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湖南發現三千多克壽山田黃石雕)
玩收藏的都知道壽山田黃石是何等珍貴. 而已知千克以上的田黃石在全國可以用手指頭數得過來. 可以說凡500克以上的上等田黃石是各類收藏珍品榜中的金牌, 是增值保值的保證. 剛好, 聽朋友說有一個湖南藏家手裡有一個三千多克重的壽山田黃石雕. 驅車千裡,有幸見識了這個絕世珍寶.這樣大的壽山田黃可是幾十年來都難得一見,算是一個發現了吧,因為壽山田黃已經絕產,幾百年來田黃石一共只生產了有紀錄的一噸多.特拍了幾張照片與大家分享。
一. 本雕件為深浮雕,雕刻工藝極為精美,其古韻風格與意境明顯區別於現代工藝. 所刻繪工藝活靈活現, 通體寶光四射, 通靈剔透,透光下似凝固的蛋黃凍,潤澤無比. 透光達一寸左右,品質大部分達到極品田黃凍,3-6%為金裹銀,因石料的珍貴,根椐成色,隨形就勢,將秀竹尖筍,亭院池荷,風箏錢串,嬰戲葫蘆,蒲扇鬥笠,山石,太陽等元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寓意為多子多孫,平安富貴,生活美好的古樸意境. 雕件偶見色卵,有一處外露色卵故意留著, 足見雕琢者之匠心。
二. 浮雕件石縫中雕有很多球形金黃半透明珠粒,說明手工雕刻之艱難,更證明其石料的珍貴,在石縫中遇見好的石料都要留下來,極大增加了手工雕刻的難度. 本雕小刀輕易能刻入, 輕畫一刀就可區別於金田黃, 也可鑑別出其他昌化田黃與仿田黃的區別, 其中仍有某些小決竅, 懂行者不言自知,無須多言。
三. 該田黃石雕很深的石縫底部略見無法除去的髒,因為藏客收到時雕件因用破舊的油紙包著,滿身油汙, 看不到黃色石頭的原貌, 到手後才發現是塊田黃石, 經過大量人工清洗, 還是有手工夠不著的地方, 可能是清洗方法不夠科學, 又怕破壞石頭,底部的髒弄得斑斑點點的. 這裡我想表達的是有些民間的藏家, 因為知識的不夠專業, 有些很珍貴的藏品, 經常被人為破壞, 這種現象在三級市場裡大量存在. 還有這個雕件收到之前就有一小處地方被火燒白了, 雖損失了不到一克的田黃, 正說明有的人竟然用火去燒, 說明其無知. 要知道有些破壞是無法復原的. 甚為可惜。
下面說說田黃石鑑賞知識要點:
田黃石必需具備六德
(1) 細:指質地細密,如嬰兒之膚;
(2)結:內質脂密有光澤,手有滑感;
(3)溫:與人有相親的寶氣,無火氣;
(4)潤:在手心能生成露珠般的滋潤,如露之欲滴;
(5)凝:指凝靈,如半透明的凍狀;
(6)膩:指肌裡油溢,用手稍微盤玩一會就會出現由裡往外冒油,如油之欲滴。其他石頭,沒有這種油膩感,更談不上由裡向外冒油,油之欲滴了。
1. 田黃石基本特徵, 石中之王田黃石,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田坑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珍品.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 加工的手法有薄意、浮雕、圓雕等. 田黃石材已枯竭,古語說「一兩田黃一兩金」,實際上如今已是「一兩田黃百兩金」. 其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正如俗語所說:「黃金易得,田黃難求」。
2. 田黃石硬度約為摩爾硬度2.5-2.9左右, 一般用小刀就可輕鬆劃出一根白粉線,抹去之後,過一段時間該印跡逐漸恢復原色, 不再明顯。
3. 田黃石的從質地與顏色來界定品質及價格高低,僅作參考。
① 極品田黃石/田黃凍: 通靈剔透,透光下似凝固的蛋黃凍,潤澤無比. 正常光照下顏色略深,因為田黃石的珍貴就在於顏色的"黃", 因為珍稀且"黃", 代表著皇權的意思. 價值區價在15-30W/克。
② 上品田黃石: 色濃而微泛橙紅,接近桔皮紅.包含有銀裹金,白田石,金裹銀等.價值區價在8-20W/克不等。
③ 中品田黃石: 黃色淡的有"桂花黃",雖屬黃色但略帶粉白色調.包含有熟慄黃,雞油黃.價值區價在3-12W/克不等。
④ 下品田黃石: 稍淡於熟慄黃較乾澀,質滯而黝的為"肥皂黃". 有「密蠟黃」「蕃薯黃」乾燥粗雜,幾乎不通靈,也多無蘿蔔紋,俗稱「雜田」.含有雜質如黑色的點,白色的點.價值區價1000元-3W/克不等。
4. 關於蘿蔔紋與紅筋格的問題, 有的人對於鑑定田黃石,把必有蘿蔔紋與紅筋格這兩個特徵作為原則, 實際上在上品之中蘿蔔紋就不太明顯了, 紅筋格偶見. 特別是田黃凍級的石頭,蘿蔔紋約隱約現,很不明顯,而紅筋格則看不到。為什麼呢? 因為紅筋格本是田黃石的一個缺點, 因後期上品極少, 後來開採已絕跡, 在沒有好的石料的情況下, 只能採用中品與下品來充數, 所以有的人就誤把紅筋格當成必有的特徵了. 而古人對中品或下品的田石則是不屑一顧的. 所以收藏愛好者切莫機械的去理解問題. 特別是在收藏過程中. 所以鑑定田黃石應以"六德"為要, 其通透, 乾淨細潔,溫潤,凝膩,才是上品之石. 摸之如嬰兒之膚,且寶光乍現, 嘆為觀止。
5. 田黃等雜項收藏類古玩底款問題, 除明清官窯瓷器有官方規範的款識如"大清雍正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等, 其他如銅器,石頭雕件, 木器,漆器一般都沒有強制的官方規定的底款標識, 即算有堂款如"慎德堂制" 或"大清年制"這樣的非紀年底款, 也並不屬官方款識, 款識類別如堂名款, 齋堂款,圖記款,私款, 製作名人款識等等。
6 .近幾十年出現的類似壽山田黃石:
印尼金田黃,「金田黃」是含鎂和錳較多的方解石,學名是「鎂錳方解石」或者「鎂菱錳礦」,英文名為Kutnahorite,也可翻譯為「錳白雲石」。「金田黃」顏色豔麗,有紅色、橙色或者黃色等不同色調,屬於豔色方解石的集合體。容易與「田黃」混淆。也稱太陽石、太陽仔凍石,田黃精石,金田黃凍。其硬度比玉石低,但比田黃高,摩氏硬度為3.5~4.5,比壽山田黃的2.5-2.9要硬得多,用起刀來還真有點兒難度。區別明顯。
有寮國田黃,又稱特點手感輕比重小,內部比較花(顏色紅,白,灰居多),寮國田很少有表裡如一的,裡面都比較花,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切開之後能看到張亂無序的紋路,易乾澀,易辯識。
內蒙古巴林田黃又稱福黃,以赭黃色為主色調,肌理呈細水痕。質地略顯稚嫩,色彩飄逸,常有色帶,肌理多流動狀白、粉黃色糕紋和水流紋,易辯識。
連江黃是壽山石的一種,石質硬而微脆,純者濃豔樸茂有光澤,以純黃色為多見,故名。石表含細裂痕,肌理隱條條直紋,其佳品易與田黃石相混。但紋理粗且直,呈夾層狀,俗稱為「九重粿紋」,有別於蘿蔔紋。其質地也遠不及田石溫潤,且經油漬色易變暗,故可分辨。
還有一種磷鎂礦石表面上看上去像田黃,但易開裂, 不能授刀進行精細雕刻,以上五種易辯識, 區別於壽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