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足跡】
講述人:壽山石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陳禮忠
壽山石是福州獨有的印石,因產自福州壽山而得名。我的師傅馮久和與我是壽山石雕界僅有的兩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們都有一個夢想:希望借世遺大會舉辦之機,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展現福州壽山石雕悠久歷史、傳承創新與精湛技藝,將壽山石雕這一非遺技藝帶向世界文化舞臺。
這一夢想早在2010年時就已萌發。當年,我的代表作《春聲賦》被選送上海世博會,成為福建館鎮館之寶。作品歷時5年精心創作而成,取材壽山高山雞母窩石,雕琢鳳凰及禽鳥,展現百鳥朝鳳的歡欣圖景,寓意56個民族團結和睦與國家繁榮富強。壽山石雕作品首次登上世博會大舞臺,即引起廣泛關注。
我一直在思考,將壽山石雕帶到世遺大會要展現什麼?我想,首先要展現中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精神面貌。我們要與時代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這樣才能實現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提升。壽山石雕刻藝術立足於中華五千年文脈,歷經1500多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雕刻手法、表現形式與文化內涵。新時代,壽山石雕刻藝術也應立足於當代文化與文明,用飽滿的激情為時代立傳、為山河畫像。
在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使命之下,更需要尋求符合當代審美的新的表達形式。我們技藝傳承者必須熱愛藝術、深入生活,發現新的創作形式。本著「石無貴賤」的理念,我在創作中摒棄唯石材論,尊重石材的自然美,通過觀察和發現不為他人所重視的石種的獨特之美,賦予石頭新的生命。我的代表作品大量使用老嶺石,通過一雙巧手「點石成金」,創作了一系列壽山石雕精品佳作。
我們還要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展現我們對非遺的傳承有序、後繼有人。多年來,福州市的壽山石雕隊伍已從數百人發展為數萬人。我也通過設立壽山石雕工作室,為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並走出了多名重量級的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
躬逢偉大時代,作為藝者,要服務時代、記錄時代、刻畫時代。為此,我帶領學生走訪「四大名窟」,組織參觀三峽工程,赴福建寧德下黨鄉學習,從時代變遷中用心感悟、吸收營養,繼而投入雕刻創作,為壽山石雕刻技藝尋找創作靈感與動力。
壽山石雕刻技藝流傳千年,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必將在新時代文化強國的道路上大有作為,也必定會在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煥發光彩。(記者 高建進 採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1年01月15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