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媒體時代微電影偏離電影本質的趨向及傳播機制的建議
一、 自媒體時代微電影發展的機遇
自媒體時代,每位公民都有發聲的機會,「公民意識」前所未有的提高,公民的表達欲、表演欲以及投入藝術生活的欲望也空前高漲。這一參與熱情如今在微電影領域也如火如荼的蔓延著;現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也為微電影發展打開了契機,微電影如微博、微信、微話一樣,迎合了新媒體時代人們的需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一個完整故事;電影技術的開闢與創新,給微電影的「微成本」造就了可能。「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某知名媒體平臺的這一句廣告語,恰好能形象地描述小成本這一優勢對微電影事業的促進。
多元文化、多元組合的社會,文化市場的色彩和內容也多樣繽紛,在這樣一個公民有表達自己的欲望並且有能力表達自己的年代,多元的文化更為這一表達提供了大量可以拍攝的素材;而雨後春筍一樣的各種網絡平臺,也為微電影的傳播提供了土壤。
商業廣告曾為微電影的發展打開一扇窗戶,今後更會給微電影帶來更多可能。傳統的廣告形式越來越不能吸引消費者,潘婷洗髮水的《卡農》勵志系列微電影,卡地亞真愛系列微電影,都是廣告界知名的微電影典範。廣告商的介入雖然不免讓微電影添上商業色彩的印記,但也為微電影行業吸引了資金支持。
在諸多合力的推動下,微電影成為一場全民運動、平民電影。這一低沉本、零時差、大規模的影像傳播模式是去中心化的多元世界的寵兒,大量微電影作品湧現媒體。
二、 當代中國微電影發展的不足——偏離電影本質的趨向
微電影的本質,仍是電影。電影的本質,是一個好的故事。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是一門已經形成一定系統的手藝。好的電影故事能夠照亮人性和社會的陰暗角落,枯燥無味的電影故事讓人們轉眼即忘。微電影相比較電影,時長縮短了很多,但時間的縮短,對電影工作者的挑戰並沒有成比例減小,有時候反而增大了創作的難度,因為故事高潮推動的時間必須大幅度縮小,一個好的故事腳本在微電影的創作中更顯得尤為重要。
故事的諸要素以及故事的設計原理,如故事材質、激勵事件、幕設計、場景設計、場景分析、布局謀篇以及故事中的危機、高潮和結局,在微電影中亦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手藝是一個好的電影故事的基本保障,而一個好的電影故事是對電影藝術的基本尊重。不得不說,如今的微電影市場,每天都有無數新的微電影出現,但優秀作品卻鳳毛麟角。具體分析如下:
1、青春校園及都市題材泛濫
國內許多微電影作品有著接地氣的外衣,其中以青春校園,當代人的愛情、寂寞為題材的作品較多,題材本身不是問題,作品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還是故事不好。很多這類的微電影充斥著文藝小眾的悲天憫人的基調,自說自話、自怨自艾的創作情結嚴重。拍攝手法類似於畫面美好的歌曲MV,真正具有水平的鏡頭表達很少,音樂和音響效果帶來的濫情主義充滿眼球。空洞、虛假、浮華的故事和欠缺手藝的故事講述手法,是這類微電影作品的硬傷。令人擔憂的是,這類微電影卻代表著如今中國獨立影像的一種潮流。
當然,優秀作品相對缺少,主要是微電影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創作方式,使得每個人都能夠過一把拍片子的癮,尤其近幾年設備成本的不斷降低,使得微電影的入行門檻大大降低了。數量基礎的爆炸增加使優秀作品淹沒其中,方使其比例更顯鳳毛麟角。
青春校園及都市題材的泛濫是有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一,都市年輕題材的拍攝成本和操作難度相對較低,對於微電影愛好者來說,拍攝條件往往有限,而涉及科幻、年代等題材會大大增加製作成本及技術難度;老人、小孩、動物等角色也會增加表演門檻。因此主要選用年輕人作為演員,校園、職場、都市作為故事發生地,都是一個比較容易「遍地取材」的方式。
其二,對於題材的把握,初次進行影像創作的朋友可能並不具備專業的編劇能力,很難把握具有一定深度的主題和形式,都市,校園題材是一個比較貼近,便於把握的方向,編劇提煉故事,創作故事是需要一定的專業技巧的,而非專業編劇選取自己親身或者身邊的真實經歷,在故事上相對易於提供思路。
其三,都市及校園題材針對年輕群體,這一部分群體本身就是網絡主力軍,容易對熟悉的故事情境產生興趣,同時,帥哥、美女作為人物角色,其年齡段方便打一些題材擦邊球,突出校園、叛逆、感情、情色等關鍵詞作為元素,易於吸引網絡點擊。而前幾年視頻網站尚處於一個比較混亂的點擊率大戰中,在點擊率至上的效應下,能夠快速吸引點擊量的「偽色情」短片自然會成為其默許,甚至鼓勵的創作方向,更加使這一類題材的數量迅速增長。
2、具有思索的人文微電影缺少
微電影由於「微」的形式,在反映社會生活,關注世態民生,特別是折射人文關懷這些方面,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困難並不是難以克服的。拍攝嚴肅、深刻的紀錄片、歷史片,實屬不易,可好的故事並不局限在宏大、嚴肅、深刻的題材上。除了「微時長」、「微成本」,微電影的「微」其實也著眼於其「微妙的靈活性」。
微妙的靈活性,指的是微電影可以就小問題引發大命題這一創作特點。目前國內也有許多反映生活問題,民生問題乃至社會、哲學等命題的微電影作品。而這方面的作品卻分布在創作群體的兩級中,一級是民間純粹的愛好者,他們通過影像創作純粹的抒發個人思考(其中既有短片也有長片),另一極是具有一定人文思考的知名導演,他們或自發創作,或受央視廣告創作所託,或參加視頻網站或其他相關平臺的大師訓練營計劃,推出了一些在製作和內容上俱佳的作品。張藝謀、顧長衛等一線導演均有所創作。
這兩級的分化說明了具有思索的微電影是建立在「無所圖」的基礎上的。由於微電影自身的題材特點,使得其非常適宜作為一種新的廣告載體。目前也吸引了大量的從業者置身其中。而廣告歸根結底是一種服務行為,它的特點是缺乏內核思索,注重製作水平。從業者如果能夠投身藝術創作,是會大大改善和提高微電影的創作質量的。但視頻創作本身是一件高成本工作(不是單單指資金成本,更多的是技術能力、精力投入、工作量等),微電影的組建團體一般為民間自發組成,在成本投入和專業素養上沒有很高的水平。
目前限制微電影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市場還沒有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機制和收益回報形式。不求回報的創作方能為藝術思索提供獨立的創作保證,只有吃飽飯,才能求穩發展。這條定律在電影藝術行業也是成立的。但除了大師導演具有強大的團隊支撐外,普通人是很難達到穩定的收益回報。
而目前微電影的收益回報則是以點擊量為指揮棒,自然會對創作者在成本控制,題材把握上有所引導。電影創作者們很多都希望以低成本,高點擊取勝,最後的創作方向必然會形成目前的情況,導致具有深刻內涵的電影藝術作品缺少,而迎合網絡流行、惡趣味的微電影增多,無法帶動行業的良性發展。
3、微電影創作者和微電影觀眾沒有一個良好的相處模式
電影藝術發展到今天,其實是電影創作者與電影觀眾共同促進的結果。一個好的廚子和一個會吃的食客之間,是有一種良好的相處模式的,這種良好的相處模式一旦形成,不僅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更會製造一個行業的昌盛。電影行業尤為如此。
而在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可以說,電影創作者與電影觀眾之間並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相處模式。電影觀眾和電影創作者互相抱怨。細化到微電影行業,這樣的情況也是明顯的。
首先,微電影製作者對於電影藝術的理解並沒有達到一定專業水平,部分創作者創作心態浮躁,為了點擊率製作了一系列爛俗,惡趣味或是遊走在審查制度邊緣的「偽色情」作品。電影創作並不是一件靠最初的熱情就能完成的事業。王家衛花了十年的時間去製作《一代宗師》,雖然創作的不是微電影,但其對於電影事業的看法,卻也能給我們很多微電影愛好者以啟發。他說:「《一代宗師》我們為什麼要花十年去製作?這個想法,這個初衷在九十年代一直有,但是要做成這樣一部電影必須要等待某一個時機。人對、時間對,還要有條件。作為一個創作的人來說,這個熱情必須有一個堅持在裡面。因為這個過程裡面有太多太多的磨難,有太多太多的困難。有一些熱情如果不夠堅強,自己就會滅掉,但是保留下來到最後的這些,都是你真正願意去做的一件事。」微電影是電影行業的後備軍,很多優秀的微電影導演以微電影為起點,積累素材與能力,逐步實現自己的電影夢。國內的路陽,新銳青年導演,「新一代鬼才導演」的代表,在拍攝《繡春刀》之前,導演了數部短片和微電影,《告白》、《灰白黑》、《回家》、《蘇州河》,微電影為其電影事業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接觸。電影《老男孩猛龍過江》也是在微電影的基礎上創作的。所以任何一位從事微電影事業的微電影導演,都能夠心懷電影夢,不能因為微電影的「微」而忘記其電影的本質,忘記微電影也可以成就電影夢想。用心製作的有情懷的微電影決不會淪為波普藝術的複製品,或是美好MV畫面的簡單排列組合,優秀的微電影對人們的影響決不會弱於電影。
其次,微電影的觀眾很多都生活在一種高效的快節奏中,對於微電影抱有一種快餐文化的速食心態,希望在極短的時間內看到高潮迭起的畫面。所以很多微電影導演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製造出很多缺乏電影情懷的快餐作品。長久下來,觀眾對這樣的快餐作品感到厭倦,開始抱怨微電影製作方的膚淺浮華,雙方的相處模式進一步惡化。微電影的創作者會陷入一種創作迷茫,小眾文藝的作品沒有點擊率,浮華的快餐式作品沒有內涵和藝術水準,觀眾的審美趣味總是難以捉摸,一味迎合只會南轅北轍,微電影觀眾與微電影製造者之間良性的相處模式難以建立,無法帶動整個微電影行業的良性發展。
三、針對當下微電影行業偏離電影本質的趨向提出的對行業傳播機制的建議
微電影作為一場「平民電影」,與「平民歌手」、「平民選秀」有著相似之處。安迪·沃霍爾曾預言未來,「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這句現代文化預言確實實現了,波普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在自媒體時代,記錄影像作品激增。當信息泛濫,許多微電影如現代婚禮,因為所有新娘裝束相同後期修片技術強大,所有新娘難以辨認,而若微電影如微信、微博、微話一樣數量呈幾何爆炸,也會淪為一種很容易被淹沒的信息碎片。如何在這個信息泡沫的時代做出優質的微電影作品,結合當下中國微電影事業發展的現狀,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看法。
其一,重視民間各地微電影聯盟的力量,整合微電影資源,加強各地微電影聯盟之間的交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如今,各地的微電影聯盟都在孕育中建立起來,不同的微電影同盟在其發展中具有不同的微電影需求,如有的群體具有創作熱情,但缺乏技術方面的保證,有的具有技術能力,但缺乏團隊、資源(人員場地等)等方面的支撐。至於資金方面,大部分個體創作都是自掏腰包,個人競技能力決定了其製作預算的多少。由於缺乏穩定的收益回報和固定的資金來源,目前各地的微電影聯盟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資源整合,儘量為有創作熱情的朋友們提供創作資源的調配服務。所以每個微電影聯盟中各成員之間的交流,不同微電影聯盟之間的交流顯得彌足重要。這些民間力量是未來中國微電影的後備軍,而微電影聯盟之間的關係網將是各地微電影事業交流平臺建立的雛形。微電影聯盟也要利用好第三方平臺,將微電影推廣到網絡平臺:如公共微信(「微電影,你的微信電影院」),微博,豆瓣團體,並定期開展微電影講座、微電影沙龍活動。
其二,政府、廣告商、文化部門對於微電影事業的物質、精神、政策支持是發展的巨大支柱。中國當下微電影聯盟雖已建立,但仍在初期發展階段,對於各地微電影聯盟和民間的微電影創作者來說,做中國微電影,目前最缺乏的支持是探索出一條適宜的收益回報形式。只有高效的將微電影聯盟或者個人微電影的投入產出轉化為收入,才能增加大家的創作熱情和創作信心。蘭州團委將微電影作為新時期的教育新載體,陸續推出愛崗敬業、道德教育等題材的微電影,吸引了更多青年職工參與活動,實現了自媒體時代教育與微電影的搭橋,對微電影事業進行了政策支持,反響熱烈。可見,活躍的政策環境,豐厚的獎勵機制,寬容的審查制度,都將促進微電影事業這一新生兒的發展。
其三,著力發揮微電影大賽的作用。舉辦大規模的微電影大賽,有助於吸引社會對微電影事業的資金投入,提升大眾對微電影事業的關注度,增高廣大微電影創作者的從業熱情。對微電影的專業化,精細化,深刻化發展都有很大程度的促進。電影並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能拿下的事業,電影是一個團體工作——導演、編劇、執行導演、剪輯、攝影師、音響、燈光、錄音、場務、分鏡等職位的共同配合,才能做出優秀的電影作品。類似於「中國好聲音」一樣的「中國微電影」大賽,能在整合各地微電影資源的同時,引導民間微電影愛好者們組建趨專業化的微電影團體。
四、結語
這是個電影大繁榮的時代,微電影正在這種電影繁榮的背景下長足發展。有人稱,電影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發展中的藝術形式,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有一天也有沒落的可能。「崑曲會死,京劇會死,那麼電影也會死。所以至少在沒落之前,讓我們多看幾眼。」學術客觀地分析了當今中國微電影存在的缺憾趨向之後,我們更能從解決缺憾的探索道路中,看到微電影發展的巨大潛力空間。
既然在新的自媒體時代,微電影將是一場壯觀的「全民運動」,就讓我們迎接這一電影行業的巨變,在探索中磨合,在磨合中進取,調動起每一位參與者的力量——微電影創作者、微電影觀眾、廣告商、媒體、政府文化部門,一起在進取中創作出更多優質的故事作品,努力讓它們照亮人生的黑夜,照亮久遠的未來。讓我們的時代在光影中不朽。
參考文獻
一、論文
1、《「微」傳播時代的微電影營銷模式解讀》 康初瑩
2、《論微電影在當下中國的生產及消費態勢》張波
3、《中國微電影的類型考察》孫湘寓
4、《微電影——歡騰背後的冷思考》丁磊
5、《名人微電影美學特徵及微電影發展之路》王一川
6、《網絡傳播學視角下的微電影生存狀況研究》蘇巖
7、《微電影的傳播學解析》 孟志軍
8、《從「電影植入廣告」到微電影》鄭曉君
9、《論微電影之「微」轉向——當下媒介文化語境中的微電影研究》 於姚
10、《解讀微電影的傳播特點與未來之路》 呂豔萍
二、著作
1、《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羅伯特.麥基
2、《故事的道德前提:怎樣掌控電影口碑與票房》 (美)斯坦利·D·威廉斯
3、《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
4、《你的劇本遜斃了》 威廉·M·埃克斯
5、《傳播學》邵培仁
6、《短片拍攝101》弗雷裡克.利維
7、《受眾分析》丹尼斯.麥奎爾
8、《短片也風流:歐洲50部最新獲獎電影短片評價》 季巧微
9、《傳播學原理》 張國良
10、《新媒體藝術》 林迅
11、《微電影劇作教程》 劉純羽
三、微電影作品
1、《卡地亞真愛微電影》
2、《桔子水晶十二星座微電影》
3、《調音師》
4、《幸運日》
5、《壞未來》
6、《愛情規劃局》
7、《LILA》
8、德國公益廣告微電影 《Because who is perfect》
9、《蓋章》
10、《留下我》
11、《11度青春之老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