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1天養成新習慣:走出心理舒適區有多難,以後就會有多感激自己

2020-08-30 眸淺情深

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舒適區,在這個舒適區裡,我們安逸自在,不願離開。我們每天會小心翼翼的跟隨著固定的節奏、固定的頻率進行活動,生怕自己的行為會超出這個模式,那樣我們會覺得很不安,很焦慮,但,如果回到這個模式,就會覺得如釋重負。

「溫水煮青蛙」,要走出心理舒適區很難。

走出心理舒適區是在跟人的本能做鬥爭,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人天生的本能會趨向於安逸穩妥。你把自己從一個安逸穩妥的狀態中抽離出來,無疑是在跟自己的本能作對,所以,這需要很多的心理建設

想像一下,你工作在一個朝九晚五的公司,每天上班下班都很輕鬆,你幹了十年這樣的工作,唯一的收穫就是工齡漲了,其他知識一概沒有增加,在工作了第十一年的時候,你們的公司突然裁員,你因為這十年對公司毫無貢獻被裁掉,接下來你會怎麼辦?


失落的表情


不妨換個問題,如果讓你回到開始做這份工作的第一年,你預料到自己可能會被裁員,你會怎麼辦?你還會安逸的每天上班手機玩著,下班小酒喝著嗎?是不是覺得哪裡出現了問題?對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子的,最起碼,上進的生活不應如此。

在你工作了半年之後,你應該就可以察覺到,自己對於現狀已經很滿足了,對於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能推則推,對於不懂的知識還是不懂,但是你發現這一切好像對現在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最多就是老闆在開會的時候多點了一次你的名字而已,你覺得完全可以接受。然而,現在你從十一年後回過頭去看,你還不覺得後悔嗎?你虛度了整整十一年的光陰,在這十一年裡你看似很安逸,看似很自在,看似很舒適,但是今天你卻不得不面臨被裁員的窘境。你在本應不惑的年紀開始疑惑,到底哪裡出現了問題?不應該一直安逸下去嗎?怎麼就被裁員了呢?

你在細細的想了三天後,終於恍然大悟,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浮現在你的腦海中:這原來跟「溫水煮青蛙」是一個道理啊。多麼淺顯的道理,可是你卻花了十一年才明白。在溫水裡的青蛙不願動彈,它覺得這個溫度很舒適,很安逸,等到它察覺到情況不對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因此,我們要在工作的第一年就開始準備「跳出溫水」,讓自己在安逸的環境裡也能保持清晰的頭腦,通過學習新的技能,了解新的知識,來讓自己具備「跳出溫水」的能力。

花21天養成一個新的習慣,擺脫對壞習慣的依賴。

我們習慣待在舒適區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習慣」。我們對舒適區裡的一切,太熟悉了,太習慣了:我們習慣每天早上在鬧鐘響第八遍的時候,才依依不捨的離開被窩;我們習慣在上班的時候偷偷的拿出手機來刷刷新聞八卦;我們習慣在工作的時候把不會的問題丟在腦後,不再過問,等等。這些千奇百怪的習慣無比默契的在舒適區裡待著不願出來,我們也樂意這樣,因為這些習慣太「省事」了。


早上的鬧鐘


但是壞習慣終究是壞習慣,它們終將會告訴你什麼叫「壞習慣」:你的這些壞習慣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工作能力不足,被公司開除。

如果不想被這些壞習慣支配,你就得養成一個個新的好習慣。其實並不難:早上提前十分鐘起床,你會發現不用匆匆忙忙吃早餐的感覺真好;上班的時候,不偷偷的刷新聞八卦,原來也可以很充實;遇到了問題,不是拋在腦後,而是順手解決了問題,那麼工作中的問題就會愈來愈少,你會愈來愈輕鬆,能力愈來愈高。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那麼養成這些很好的習慣很難嗎?答案是並不難,一般來說,21天就可以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堅持下去,用一個個新的好習慣,去代替那些惱人的壞習慣,你會發現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好。


舒適的休閒時光


走出心理舒適區,以後你會感激自己。

如果你問我,走出心理舒適區難嗎?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難。但是你要這樣想,就不會覺得很難了。你想:你現在走出的心理舒適區,未來會以更好的方式還給你。你現在所做的這一切辛苦的努力,都是為了未來自己的生活能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而不是本末倒置。你說,是嗎?

相關焦點

  • 好習慣如何養成,所謂「21天習慣養成法」別再上當了!
    因此,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將目標設定為「正好」。結果如何?結果輸了。因為他們慢慢發現,即使目標沒有實現,也不會發生壞事。關於養成好習慣,必須提到的是21日習慣養成法。「21日習慣養成法」認為,重複同樣的事情21日,就能養成好習慣。真的是這樣嗎?結論並非如此。無數人堅持了21天,還沒有養成好習慣。
  • 21天習慣養成是謬論?從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解析《微習慣》
    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少食多餐的好習慣,依然沒有養成。據說,馬爾茨醫生發現接受截肢手術的患者需要大約21天來適應肢體殘缺的事實,因此,他認為21天是人們適應任何生活變化所需的時間長度。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醫生所謂的&34;,其實指的是適應。比如習慣了肢體殘缺和努力每天多喝水,並不是一回事。一個行為變成習慣所需的時間平均為66天,但不同行為所需時間卻相差很大。
  • 如何走出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是邁向卓越的第一步。但是,由於我們成長過程中根深蒂固的許多恐懼,嘗試新挑戰絕非易事。本文我就幫助你克服恐懼並接受不適。讓你了解如何有效地離開舒適區。如果你閱讀了有關未知的書籍並諮詢了經歷過「未知」的人,那麼你將很容易走出舒適區。閱讀儘可能多的書籍,瀏覽網際網路,並與儘可能多的和有經驗的人交談。假設你夢想出國旅行,但是你擔心在異國他鄉會遇到的新文化,新語言。如果你了解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那麼你對出國留學的懷疑就會減少。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
  • 養成一個習慣,「21天法則」真的夠嗎?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我們都聽過21天法則,它暗示著養成一個習慣還蠻簡單的,但事實是這樣嗎?又有許多人說,自己的經驗是,如果你想真正形成一個自發保持的習慣,那麼你得堅持90天左右。毫無疑問,無論什麼習慣,你堅持的時間越長,它就越有可能變得根深蒂固。 習慣可以改變人。我們想要生活發生顯著的變化,那麼我們得通過日進一步、日拱一卒來一點一點地完成它。我們喜歡思考習慣,因為習慣意味著行動。習慣是融入我們生活的外顯的行為,而心理健康和自我認知等心理上的行為卻不那麼具體。
  • 21天習慣養成理論騙了你多少年?必須要說說這個誤區了
    第1天成功了,第2天也成功了,然而越到後來越困難。那時候的我是咬著牙數著日子,堅持了21天,心想以後就能依靠自己的習慣和生物鐘自然醒了,再也不用這麼痛苦了。然而並不是這樣。到第22天的時候,我絲毫沒有感受到習慣的驅動,還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力被迫早起。
  • 21天養成一個習慣,僅需堅持21天?
    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它不是你的最終目標,而是你如何使用時間的過程。然後,你在過去的每一天都將成為過客。終點只是暫時的一瞬間,過程是一個充實的旅途。所以不能為了理想中的目標過度憧憬完美,也不能因為理想中的目標而過度暗淡現狀。
  • 走出「舒適區」(大地漫筆)
    人們告別風雨無虞的「溫室」,裹緊衣服走出去迎接晝夜溫差的挑戰。大家心裡都明白:不從最安全穩妥的地方走出去,就會錯過最有生命力的風景。近來流行的「舒適區」概念,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某些心理狀態、行為習慣或者生活模式,會讓人置身其中感到舒適,就像冬天的暖氣房和早起的被窩,讓人不舍離去。
  • 《人生效率手冊》:走出舒適區,你敢嗎
    從學生時代開始,一直都是一個特別有想法有目標的人,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畢業八年,人家已經初步實現自己的目標,成為了小團隊中的領導者,並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前進。但反觀同樣畢業八年的自己,對未來遠沒有人家的勇氣和執著。畢業多年卻始終在原地打轉。
  • 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習慣養成法則(二)完結篇
    穿不了美美的衣服就不能很好的打扮自己,不能交到優秀的異性,我就不能找到一個好的男朋友;那你減肥是為了找個一個優秀的男朋友麼?不光是這樣,變美了以後會有更多的人喜歡我,讓我不會這麼自卑下去;那你覺得減肥變美了以後會擺脫自卑麼?
  • 超級心理學說,養成一個習慣根本不需要21天,只需要一瞬間
    傳統的心理學說,一個人要想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最少需要21天。好多人被這句話給誤導了好多年。例如,你想讓一個孩子變得乖巧,戒掉愛玩火玩水的毛病,只要讓他體驗一次被火燒疼,掉進水裡喝幾大口水,他以後保證在也不敢玩火玩水了,看見了河水和火苗就會主動的遠遠的躲開了!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當我們熟悉一種狀態時,往往就想安於現狀,不願意再多吃點苦,不甘心再多受點折磨。不可否認,這種活法會讓人過得比較輕鬆,可長此以往,我們就會淪為平庸,終其一生都不可能看到那個閃耀奪目的自己。有一條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一個沙漠。
  • 利用「21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抗擊「疫情」階段,孩子們都在家,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促成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通過21天的行為暗示,正確重複練習,可以基本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
  • 習慣養成的「21天效應」
    習慣養成的「21天效應」施施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女孩,父母開了一家物流公司,平時忙於公司事務,無暇顧及她的學習,即使有空,不是帶她上館子吃飯,就是帶著她出去玩耍,根本不過問功課。對於舊習慣的改變,不可能是一兩天就能夠做到的,家長如果配合學校改變施施已經形成的不良學習習慣,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才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21天效應對學校、家庭導學育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 如何才能走出舒適區?
    自己年過30,未婚未育,D覺得要是在市場化的公司裡,就應該做市場或銷售類工作才有價值,但看到在企業的幾位朋友們看似外表光鮮,但壓力很大,個個談起來也在為未來操心,又覺得再熬個二十年也許又是自己的工作好了,很迷茫。D受過很好的教育,也經常會在網上學習,當然知道自己在「不舒適的」舒適區,但怎麼才能走出舒適區呢?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2.在人們長時間從事一項工作,達到熟練以後,就會產生疲勞,就會放慢學習的腳步。進而滿足於現狀,停滯不前。3.在熟悉的領域待的太久,進入舒適區的自己,已經沒有了學習的動力,更不願意放棄眼前的一切,去嘗試過一種全新的生活。
  • 如何走出舒適區?這裡有10大竅門
    走出舒適區、敢於冒險和挑戰的能力我們成長的主要方式。但我們往往不敢邁出第一步。事實上,舒適區的核心並不是真的關於舒適,它主要是關於恐懼。打破恐懼走出舒適區的枷鎖。一旦你這樣做了,你就能學會享受冒險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
  • 幫孩子走出舒適區,要先搭好「腳手架」,再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
    然而朋友卻說:"我這是在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以免孩子養成懶惰安逸的性格。培養孩子多方面的才能,以後他一定會感激我的。"不可否認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朋友想要培養孩子多方面的技能出發點是好的,但他一味逼迫孩子走出舒適區的方法有失偏頗。
  • 高考模擬作文《走出舒適區》寫作指導及範文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圍繞「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進行討論。心理學認為,舒適區又稱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人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可見「舒適區」是一個中性概念。當今年輕人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庭原因。
  • 打卡掙學費——21天習慣養成挑戰
    "掙學費"納斯達克21天打卡「掙學費」各位家長朋友大朋友、小朋友老朋友、新朋友注意啦~~~納斯達克推出宅家打卡可以「掙錢」活動啦~~~>為確保孩子英語學習的連貫性,幫助他們養成堅持、自律的習慣,我們推出「21天打卡掙學費活動」,只要在班級群或者朋友圈連續打卡21天,就可以獲得1000元課程抵用券(該券可用於續費匯總新報英語、以及即將拓科的語文和數學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