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國教育協會會長顧明遠說,2017年英語將退出統一高考,實行社會化考試,教育部估計近期就要發文了。話經媒體刊出,引發軒然大波。昨日,顧明遠面對中央媒體予以否認,稱只是在和記者閒聊。方案已經討論兩年,最後啥樣,他也不了解。被驚動的教育部,昨日出來表態,目前還在研究完善方案,確定後會及時公布,以方便考生和家長了解。
高考的一點風吹草動,那都是草木皆兵的事。然而,自去年底教育部網站披露「外語實行社會化一年多考」改革意向方案之後,多地一年兩考、英語退出高考的消息就沸沸揚揚。時至今日,這一切在正反的不斷肯定和否定中,讓人越聽越糊塗。按理說,如此重大的改革,理應有權威發布,卻時不時冒出內幕,隨即滅火,不知唱哪出?用某媒體的話說「也許,是因為最終的方案仍未定型,而公眾又急於知道消息,所以放出一些信息;也許,是某些細節不好把握,說出來,摸摸大家的底」。
可不管是不是這樣想的,目前的高考改革關門討論,讓大家瞎猜,都是有問題的。這些年,教育改來改去,有時推倒重來,有時走回頭路,費了那麼多辛苦和時間,社會還是不滿意。為啥?就是因為事關天下學子和家庭的高考大事,教育部門卻在一肩扛。大家每次在猜教育部門怎麼改,其實教育部門何嘗不在猜大家會怎麼想。這樣的改革誰都喊累。就像這次英語的社會化考試改革,到現在媒體和社會吵翻天了,愣是沒人知道它長啥樣,怎麼考,誰來考,怎麼評判錄取。
本次高考改革既然強調探索市場化、社會化,那就該把這些問題交給大眾來討論:教育部門、市場、家庭、學生分別該做什麼、怎麼做。問題真正討論清楚了,成熟可行的方案也就有了。否則,大家都被蒙在鼓裡,你閉門弄出的方案再說「成熟」也是經不起時間檢驗的。(何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