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各省(市、自治區)高考方案陸續出臺,高考改革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截止目前,全國已有北京、江蘇、湖南、廣東、甘肅、安徽、廣西、青海、河北、海南、寧夏、黑龍江、山東、四川、遼寧、貴州、西藏以及上海、浙江兩個2014年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19個省份出臺了高考改革方案。縱覽這19個省份已公布的方案,內容大同小異,沒有什麼創新性的改革,對比《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反而有點給人打折扣的感覺,倒是浙江省在選考科目設置讓人耳目一新,甚是一枝獨秀。
說它一枝獨秀,那它秀在哪兒呢?為此不妨先做一下梳理。首先,出臺方案的這些省份,必考科目全國統一語數外;其次,文理不分科,高考科目普遍推行「3+3」模式,明確外語科目一年兩考,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第三,各省份改革時間不同,集中在2014至2019年;第四,選考科目上,多數省份實行「6選3」模式,唯有浙江省選考科目實行「7選3」模式(相比增加了「技術」科目)且選考可報考2次。「7選3」就是它一枝獨秀之處,這一秀秀出了突破、跳出了傳統,真正秀出了學生根據愛好特長選考的自主性,豐富了「自助餐菜單」。
浙江是2014年《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選定的兩個高考改革試點省,試點就意味著先行先做、完善經驗,為其他省(區、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據。現如今,試點過後、亮點凸顯,選考科目7選3也經過了論證,當這些經驗總結出來進行推廣時,卻發現後面的大部隊沒有一個跟著幹,這是浙江太超前還是其他省太保守?這一來,倒像是給國家高考改革兩年的試點潑了冷水。
國務院的「實施意見」對改革的要求,一是切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二是改變單一的以文化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評價標準。已出臺的這些高考改革方案,為什麼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值,其實問題就出在選考科目設置和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上。
國務院的「實施意見」在改革科目設置中明確提出「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這裡的關鍵點就是「等」字,「等」意味著後面還有其他科目可選。高中階段學習科目有13門,除去3門語數英和「等」之前的6門外,還有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4門課程。然而,除了浙江外的其他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卻沒有突破「等」字,將後4門或其中1門納入選考範疇,而是在方案中直截了當的去掉了「等」字,依然使用傳統6門考試科目進行「6選3」。
既然浙江省可以「7選3」,那麼其他省份為什麼就不能「7選3」或者「8選3」呢;既然浙江省把「技術」設為選考科目,那麼其他省份為什麼不把「體育」或者「藝術」設為選考科目呢?
雖然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打破了傳統「套餐」,其實考試的科目並沒有減少,僅僅是增加了「套餐」的組合方式,沒有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哪怕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方式,也僅體現在英語一年兩考上,其他並未改變。
高考改革初衷無非是切實通過綜合改革,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增加學生的選擇性,分散學生的考試壓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顯然,這樣的改革方案依然「換湯不換藥」,沒有多大意義。
在社會上尤其是在教育界,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那就是「教育部大學」。抱怨的是教育部權利過於集中。如今,當教育部將高考改革自主權下放給地方,卻還是沒有看見獲得權力後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能夠有所超前的作為,依然缺乏自主創新的精神和大刀闊斧改革的決心,平淡毋庸。
圖文編輯 | 鄭淞
投稿信箱:
dongshangyjzx@163.com
圖片來源網絡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