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去看中醫,都是圖便宜,一服藥幾塊錢,可現在便宜的一服中藥都得幾十,跟以前相比,中藥價格翻了好幾倍啊。」近日 ,有不少市民向記者感嘆道,中藥價格飆漲讓自己有點難以接受。記者隨即走訪了島城多家藥房和中醫院,看看曾經以「簡、便、驗、廉」著稱的中醫現在都「貴 」成啥樣了。
◎體驗 看中醫花了兩百多西藥五十就搞定8月28日,記者以患者的身份前往海慈醫院 ,經過一番診斷後記者拿到了醫生開出的藥方,問醫生這大概要多少錢,醫生說,「這個不貴,你去劃價處就能看到具體多少了」。隨後記者來到劃價交款處,算算總價還真嚇了一跳,開了5服藥,需要200多塊錢。記者詢問工作人員:「看看嗓子痛咋這麼貴?」裡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中藥這麼貴,你這還算便宜的了。」
記者在排隊時還看到市民張大爺也在排隊抓藥,他告訴記者:「我是年紀大了,有風溼的老毛病,以前看中醫是覺得實惠,現在越來越貴了,尤其這兩年,弄得我考慮是不是該去看西醫了,原來一次也就兩三百,你看這一個月的藥就是八百多,有點吃不消啊。」為了進行對比,記者又來到市立醫院,掛號西醫同樣看了嗓子上火,醫生給開了消炎藥、牛黃解毒片、金嗓子和西瓜霜噴劑,記者隨後看到劃出的價格是五十多元,與前面去看中醫相比,著實便宜了不少。
◎探因 A 去年西南大旱,中藥材價格翻番漲記者來到位於延安路附近的一家有中藥材出售的藥店,藥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像阿膠,前幾年兩三百就能買到一公斤,到了去年漲到六百多,今年已經突破一千了,有一陣到了每公斤一千三。還有像金銀花,去年這時候也就每公斤三百,你看看現在都八百多了,這個漲法誰受得了。」
從海慈醫院負責藥材採購的白主任處,記者了解到的情況也很類似:「中藥材價格一直在漲,我們也沒辦法。按照這兩年的行情來說,藥材基本都有漲價,只是幅度不同,有些藥材價格翻了幾番 。像三七參,原來三四塊錢一棵,現在漲到了十幾塊。還有一些像穿山甲之類的動物類藥材,由於屬於保護類動物,不容易買到,所以價格也越來越貴。再加上現在藥材種植受天氣等影響大,導致價格上漲,我們的進貨價格也只能抬高。」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由於我國中藥材主要產自川廣雲貴等南方地區,去年西南大旱導致多種藥材減產達一半以上,再加上現在物價上漲,人力、運輸等成本都在漲,中藥價格上漲也就在所難免了。
B 為降低患者花費,醫生無奈換便宜藥材在位於江西路上的張鳴中醫診所,記者採訪了有著二十多年從醫經驗的張大夫,據張大夫介紹:「原來一服藥便宜的能有幾塊錢、十幾塊錢,但現在基本都翻番了,便宜的也達到了三十塊錢,但考慮到患者的花費,我們也會儘量把一服藥的價格控制在不超過40元的範圍內,不能太高。」
張大夫還告訴記者:「中醫主要是同一種病可以有很多種藥方,醫生根據患者不同,可以開出多種藥方,用藥也會有不小的差距,所以一些患者談到自己覺得這服藥比較貴時,我們會考慮換掉一些比較貴的藥,用其他相對便宜的藥來替代。這也是沒有辦法,雖然藥便宜了,藥效稍微打點折扣,但我們看病也得考慮到患者的承受能力。」
說到藥材的來源,張大夫說藥材基本都是自己從藥材市場進貨的,雖然像同仁堂等藥店也提供藥材銷售,但價格上普遍難以接受,只要自己具備識別藥材產地和真偽的能力,還是去市場選購成本低,這樣開出來的藥價格才會低,畢竟中藥是中醫的主要成本。
C 大處方加名貴藥,讓費用「更上一層樓」延安路一家藥店的老中醫譚大夫向記者談起了中醫的痛處,譚大夫告訴記者:「現在藥價是漲了,但很多中醫藥方價格高是因為用了一些名貴藥材,像人參、鹿茸、冬蟲夏草等,但對於普通患者來說,這些藥完全沒有必要,像冬蟲夏草,並不是它的療效多好,而是來源渠道少,產量少才讓其價格很高,但很多名貴藥材的療效與藥價並不相符,而且人體對於這些草藥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例如人參,普通種植的就能滿足藥方所需,沒必要使用野生的,那樣只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也造成藥材療效的浪費。很多患者覺得自己的病挺厲害或者是老毛病,覺得一二百的藥方看不好自己的病,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明明便宜的藥就可以,為什麼要用那些貴的藥呢,像野生藥材,隨便往藥方裡放一點就會讓價格翻幾倍,這些藥很多都是一克就上百甚至幾百。」
譚大夫還說道:「很多醫生開藥方都是開了過多的藥,一般小毛病,十味左右的藥就夠了,甚至可以更少,那種一個藥方達到二十多種藥的,除了大病和一些多年的老頑疾,基本沒必要。尤其是中醫,藥方浮動空間大,用藥種類靈活,給了不少人鑽空子的機會,用這個藥也行,用那個藥也行,但選貴的還是選便宜的,是讓醫院和診所多賺錢還是讓患者少花錢的問題。」
D 中藥隨行定價,藥價越高利潤越大記者諮詢了物價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藥屬於按照農產品進行管理,物價部門並不制定指導價,完全遵循市場定價的原則,市場上藥材漲價,銷售時也只能跟著漲價,藥店和醫院出售中藥材都是按照進價再加價20%來銷售,只要不超過這個範圍,都是合法經營。這幾年中藥的需求越來越大,再加上中醫熱,但中藥材產量尤其一些野生藥材的產量卻逐年減少,種植產量也不穩定,所以中藥價格波動是一種正常的市場供求的反映。」由於中醫遵循這個定價原則,這樣中藥材漲價反而可以給銷售帶來更多的利潤 ,藥方開得越大,藥價越高,利潤也就越大,而最後的負擔還是要由患者來承擔。原本賣一百元中藥的利潤能有二十元,現在漲到三四百元後,利潤也隨之翻了幾番。
記者在延安路一家藥店也看到,同樣的藥材,很多都分野生和種植、優質和普通的等種類,很多藥材都分一二三等,不同的加工方法也讓價格有了不小的差異,像一家藥店內有一種水蛭的釩水貨是六百元一斤,而清水貨則要貴出將近二百塊錢,如果是新鮮的則價格非常低,只有幾十塊錢一斤。而一位藥店的負責人也告訴記者,許多人來買藥時只知道藥名,但具體藥材是什麼樣、怎麼加工的、品質如何等基本都不懂,所以很容易被蒙蔽。
◎聲音 盼著給中醫敗敗火「以前都是沒錢看中醫,現在成了誰有錢誰看中醫了。」在採訪中一位市民告訴記者:「以前我經常買中藥泡水喝,夏天能去火 ,還保健。可現在動不動一小包就幾百塊,哪還喝得起,只能改喝茶葉了。」叫苦的不只是去醫院和診所的患者,由於中藥材涉及的面廣泛,很多日常應用也會用到,不少市民也是深受其苦 。市民孫女士就告訴記者:「中藥不像豬肉,貴了可以不吃,或者吃點便宜的,得了病由不得人啊,咱也不能因為貴了就不吃藥了、不看病了吧?」
業內人士許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中藥漲價,一方面是買的人多、賣的人少,也有少數人趁機靠投機囤積藥材,故意哄抬價格,但一些大型的醫院和連鎖藥店都是從外地直接進貨,受影響還能小一些。要讓中醫看病價格降下來,就得讓中藥降價。這個不是靠控制就能解決的,關鍵還是要多鼓勵藥材產地種植藥材,我們現在出去進藥經常碰見拿著錢買不到藥的情況,再加上有人趁機起鬨,能不貴嗎?只有草藥產量高了,價格能穩住,既讓藥農賺錢,保持種植的積極性,也讓藥材價格控制在患者基本都能接受的程度。再就是也可以像應對豬肉漲價那樣,儲備一些用於關鍵時候平抑藥價。」
◎相關連結 中醫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多位中醫大夫在採訪中都表示:「當今中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後繼無人,而有經驗的老中醫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在逐步減少。因為學中醫周期長,見效慢,成材率低,看病的原理很複雜,病人也都願意相信老中醫,而老中醫往往都是坐專家門診,這自然也比普通的門診要貴一些,一般看中醫的病人很少願意去找年輕的大夫看。年輕人即使願意學中醫,但是卻沒有人願意去找他看,導致現在一些願意學中醫的年輕人積極性降低,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給病人看病覺得沒有成就感,大多也就跳槽了。現在想學醫的年輕人都去學西醫了,學西醫好上手,學得快,有市場,而中醫近幾年才逐漸開始被重視。中醫能夠在中國傳承幾千年,自然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如果看中醫沒有效果的話不是早就被淘汰了嗎?這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華,如果就這樣丟了的話確實太讓人心痛了。」
文/圖 見習記者 劉金德 潘立超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桑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