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柏離書院大型聽課學習復盤現場。我是在「從零開始學傷寒」第二期的第一節課就被cue了兩次的朱鵬川。
今天來給大家嘮一下第一節課裡關於「脈促」的問題。
「脈促」出現在第 22 條,原文是: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所謂的「脈促」,課上講得很清楚了,就是「數中一止」,白話一點就是「跳得很快,偶爾停一下」。如果拿人來說做個比方,就是那種跑得很快、猛摔一跤、又趕緊站起來接著跑的感覺。
課上王老師問這個情況什麼時候會出現,我的第一反應是後面有惡鬼追趕的時候,最後王老師的舉例也差不多:泥石流、海嘯、地震——閻王爺親自來找你的時候。
稍微想像一下就能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然會特別地慌張,大腦瘋狂運轉釋放各種激素想著趕緊逃跑往前衝,但是身體不一定跟得上,有的時候上半身已經出去了,下半身還沒邁開腳,這個時候就會「啪嘰」一下倒在地上。
這種狀態和風證還有點像。風證的特點是「氣到血不到」,大腦想讓身體保持穩定、但是身體就是不自主地在那瘋狂抖動。都是有陽無陰、有心無力。所以古人一般認為「促脈」代表的是「陽盛」。
這是個應象思維。
那麼回到具體的條文,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為什麼這裡會出現脈促?是因為本來好好的一個太陽病,因為帶著點胃家的症狀,就被醫生用了下法清了中焦,所以脈促了。
那麼再往深了問,為什麼中焦被清了就脈促了?
我們要知道,本來它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很單純的太陽的問題、是一個表的問題,是那種「吃藥一周好,不吃藥七天好」的問題,結果這麼一下,問題一下子就複雜了:原本表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裡的問題又出現了。
那麼在這個時候,身體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去解決表的問題,必然要分出一部分的精力去解決裡的問題,表裡兩線同時作戰。
這個時候,表就開始慌了:後方的補給供應不上了,這仗還打不打了?不打肯定不行,要打的話消耗戰肯定打不起了,那就只能快速解決問題——這就是脈促了:我一定要快速地結束戰鬥,但是後勤不一定能支撐住。
沒有拿什麼體狀詩主病詩、什麼「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來解釋,用的應象思維,通俗易懂,好理解。
課上內容就是這樣,最開始還因為我之前有沒有講過「脈促」的問題被王老師cue了一次。其實是在一個群裡解答關於桂枝去芍藥湯的問題的時候說的,有的同學可能不在。
當時我是這麼說的:
這個舉例現在看來不是那麼恰當,大家看過就好了。
而說起這個,其實是想聊一下關於「脈促」的不同解釋。王老師講脈促是「數中一止」,但是如果我們去看各個傷寒學者對這裡的「脈促」的解釋,就會發現,這個事兒沒有那麼的簡單。
從我簡單搜集的情況來看,對於「脈促」的解釋,大類就至少有四種:像錢天來[1]認為是「急促」,這也是現代學者普遍接受的觀點;而像成無己[2]、陳修園[3],就認為是「數中一止」,像徐大椿[4]就認為是「脈數」,像胡希恕[5]則認為是「關上浮,關下沉」——當然這個說法相對比較小眾。
而在同一個大類之下,也有一些小的區別:比如人衛出版社李賽美主編的《傷寒論講義(第 3 版)》認為這是「急促有力」[6],而在郝萬山[7]看來,這裡是「急促而無力」。
就有種「大家快點打起來」的感覺。
通過這件事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為什麼要先學一個系統。就「脈促」兩個字,就有四大類和好多小類,沒有自己的系統,你是想把它們全都塞到自己腦子了?如果全都塞進去了,你能不能給我一個確定的答案:到底是哪種?如果你不能給我一個確定的答案,那麼將來你看病的時候,難道你要和病人說,這個方子也可以,那個方子也可以,咱們都試一下吧?
如果是教學,我們當然可以有解法一解法二,但是在高考考場上,我們只需要一個明確的、清晰的答案。數學如此,中醫亦然。
當然了,不管是之前的我,還是現在的我,都站「數中一止」的說法。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其實也是很多人站「數中一止」的原因。因為如果是急促、或者是數的話,完全沒有必要用「促」這個字,《傷寒論》第 4 條就是「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醫聖又不是不認識「數急」兩個字。
第二個,則是最近的一個小想法。
咱們先不說「脈促」到底是啥,先說「數急」和「數中一止」有什麼區別。
所謂的「數急」,就是跳得很快,在第 4 條裡,是太陽病傳經到少陰的表現。由於這個時候,少陰和太陽的聯繫斷了,少陰很著急,因為不知道太陽那邊到底什麼狀況,只能拼命給太陽送物資送人力——這是少陰的著急,是裡的著急。這裡雖然涉及到了少陰的問題,但因為是驟然的影響,所以少陰還是很有錢送得起的,不至於淪落到我們平常說的「陰病就是沒錢」的程度。
而「數中一止」,在文章最開始就說得很清楚了,是表裡同時開戰導致的太陽的著急慌張,是表的著急。
那麼在第 22 條裡,看最後用的「桂枝去芍藥湯」,那我們就知道這個時候肯定還是偏於關注表的問題,那麼這個時候,用「數中一止」就顯得更好一點。
當然,如果還要繼續分析的話,由於「脈促」在《傷寒論》裡一共有 4 條,3 條太陽、1 條厥陰,咱們得把其他三條都分析一遍,不過這裡就先放過,下次一定。
這就是我的理由了,不一定是正確的,但不妨礙。學界的定論是不可能有的,自己的定論,還是要有的。
我站「數中一止」,你,又站什麼呢?
參考文獻
[1]錢天來.傷寒溯源集
[2]成無己.註解傷寒論
[3]陳修園.傷寒論淺注
[4]徐大椿.傷寒論類方
[5]胡希恕.胡希恕傷寒論講座
[6]李賽美,李宇航.傷寒論講義(第 3 版)
[7]郝萬山.郝萬山傷寒論講稿
注
①錢天來和徐大椿對於「脈促」的解釋均見於「葛根芩連湯」相關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