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用戶向我諮詢教材問題,譬如劍橋、牛津哪家教材好?任務式教學和跨學科教學哪個好?
無論做什麼,大家都喜歡向最好的看齊,並且以此作為參照物評估自己所處的位置,由此也就產生了很多鄙視鏈。
比如教育公司鄙視鏈:
新東方好未來互相鄙視
上市鄙視沒上市的
規模大的鄙視規模小的
一線機構鄙視二三線機構
……
如果要談及在少兒英語教材圈的鄙視鏈,可能是從這幾個維度對比。
自主研發教材>國外教材>自編教材>國內教材
國內流行的英語啟蒙教材大致有4類:
(1)學校使用的統編類教材;
(2)國內外英語教學專家聯合編著的教材(如《劍橋少兒英語》等);
(3)培訓機構自主研發教材;
(4)國外原版教材。
①統編教材
隨著家長對孩子英語啟蒙意識越來越明確,也越來越早,校內教材已經不能滿足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待和需求。
②彙編教材
在一些三四線縣級地區機構,家長教育意識較為薄弱、投入教育金額有限、學生基礎弱起點低,這些機構更傾向於採用彙編類教材,成本低且更適合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水平。
劍橋少兒英語,圖片來源網絡
③原版教材
相對於國內彙編教材來說,國外原版教材語言地道、採用的是情境對應教學,更利於培養孩子們的英語思維。
國內教材強調的記憶重複跟讀,國外教材則更注重教會孩子如何讀,講清單詞學習的規律,近幾年推出的教材中會引入跨學科學習、任務式學習等先進的教學法。
④自編教材
原版教材雖好,但學習的是國外人的生活,與國內一些風土人情、學習場景也有很大不同。所以現在有很多英語培訓機構引進國外原版教材後,會根據中國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教材的上課進度和內容進行調整。不過教研實力到底如何,還需要學生實際體驗後才知道。
在教材這條鄙視鏈條上,使用何種教材很大程度是由當地學生英語水平和家長消費實力以及教育認知所決定的,歸根到底比的還是一款教材所服務的學生以及學生家長,他們對英語教育的投入和認知。
劍橋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社>培生朗文出版社
從國外原版教材的出版機構來看,又是一連串的鄙視鏈。
國際原版教材,比較資深的包括牛津體系、劍橋體系、朗文體系和新概念體系。
還有美國加州小學原版教材(Wonders); 美國國家地理的Reach教材,在一線城市家長圈較為流行。
①劍橋大學出版社
劍橋大學出版社是1534年由英王亨利八世下令創建,擁豐富的語料庫資源,主要側重於研究自然科學、人文社科、醫學和學術、教科書、試題用書,由於專注於學術而非盈利,出版的專業性強、受眾較少,曾幾次陷入經營困難。在中國市場以劍橋考級而被人熟知。
劍橋出版社,圖片來源網絡
而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創立則幾經波折,最先印刷過使徒傳經小冊子,後來由印刷先驅T.羅德在牛津大學創立,以出版詞典、參考書、英語教材和各種學術書籍而聞名。其管理成員均在校內選出,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支持。
牛津大學出版社,圖片來源網絡
就像清華與北大的關係一樣,劍橋和牛津大學以及下設的出版社,都處在這樣一種相互較勁鄙視的鏈條上,不相上下。
針對於兩者涉及的出版業務,還是可以看出劍橋出版社更強於社科人文等學術研究;牛津出版社在教材和工具書領域起步較早,積累較深。
③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社
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社主要是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起家,有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提供內容支持,雜誌會刊登很多最新科研訊息,少兒版雜誌一直備受歡迎,所出版的英語學習類教材比如《Our World》涵蓋很多地理類知識。
④朗文培生出版社
至於朗文培生,這幾年做了很多併購,商業化動作很多,對於新教材的研發,成績一般。
任務式項目式教學方式>CLIL跨學科教學>交際教學法
除了背景實力上的比拼外,對未來教學方式的變革才是真正實力的比拼。
①交際教學法
此教學法是教師以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為目的,對學生進行引導交流。也是目前絕大多數機構教師所採用的,教學主要靠老師的經驗對學生進行引導。利用一些實際發生的場景,比如學生上課想去衛生間,老師適時引入如何去衛生間的對話,完成一次情境教學。
②CLIL跨學科教學
CLIL全名為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被國內眾多教學專家們譯為「內容與語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這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主流教學法。它的教學理念強調同時培養語言能力和學科素養,不為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系統習得學科知識和思維,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比如在新概念教材中多數內容設計都圍繞訓練語言技能本身,文章內容因描述個人事件和主觀心理活動,很難增強學生對於客觀學科知識的認知,儘管新概念3和4教材中涵蓋一些科普文章,但內容不成體系。
在Guess What 教材每單元都有跨學科主題。比如在玩具單元後,加入電的概念,讓學生延展認識一些常見的有電的物品,作為單元學習的拓展延伸,引發孩子思考。
Guess What 中 CLIL拓展學習
③任務式教學
任務式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
相比於以交流對話、掌握溝通信息語言技能的學習形式相比,任務式學習更注重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溝通信息,把學習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解決問題,而不是傳統對話式學習的「假交際」。
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標準是任務是否完成,是否可以在學習中運用語言完成各類活動,把這門語言和學生日後的生活應用結合起來。這種學習形式更符合家長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很多國際學校都採用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劍橋最新推出的《Power up》就採用了這個教學方式,可以說是對劍橋系教材的迭代。
Power up 中學習文具後,學生需要完成一個Make label的任務
所以我們會看到整個教學鄙視鏈是從教師單方面灌輸引導,到跨學科學習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興趣,再到任務式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能力。最終學生有興趣、有自信,那麼就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個鏈條的變化也指出了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2020年,教育行業正式進入產品競爭時代,好未來CEO張邦鑫曾提及,教育機構發展的四個階段:運營驅動、研發驅動、數據驅動、智能驅動。目前大多數機構還處在運營階段。好未來能夠在短短7年時間成長為與新東方齊頭並進的兩大巨頭之一,靠的就是產品研發能力。
而為家長提供好的教育產品離不開兩方面:教學產品和教師。這兩個因素搭配在一起才能很好的解決學生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問題。
下一個十年,中小機構要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打磨產品的硬實力是關鍵。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鏈條中儘可能處於頂端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