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晚,北京匡時2017年秋拍「田帝玄黃——田黃石專場」舉槌,本場共有129件精品上拍,其中,壽山田黃石「九龍戲珠」,以諮詢價格上拍,4500萬元起拍,經過激烈競拍,最終以9500萬元落槌,加佣金1.0925億元成交,打破世界最貴田黃紀錄,被戲稱為「瘋狂的石頭」。田黃的儲量越來越少,這件「九龍戲珠」是當代已知最大田黃璽印。
壽山田黃石「九龍戲珠」鈕章
田黃石被稱為「石中之帝」,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因得於「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田黃石的形成,溯其原因,是山上的原生礦石由於外力從礦床剝離,散落到溪邊的基礎巖層上,又經過溪水的滾動洗禮,再被沙土層覆蓋,年深日久,礦石受到周圍水分、土壤、溫度、壓力以及各種微量元素和酸鹼度的影響,逐漸著色,形成石皮、蘿蔔紋以及紅格等特徵。田黃的產地只有壽山溪沿溪水田的上坂、中坂、下坂,產量極少,而且沒有礦脈可尋,只能在田中隨機挖掘,獲得佳石的偶然性也非常大,因此,文獻上常說田黃石「無根而璞」、「無脈可尋」。
田黃石被發現的歷史較短,至明末才引起當地名流的注意。據施鴻寶《閩雜記》記載:「明末時有擔谷入城者,以黃石壓一邊,曹節憨公見而賞之,遂著於時。」田黃石由此被發現,在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未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清代才變得價值連城。相傳乾隆皇帝夢見玉皇大帝賜他田黃石,並賜書「福、壽、田」三字,一位閩籍大臣聽後稟告,玉皇大帝賜給皇上的一定是產於福州壽山的田黃石,因為這正合玉皇大帝賜書的「福壽田」三字。乾隆皇帝聽後極為高興,認為這確實是老天他對自己的恩賜。從此,他就在行祭天大禮的時候在祭桌中央供上了田黃石。乾隆皇帝大量收藏田黃石,多用田黃石治以印章。有名的「三希堂」、「長春書屋」印和以一塊田黃石鐫成的「惟一精惟」白文方印、「樂天」朱文圓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的三連章都是乾隆皇帝以田黃石制的印章,現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是,朝野上下竟相購以田黃石制印,田黃石的身價,一發而不可收拾。有鄭洛英《無題》詩可證:「別有連城價,此石名田黃」。
當時,田黃的價值被用與黃金比較,所謂「黃金易得,田黃難求」。至清末,普通田黃價已漲到「三倍黃金」,史樹青《清怡親王田黃對章》謂:「田石產于田中,無脈可尋,呈天然塊狀,沉積田底,採掘極難,多為當地農民掘田偶然發現。得者視為至寶,故稀有而見珍。……今則田坑久絕,黃金有價,田黃可以無價矣」。可知田黃石極難開採,是田黃絕少的原因之一。
田黃印章昂貴而稀有
田黃石質地緻密、細膩、溫潤、光潔。尤為特別的是其肌裡隱約可見蘿蔔紋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表面時而裹有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為田黃石所獨有的外觀特徵,素有「無紋不成田」、「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之稱。時至今日,田黃石因其稀有與獨特外觀而價值不斷上升。在201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清恭親王珍藏的一對田黃印章成交價格達到7143萬元,創當時世界最貴田黃記錄。如今,郭祥忍雕刻的「九龍戲珠」以1.0925億元再創田黃拍賣新高。
這件田黃九龍璽為當代已知的最大田黃璽印,重1709.5克。不僅體量碩大,方章成材,且質地溫潤凝膩,蘿蔔絲紋清晰。郭祥忍充分發揮石材的質地顏色進行創作,在印臺之上雕刻九頭姿態各異的蒼龍,彼此的結構豐富中不乏呼應,九龍均聚焦於印鈕頂部白色巧雕的圓珠,構思與工藝精奇。正方印章巨大的體量,尚佳的質色,精美的雕工,使其更見難得。
據悉,在當晚的拍賣中,題款為石濤的畫作《杜甫詩意冊》拍出69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