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遇漸進式之困 改革方案遲遲未決

2020-12-11 中國網教育

近日,江蘇、上海、北京陸續推出本地高考改革技術性方案並徵求意見,各地不約而同降低英語比重引起熱議。公眾將目光再一次投向了教育部,希望國家層面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夠有大動作。

不過,與地方相比,中央政府部門的態度更為謹慎。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雖然沒有否認此前傳出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出臺方案的時間表,但卻表示「國家層面的高考改革方案仍在研究制定過程中,還沒有定稿的時候,誰也不能說,因為方案隨時可能修改」。大有不到最後一刻,誰也做不了主之意。

過去的3年中,教育部已經不止一次「闢謠」,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之後,每一次的風吹草動都能引發人們對於國家高考改革的遐想,而只聞其聲的尷尬足見破局之難。

遲遲未決的方案

「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這是2010年《綱要》確定的高考改革思路。可以說,「頂層設計」已經初具。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具體方案卻一再推遲。

2011年初,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學習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全面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的文章,就被外界看作是方案即將出臺的信號。這樣的猜測也屬合情合理:《綱要》頒布半年多之後,教育部長再次提及高考改革,自然是落實《綱要》的進一步行動。然而,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很快出面否認,稱並未公布方案。

2012年「兩會」,袁貴仁再提高考改革方案,稱正在「最後衝刺」,年內一定出臺。事實卻是,直到今年年初,《關於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也稱「一號文件」)中,提出高考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框架被提上日程。

「《綱要》出臺3年了,現在卻又繞回到了總體目標和基本框架,其實『頂層設計』 已經具備了,就是推行考試和招生的分離,但難點在於權力的調整和下放。」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南風窗》記者說,「政府要把辦學的自主權交給學校,把考試的評價權交給社會機構,行政部門會願意嗎?比如國家教育考試中心和地方教育考試院,現在由他們組織考試、擁有學生檔案的投檔權,如果變成是社會化的考試,學校自主選擇認可,學生自由選擇參加,高考就變成了以學校和學生為核心,跟教育考試部門沒有關係了,教育考試院的價值和權力就會消失。如果大學自主招生,意味著大學有辦學自主權,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教考招的分離也會推動教育行政體制的鬆動。」熊丙奇認為,《綱要》的方向其實已經很明確了,相關部門是否願意放權才是問題的關鍵。

而現在,應該真正到了袁貴仁所說的 「衝刺階段」,時間表已經較為明朗,拖不過2013年,但是方案的內容卻依舊含糊,最後的定稿能在多大程度上體現《綱要》的基調,決策層和相關諮詢專家的態度顯得過于謹慎。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在2013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亮相時,只要提到高考,就頗為緊張:「一切都要以最後拍板的方案來,現在我不便多說。」而該中心體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在接受《南風窗》記者採訪時說,「作為紀律,方案的具體內容無法透露,只能說有所突破。」現為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考試招生諮詢工作組專家的王烽曾參與起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從他的態度也似乎能夠觀察到教育行政部門堅持「漸進式」方向的改革脈絡。「考試招生制度肯定是要國家層面去推動,但在實際的推動過程中,最終會落到地方,現在是16個省分省命題,每個省的情況都不一樣。這麼多年地方進行了一些試驗,給招生改革提供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如果在全國範圍內試驗的話,影響面太大,風險也更大。」王烽說,在過去30年的改革中,地方和高校的確承擔了更多的責任。

然而,「地方先行」的模式卻並不被看好。針對目前地方省份推出的高考改革「新政」,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稱,各個省出臺的政策,都在一個狹窄的區域,真正核心的、體制性的東西沒有做任何的改變。而熊丙奇則認為,此次地方高考改革還是延續以前的思路,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推行高考改革,其實一直是在進行科目和分制的調整,而沒有進行錄取改革,這次地方的方案傳遞出來的信息其實都涉及這個問題。

中央主導,地方決斷?

面臨高考的屬地格局,中央很難拿出剛性的指導意見,將更多自主權交給了地方,不過在外界看來卻無異於「踢皮球」,而地方看似獲得了進行改革試驗的主導性,但由於宏觀導向的缺乏,實踐的挪騰空間極其有限。在這種困局之下,高考改革便很難突破「科目改革」的範疇。

「如果推行考試和招生的分離,顯然要進行考試的社會化,把考試招生的自主權交給大學,但地方推行高考改革的時候,還是很難打破現有的權力和利益結構。另一方面地方其實也無能為力,國家應該有一個統一方案,地方制定細則。而且全國的重點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屬的大學,也不是地方能說了算的。」按照熊丙奇的構想,高考改革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重點大學完全進行自主招生,面向全國,無論從資金來源還是屬性來講,這些院校都應該進行自主招生,各地考生可以不分戶籍自由報考,並以統一測試成績申請高校;其次,地方院校由於地方政府出資更多,可以將招生名額更多給本省的考生;此外,高職高專現在招生困難,可以不必要求考生參加高考,而實行申請入學,至於學校的辦學管理,則實行寬進嚴出。

儘管熊丙奇自認從這三個層面改革,所有的問題都會引刃而解,不過他也感到從目前教育部的「漸進式」改革思路來看,顯然過於「理想化」。他說,參照異地高考改革的路徑,對未來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也不必過於期待。

去年,曠日持久的異地高考權利之爭終於有了「結果」。到目前為止,全國31個省市除西藏外均出臺了異地高考方案。從中央政府的政策意見可以看出,異地高考採用的是「中央指導,地方決斷」的模式,這也是其政策效能被詬病的原因,按照這一模式,矛盾最為集中的北上廣都採用了設置 「門檻」的階梯式方案,北京只允許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北京報考高職院校。上海的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則採取與居住證掛鈎的積分制。在本次高考制度改革「頂層設計」當中仍然不會有實質性進展。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近日即公開表示,隨遷子女的異地高考問題,這次還是按照去年底國務院發布的文件精神。

以中央為主體的政策通過「頂層設計」、「頂層推動」等策略解決社會問題,而以地方為主體的政策則以先行先試、因地制宜為特徵。實質上是一种放權分責的策略,賦予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權力,以規避中央政府頂層設計帶來的風險。按照教育部官員的說法,異地高考「既有要解決的問題,又有不能碰的問題」、「要考慮城市承載能力,尤其要考慮影響原戶籍居民的考生利益」。

儘管中央教育改革的規格越來越高,但它所承擔的責任卻並未與之匹配。早在2010年,國務院成立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的劉延東親自擔任組長。此後,為完善改革決策諮詢機制,2010年11月,國家層面又成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這是中國教育史上首次設置專門機構對國家教育重大改革發展政策進行調研、論證和評估。2012年7月,為對國家教育考試制度改革進行頂層設計,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成立,由教育、科技、經濟、法律、管理等領域的26名專家組成。

然而,適時靈活的策略性調整造成了權責配置失衡的缺陷。作為一項全國性的改革,高考改革存在事權分配關係,但這種分配不是建立在制度規定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靈活度大但權威性相對低的政策規定上。同時,由於權力和其他資源的分配往往是通過上下級政府的討價還價來確定,責任的認定也不得不依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所以極易導致主體虛置的現象。

放權能否實現

回顧30年的高考制度變遷,從「文革」結束後,初步確立了「全國統考、地方審核、學校錄取」的高考模式,到上世紀80年代「國家計劃招生、用人單位委託招生和招收少數自費生」三種辦法的執行再到之後的分省命題,雖然招考形式不斷改革,但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組織招生的超穩定結構一直存在,在戶籍制度的基礎上,以省為單位的分數線劃定標準以及招生分配指標制度等一系列規則共同構成了地方利益。

「很顯然,所有問題都出在集中錄取制度上。地方割據本身是由於招生制度的計劃分配方式,名額分到了不同的地方,自然就變成了地方的利益。」熊丙奇說,如果不改變錄取的計劃體制,所有的努力很可能淪為「偽改革」。

多位學者認為,在現有的框架下,自主招生、向大學放權有可能會是最大的突破口。王烽也表示,自主招生應該會有進一步的激勵措施。

自主招生從2003年開始推行至今,參加自主招生的院校擴展到80多所,並逐漸形成了「北約聯盟」11校,「華約聯盟」7校、「卓越聯盟」9校,「北京高科聯盟」11校聯考的模式。而實際上,高校雖然獲得了一定的招生選拔權,但仍受制於高考分數線這一「緊箍咒」。「戴著鐐銬跳舞」的招生體制改革並未真正觸及自主招生的本質,變成了高校「掐尖」,已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對此,王烽認為,如果說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是從技術操作的角度提出的要求,那麼「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則是體制上的設計,調整的是各個主體的權力和責任。高校招生自主權的擴大,要求建立保證招生公平的新機制,首先是對高校的約束和監督、問責機制。學校主導的多元評價標準的建立,意味著高校招生工作中綜合評價重心的轉移,即由以考代招體制下的考試機構和政府招生辦公室為主,轉變為以高校為主。「不過,多數高校對落實招生自主權還沒有做好準備,也並不是很積極,都不願意碰這個事,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主招生的重要性。」王烽說。

高校的態度其實也不難理解,自主雖然意味著權力的增加和回歸教育本質的可能性,但是在其本身的行政化之下,也意味著政策風險和輿論風險,高校自身如何破除招生「潛規則」、陽光運行,也是改革的對象之一。作為權力的被讓渡者,尚且沒有做好準備,需要交出招生規則和程序等權力的政府部門又做好準備了嗎?

相關焦點

  • 高考改革新方案2014_全國高考改革方案_高考改革_中國教育在線
    北京正式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將隨著教育部的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徵求意見稿的出臺進行調整。目前,教委正在對2014年的考試說明進行修訂,其中,英語考試在試題結構、命題的形式等方面都會有所調整。   教育部將出臺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總體方案和關於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等5個配套實施意見。要求各省根據教育部總體方案和實施意見,於今年上半年出臺改革實施方案。其中,改革試點省份要在上半年出臺試點實施辦法。"我省是生源大省,推進改革既要積極更要穩妥。"
  • 2014高考改革_高考改革_高考改革新方案_高考網
    省份 高考改革之異地高考方案 詳細 高考改革方案最新進展 詳細 北京     北京"異地高考"需要五證,明年起,廣東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粵參加考試的方案不會變,只是高考考試的方式會進行改革。
  • 各地出臺高考改革方案_高考改革_北京高考改革_河南高考
    北京市一零九中學高一年級的小郭說,早在幾天前就聽聞了高考英語或許會改革。 從幼兒園開始,小郭已學習英語13年。二年級起,父母就為她報了劍橋少兒英語學習班,一直持續到五年級,每周都上課。
  • 全國各省高考改革方案陸續出臺 英語改革方案詳解
    中國教育在線訊 《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日前出臺,近日,全國各省市高考改革方案陸續出臺,其中對英語科目改革進行了詳細介紹: >全國各省高考英語改革方案解讀四 川廣 西
  • 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湯」經常換,教育改革的「藥」也就無味了!
    最近幾天,江西中考改革分值調整(如上圖所示)在網上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實際上還有其他省份也是對中考科目分值做了調整。 此外,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也是變化不斷,模式多多,從最初簡單的「3+文理綜合」演變到最新複雜的選課走班制的「3+1+2」模式,有的省份一直主動在改變,有的省份在等待改變,有的省份在被動改變,但都變得複雜了。
  • 【2020高考改革】全國各省市高考改革新方案
    省份實施時間高考改革內容摘要教育部目前,各地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已基本完成,將按照方案提出的時間表積極穩慎推進各項工作。4.改革高考考試內容。遼寧2016年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1.2016年取消一批本科A、B段的設置,統一為一批本科;三批本科合併到二批本科。
  • 8省高考改革方案 3+1+2是什麼意思(附廣東新高考改革方案)
    8省高考改革方案在2018年秋季入學的時候就開始實施了,那麼高考改革後的3+1+2模式是什麼意思呢?廣東新高考改革方案是什麼?   8省高考改革方案   2018年為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積極穩妥地推進高考改革,按照「堅定改革方向、堅持穩中求進、注重綜合施策」的基本思路,教育部在有關省份開展改革條件自評的基礎上,組織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對申請啟動改革的省份逐省進行了實地評估,確定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8省市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
  • 評論:高考改革方案不能閉門造車
    17日,中國教育協會會長顧明遠說,2017年英語將退出統一高考,實行社會化考試,教育部估計近期就要發文了。話經媒體刊出,引發軒然大波。昨日,顧明遠面對中央媒體予以否認,稱只是在和記者閒聊。方案已經討論兩年,最後啥樣,他也不了解。
  • 2014海南高考改革方案_海南高考改革_海南高考政策_海南高考英語...
    2014年 1-5月制定高考改革研製工作方案。 6月將擬定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方案呈報省政府審定。 7月將實施方案報教育部核准備案。 9月1前向社會正式公布,並進行集中宣傳解讀。
  • 【重磅】19省高考改革方案大同小異,同樣缺少「創新」!?
    編者按:截止4月22日,19個省(市、自治區)高考改革方案陸續出臺,而這些方案除了實行時間不一,其他都大同小異,無非就是推行
  • 關注 高考大省河南高考改革方案出爐! 快看看
    根據方案,2021年河南高考將取消文理分科,高考總成績為3門全國統考科目+3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考科目,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並增加聽力考試內容。河南省將於2018年啟動實施新的高考綜合改革方案,後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將成為參加新高考的首批「吃螃蟹者」。據介紹,教育部批准河南等17個省(區)2018年啟動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具體改革方案將於2018年向社會公布。
  • 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草稿擬規定英語退出統一高考
    上海某媒體昨日報導稱,昨日上午,上海市相關部門向市政協部分委員通報了關於此輪「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關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內容是,以英語為主的外語將退出高考統考,變為社會化考試,有望打破「一考定終身」。
  • 傳英語退出上海高考 改革方案的「概念化」誤讀
    近日,上海市相關部門向市政協部分委員通報了關於此輪「上海版」高考改革的相關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內容是,以英語為主的外語將退出高考統考,變為社會化考試,有望打破「一考定終身」。對此,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各地高考方案需待教育部總體方案公布,報經教育部審批後方可公布,但不排除上海等地已根據此前公布的相關改革思路精神,先行制訂方案草稿。(《新京報》2月13日)  這再一次引起輿論對高考改革方案的關注。對於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各種解讀都有,包括英語退出高考、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打破一考定終身、其他科目不考了等等。而實際上,這些解讀都存在偏差和誤讀。
  • 高考改革方案時間表 你們家孩子高考時怎麼考
    摘要:2014年考試招生方案落地,搜狐教育獨家整理了自方案出臺日起每年將實施的各項重大改革,方便師生和家長參考。    ③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4年底出臺進一步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  2、綜合改革:滬、浙啟動試點,文理不分科  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不再分文理科,原文理6科選3門成績計入總分,外語可考2次。
  • 高考改革方案最快2017年實施 外語或退出統一高考
    12月7日,教育部網站首頁發布消息稱,教育部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制定完成,將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考制度。這則消息的出現引發了不少家長的猜測和議論:「以後高考就不考英語了?」、「明年我家孩子參加高考,會不會受影響?」
  • 北京2020年高考改革方案發布:今年,北京高考將變為四天
    高考作為一個關乎億萬家庭的大事,一個微小變動都牽動著億萬家庭的心,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各省市的高考改革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而像一些高考改革的前頭兵,比如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區,高考改革都已經實施很多年了。
  • 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即將出爐 英語或不計入總分
    央廣網北京10月19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最近,各地陸續傳出高考改革的消息,北京也正在醞釀高考改革方案。據了解,北京高考改革方案下周才會公布,方案具體從哪一年開始實施目前也沒有最終明確,不過相關內容已經引發熱議。  據報導,在最新召開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研討會上,英語成績不計入高考總分,得到多數參會人士的支持,高考加分項目有望逐年減少,高考志願填報政策也可能進行調整。  首先是英語方面。經過幾年的過渡期以後,英語評價方式有望改革,英語成績將不再計入高考總分。
  • 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頒布,英語前置
    2017年全國高考改革方案初定為英語高考前置,在高中一年級就可參加全國社會化的統考,外語一年兩考,
  • 往素質教育上改的高考改革才是真改革
    作為高考改革先鋒,江蘇省高考方案「十年四改」,最近的一次改革是2008年。然而,這一次次改革備受爭議與詬病。近日,江蘇省再次對高考進行重大調整,新方案已經上報教育部審核,將於2021年正式實施。(7月10日中國新聞周刊)  不說江蘇高考新方案的事,因為還在路上,並未正式公開,各方說法大多屬於碎片式猜測。借這個由頭說說全國高考改革的事。  高考改革年年喊,像窗外的知了一樣,每年至少要來一次。這些年,開兩會的時候,高考改革的發聲幾乎成為必須的、固定格式的提案議案選題。但到底怎麼改,兩隻靴子都還穿在腳上呢!  按現在的考法,弊端已經顯現,不再贅言。
  • 2021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 高考不分文理
    2021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 高考不分文理 2021-01-06 16:35:45|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