證,這是很不正常的。今年4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是6%,失業人數大約2600萬,未來幾個月有可能迎來高峰,是考驗失業保險制度的關鍵時刻。
並且,鄭秉文建議,應儘快修訂《失業保險條例》,改革失業保險制度。
而此前,《失業保險條例》的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早在2017年12月就已經完成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至今沒有公布修訂版。鄭秉文認為此次疫情是不應該浪費的一次改革機會。
鄭秉文表示,長期看,修訂《失業保險條例》才是改革的根本,其重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提高制度瞄準度。參加進來的群體基本都是不失業的群體,比如,向中國社科院這樣的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幾乎不存在失業風險,根本用不到失業保險基金,而很多失業風險高的群體和企業卻沒有覆蓋進來。
二是完善制度設計。目前《失業保險條例》規定的領取失業金條件十分嚴苛,地方反映十分強烈。例如,「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這一限定條件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引發了一些難以迴避的現實問題:現實中有大量「被辭職」的現象,很多企業常以減薪、調崗等方式,逼迫勞動者主動辭職,這麼做既規避了規模裁員的制約,又可以規避支付經濟補償金,同時勞動者也不願意在其個人檔案中記錄下被辭退的情形,導致大量勞動者享受不到應有的失業保障。更為急迫的是,應放寬失業農民工領取失業保險金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