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適用於包括非慣性系的一切參考系?

2020-12-15 宇宙新思維

這個問題要從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和慣性原理說起。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是個有適用範圍的普通力學的相對性原理,是個理想的平直空間的相對性原理,它並不適用於電磁領域和引力。這個原理和慣性原理是相通的,慣性原理是整個牛頓力學的基石,堪稱第一原理。在勻速直線運動的火車,向上豎直拋一塊石頭,最終還是落到上拋點而沒有落到火車運動的反方向,這和靜止在車站上的火車上結果是一樣的,我們坐在火車上並不能判斷火車是靜止還是勻速直線運動,這就是相對性原理。在勻速直線運動的火車上向上拋石頭之所以沒落到火車的後方是因為慣性。

勻速直線運動的火車

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在19世紀遇到了困難,麥克斯韋建立的電磁學大廈非常完美,但卻並不滿足相對性原理,也就是說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並不適用電磁力學。愛因斯坦卻認為相對性原理應該是一個普遍性的原理,應該也能適用於電磁力學,麥克斯韋聯立方程組中隱含著光速是個常數,這個結果為麥可遜――莫雷實驗所證實,當時邁克耳遜――莫雷做的「以太漂移」實驗,實驗結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多次精確測定的光速都是不變的。1905年愛因斯坦大膽把光速不變上升為一個原理,結合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把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做了簡單推廣,最終創立狹義相對論。

年輕的愛因斯坦

表面上看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是相牴觸的,其實不然,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實際上是個近似的原理,它只考慮空間的相對性,沒有考慮時間的相對性,光速不變原理正是空間和時間的相對性的統一的體現。相對性原理成功適用於了電磁領域,適用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大,這個原理被稱為狹義相對性原理。

應該指出,不管是麥克斯韋的電磁學還是狹義相對論,它們和伽利略牛頓力學一樣仍然屬於經典物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一樣只適用於慣性系,也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它是個理想的平直時空的相對性原理,慣性原理貫穿始終。但現實中的運動很複雜,大多是非慣性系的,那麼相對性原理能不能適用於非慣性系呢?慣性到底是什麼呢?

馬赫認為慣性不是物體自身的固有屬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質作用的結果。

恩斯特·馬赫

在非慣性系中物體所受的「慣性力」不是「虛擬的」,而是一種引力的表現,是宇宙中其他物質對它的總作用。他認為不存在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認為時間和空間的幾何不能先驗地給定,而應當由物質及其運動所決定。愛因斯坦把這些閃光的思想稱為「馬赫原理」,他吸取了其精華,然後從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這個事實出發,革命性的提出「等效原理」――加速度場局域等同於引力場。即一個非慣性系等價於一個慣性系內附加上個引力場。他用一個升降機作了形象的闡述,人在沒有引力場的太空深處的一個升降機裡,這時如果把這個升降機以9.8米/秒的加速度向上提升運動,那升降機裡的人無法判斷是處在一個受到向下地球重力的慣性系中,還是處在一個以9.8米/秒的加速度向上運動的非慣性系中。

太空升降機

把相對性原理成功引入引力現象,把相對性原理由慣性系推廣到非慣性系。這就是廣義相對性原理:任何參考系都是平權的,沒有任何優越的參考系,每個客觀的物理規律應該在任意坐標系下均有效。愛因斯坦甚至放棄「慣性系」的名稱,因為這是個不嚴謹的概念,宇宙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他認為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任意參考系中都具有相同的數學形式。即它們必須在任意坐標變換下協變,所以廣義相對性原理又叫廣義協變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充分表明了宇宙中不存在絕對空間(參考系),不存在絕對運動,不存在絕對加速度,無法判斷是慣性系還是非慣性系,一切都是相對的。是徹底的相對性原理。

大家都認識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從上面所說的等效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出發,革命性地提出引力是時空彎曲幾何效應的畸變(所以廣義相對性原理是彎曲時空的相對性原理。)。先後完成運動學和動力學,運用黎曼幾何等數學工具成功創立廣義相對論。所以廣義相對論的確是適用於包括非慣性系的一切參考系。

相關焦點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非慣性系中的時間膨脹效應
    鍾慢效應和尺縮效應很好地證明了慣性系下的時間膨脹效應。值得一提的是,在慣性系下,時間膨脹具有相對性,時間流逝速度的變化是針對於不同參考系而言的。比如運動中輕子的時間流逝速度變慢是針對於靜止參考系而言的,如果以另一個做同向運動的輕子為參考系,那麼其時間流逝速度則是不變的。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到底有啥區別?
    之前的所有文章,我們多次談到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概念,其實這裡所說的相對論僅僅是狹義相對論,其中長度收縮僅僅是一種相對效應,也就是地面人看運動的物體,長度變短了,但是運動物體自己看自身,長度依然是沒變的,這就是長度的相對性,如果不理解這個,可以翻翻前面的文章看下。
  • 通俗的解釋一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因為光速是不變的,所以在愛因斯坦推導出來的新公式裡,啥都跟速度光速有關係,時間、長度、質量、能量都是,然後就有了上面說的運動的物體時間會變慢,長度會縮短,質量會增加這些狹義相對論的效應。廣義在哪裡上面說了狹義相對論,那廣義相對論又是啥?狹義廣義,從名字上來看,也應該知道廣義相對論適用的範圍更廣一些。還記得上面在說狹義相對論的時候我說了狹義相對論是基於慣性系的麼?
  • 極簡科普:什麼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廣義在哪裡上面說了狹義相對論,那廣義相對論又是啥?狹義廣義,從名字上來看,也應該知道廣義相對論適用的範圍更廣一些。還記得上面在說狹義相對論的時候我說了狹義相對論是基於慣性系的麼?於是愛因斯坦就絞盡腦汁,把相對論從慣性系推廣到非慣性系,要讓這一套思想真正的在不管有沒有加速度都能使用,愛因斯坦成功了,後面這個在非慣性系裡也能用的就叫廣義相對論。等效原理大家還記得我在上面一句話說狹義相對論的時候,說狹義相對論是把牛頓體系裡除了萬有引力定律以外的東西都給推了一遍麼?
  • 通俗解釋一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想,光這小子好像確實與眾不同,不同參考系下的光速確實都是一樣的,不符合以前的疊加原理,這種事情要怎麼辦呢?為什麼光速會不變呢?想不通,既然想不通,那就乾脆假設光速是不變的,看看能推導出一些啥東西來,而且如果假設光速是不變的,麥克斯韋電磁學和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也好解釋了,也能解釋一些其他的難以理解的現象,這真是一舉多得啊。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相對論概念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包括幾個相互作用的不同概念,其中包括: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慣性參考系中物體的局部化行為,通常只與接近光速的速度有關;洛倫茲變換——用於計算狹義相對論下坐標變化的變換方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個更全面的理論,它將引力視為彎曲時空坐標系的幾何現象,也包括非慣性(即加速)參照系。
  • 愛因斯坦系列之七:戰爭下的廣義相對論
    結果,18世紀末德國出了個「數學王子」高斯,他就不擇冒昧出來質疑了一下。他是第一個懷疑歐幾裡德幾何的數學家。他與俄羅斯的羅巴切夫斯基和匈牙利的波爾約分別獨立提出非歐幾何,經艱苦論證,終創與歐氏幾何分庭抗禮的非歐幾何。正是非歐幾何救了愛因斯坦。他發現廣義相對論之後大吃一驚,因為廣義相對論得出的幾何結果實在太出意料,連他自己也不大相信。
  •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此文說的明白。狹義相對論建立在狹義相對性原理【即在所有慣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達形式。這是力學相對性原理的推廣,它適用於一切物理定律,其本質是所有慣性系平權。】和光速不變原理【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系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c運動著,與光源和觀測者運動無關。】之上。
  • 坐標系困境:廣義相對論險入歧途
    學者在研究他那兩年間的筆記資料時,找到了廣義相對論完整的方程式,最多只缺少一些細節性的東西。匹茲堡大學科學史及愛因斯坦研究專家John Norton說:「這確實應該已經是最終的理論。原來,在廣義相對論提出的最後關頭,愛因斯坦發現了一個嚴重的缺陷,這令他在懷疑與發現的歧途上顛沛流離,幾近讓他抹殺掉自己最大的科學成就。而他當時所做的決定至今依然深刻影響著數學和物理學。
  • 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源頭:慣性系的不同理解,重溫基本物理概念
    只有在這個坐標系下,伽利略變換才適用,牛頓三定律才成立。而在非慣性系下就要對牛頓三定律做修改,加入一些慣性力等。後來狹義相對論的核心——洛倫茲變換,也必須在慣性系下成立,也就是說狹義相對論只適用於慣性系。非慣性系就要考慮坐標系的自身加速度,那麼必須用廣義相對論了。
  • 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下)
    狹義相對論咱們說了,其實那時候的物理學家已經測好了光速了,知道光是波,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這個光速的測定是相對於什麼參考系的呢?那時候愛因斯坦才8歲,科學家等了18年。廣義相對論是怎麼回事呢?你想想,那個牛頓力學的時代,你提出相對論不是要和牛頓力學搞對立,而是要解釋牛頓力學裡解釋不了的。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很多人都不搞錯了!
    就是因為沒有實驗驗證,直到愛丁頓在1919年觀測到了和廣義相對論相符的日食現象,愛因斯坦和相對論才開始慢慢被大家接受,而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那一年是1905年,足足過去了14年。比如,根據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常數,它只跟真空的介電常數和磁導率有關,跟光源的運動無關,但是在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裡,不同參考系裡的速度是要相互加減的,不可能兩個參考系裡的光速都是常數。更麻煩的是,在電磁學裡,麥克斯韋方程組不具有伽利略不變性,經過伽利略變換之後無法保持相同的形式,而在洛倫茲變換裡可以保持不變性。
  • 大家知道慣性系,你了解非慣性系嗎?
    我們的物理課本中,在學習牛頓經典力學的時候,經常存在這樣一種形式,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慣性系中,我們的牛頓運動定律才成立。一般課本中都體現了慣性系的「優越性」,如果不是物理專業,我們的非慣性系都是不做考慮的。
  • 他用中學物理知識,幫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圖片來源:專著Relativity in Rotating Frames)這篇論文寫得很簡單,但涉及到了狹義相對論背後的深層次矛盾。正是在這篇論文的啟發之下,愛因斯坦推出了廣義相對論。1880 年,埃倫費斯特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父母是開雜貨鋪的。埃倫費斯特比愛因斯坦小一歲,小時候的家境也比愛因斯坦要差一些。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可是,麥克斯韋方程得出的光速是一個固定值,似乎暗示著光速無論在什麼慣性坐標系下都是一樣的。要知道,我們在使用牛頓力學時,是需要先選定參考坐標的。因此,科學家就在思考,是不是存在一個奇怪的坐標系,讓光速一直保持一個速度,它們管這個叫做以太。於是,一群科學家就拼了命地去找「以太」,然後他們接二連三地失敗了。後來,26歲的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 提出廣義相對論30多年後,愛因斯坦仍在擔憂這件事
    來源:環球科學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之一,廣義相對論經過時間的檢驗,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石。但鮮為人知的是,即使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於缺乏實驗證據,對廣義相對論感興趣的人也並不多。因此,愛因斯坦試圖將廣義相對論推廣為新的理論。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愛因斯坦沒有解釋出慣性的本質,但他深化了我們對慣性的認識!
    【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參照系叫做慣性系】還有慣性和慣性定律也不是一回事。慣性是物質本身的屬性,我在上面已經說了。而慣性定律描述的是運動和力的關係。即這種關係標明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因素。我們都知道了,慣性是物質的固有屬性,慣性的大小隻於物體質量大小有關,與運動狀態無關。
  • 簡要比較: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
    這些定律和方程式具有一個重要特性,那就是所有觀察者無論身在何處,以及他們是否在移動,與所處的慣性系無關,會以相同的方式認知到周圍發生的事情,這些規律在慣性參考系內被認為具有普遍性。    慣性參考系是我們理解和描述相對運動的方式。譬如說張三向李四走來,李四靜止不動,所以張三在向李四移動。但是張三與李四都在地球上,地球圍繞著在太空中移動的太陽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