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普作家方舟子發表了《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中藥》一文。在文章中,方舟子對傳統中醫中藥的療效直接提出了質疑。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重型炸彈」在讀者和一批關注中醫中藥的學者中引起了廣泛關注與討論。我來說兩句
我們究竟應該以怎麼樣的態度審視傳統的中醫中藥?中醫中藥應該如何辨證的發揚繼承?方舟子的觀點是「譁眾取寵」還是過於偏激?他的觀點有沒有讓我們值得思考的地方?就相關問題記者對他進行了採訪。
專訪方舟子:
「我們切不可因為某種東西流傳了千百年,就認為它必定有效。」「我認為某些中藥可能有療效,但是這必須經過現代醫學方法的檢測才能確定。」
記者:如何看待中藥千百年來的流傳?難道這麼多年的傳統沒有一點療效?
方舟子:我們切不可因為某種東西流傳了千百年,就認為它必定有效。風水、算命、巫術同樣流傳了千百年。不過我們對傳統醫術不妨寬容一些。我並不全盤否定所有這些藥物的療效,有的可能有效,但是更多的則是以訛傳訛。在長期摸索中人們有時會真的發現有效的藥物,但是是否真正有效、有效成分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毒副作用,都必須經過現代醫學方法的檢測才能確定。
記者:你認為所有的中藥都沒有療效,還是只是認為部分中藥沒有療效?
方舟子:如上所述,我認為某些中藥可能有療效,但是這必須經過現代醫學方法的檢測才能確定,在這麼做之前,我本人不相信任何中藥的療效,不會為了治病或健身而去服用任何中藥。
「患者吃了某種中藥片劑後感到有用,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某些中藥的確含有有效成分,但是更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結果,或者是添加的西藥成分在起作用。」
記者: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吃了銀翹這些中藥片劑,感到的確起到了作用,這個在你看來是什麼原因?
方舟子:患者吃了某種中藥片劑後感到有用,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某些中藥的確含有有效成分,但是更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結果,或者是添加的西藥成分在起作用。
就拿銀翹片來說,目前市場上的銀翹片大多添加了撲熱息痛(對乙醯氨基酚)、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等解熱鎮痛的西藥,你感冒後吃銀翹片,覺得症狀緩解,實際上是這些西藥在起作用。對銀翹片中添加的西藥成分,有的廠商會在成分中標明(例如通化金馬藥業集團出產的維C銀翹片),更多的則沒有標明,例如廣州眾勝藥廠出產的維C銀翹片,被臺灣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檢測出含有未標明的西藥成分(對乙醯氨基酚)。順便說一下,北京同仁堂出產的銀翹解毒片被臺灣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查出砷的含量偏高,長期服用有引起重金屬中毒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