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院,原名仙巖院。坐落於平順縣北耽車鄉實會村北的雙峰山下。據院內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刺賜雙峰山大雲院十方碑》載,大雲院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至天福五年(940年)建彌陀殿及方丈諸室。宋鹹豐二年(999年)《刺賜大雲禪院銘記》載:「……自創以來,殿宇有一百餘間,功德及五百餘事。幸蒙皇王大惠,潛賜鴻恩,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三月七日特降刺額,改仙巖為大雲禪院」。金元時期,寺院又遭兵火的毀壞,除大佛殿巍然獨存外,寺內建築大多已坍毀。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對大佛殿進行了修葺,新修了僧房和伽藍殿,弘治年間(1491——1496年)在後殿內新塑佛、菩薩像。明代的兩次重修,基本上恢復了寺院的昔日盛況。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當地的一場暴雨將「殿宇僧舍漂流無存」,唯大佛殿和七寶塔安然無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開始用5年的時間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全面修復了寺院,民國九年(1920年)添建了三佛殿,始成現狀。寺院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自南依次為天王殿(山門)、大佛殿、三佛殿,前院東西配殿分別為觀音和地藏殿,後院東西廂房已毀。
大雲院背依重巒疊嶂的龍耳山,前臨川流不息的濁漳河,山環水繞,僻靜幽深。龍耳山又名雙峰山,山體東西向延伸;從山體南北向伸出九條山脊環抱狀延伸向一個巨大孤立的山丘,被歷代文人墨客會意為「九龍戲珠」。 「九龍戲珠」對大雲院的長久保存起到巨大的保護作用:巨大的山體,起到了自然避雷的作用;山前的「珠」在康熙年間發洪水時,起到分流洪水的作用,大雲院彌陀殿(大佛殿)正好處於洪峰陰影部分,受到的衝擊力最小,才得以使彌陀殿能夠完整地保留至今。
大佛殿(即彌陀殿)因供奉阿彌陀佛而得名。大佛殿坐落在高1.3米的青石臺基上,當心間設踏道。殿身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簷柱間橫向連接用闌額、普柏枋,闌額至角柱不出頭。簷柱側腳、生起顯著,使殿身正、側兩面均呈梯形斷面,在視覺上和實際抗禦外力上均有很強的穩固性。這種在闌額上加施普柏枋,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最早的實例。柱頭鬥拱五鋪作雙抄偷心造,耍頭伸出呈批竹昂形,補間鬥拱每間一攢,形制與柱頭鬥拱基本相似。補間鬥拱與其他不同之處在於,兩次間補間鬥拱不在補間開間的中線上,而是略向外移,與轉角鬥拱連在一起,共同承託屋頂翼角荷載,設計得十分巧妙。殿內使用減柱法,僅在後槽明間設金柱兩根,金柱恰在扇面牆兩側,既滿足了殿內安設佛像的功能要求,又擴大了禮佛的空間,在功能和使用設計上頗具匠心。此殿也是我國僅存的五處五代時期木結構建築之一。
殿內東壁和扇面牆兩面殘存有壁畫46平方米,雖略有殘損,但標題人物形象尚清晰可辯。這也是迄今所知的我國古代寺觀殿堂中唯一保存的五代壁畫。
東壁繪《維摩經變》圖。所謂經變就是將深奧的佛經理論用形象的圖畫進行表示的方式。維摩,又稱維摩詰意譯為「淨名」,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為毗耶離城富有的居士。他通曉佛法,深明佛教哲理,以居士身份輔助釋迦牟尼教化眾生。釋迦牟尼在毗耶離城庵摩維園中說法時,維摩以稱病為由,與釋迦牟尼派來探病的文殊菩薩論證佛法的奧妙、義理的深邃和學佛的途徑,反覆闡明出家住寺不是學佛的唯一途徑,覺悟和達到佛教解脫的彼岸主要在於內心的修養。文殊菩薩對維摩所闡述的理論耐心傾聽,對他深明佛教理義的大才大智十分崇敬。畫面上維摩居於北側,穿魏晉人士服裝,手執拂塵,倚坐在設有帳幔的坐榻上,軀體前傾,下肢半曲半伸,面向前方,開懷暢談,神色悠然自得。文殊菩薩居於南側,結跏跌坐,戴花冠,佩瓔珞,面相端莊,舉止文雅,與維摩形成鮮明的對照。在維摩和文殊菩薩身後有諸菩薩眾、天王、神將、羅漢和侍從等,神態不一,皆作傾聽狀。畫面上隅,峰巒環繞,林木叢生,碧波蕩漾,祥雲縈繞,兩位飛天乘雲翱翔。雙方辯論時幻想的各種奇妙景象,如須彌勝景、天宮閣樓、山石樹木、雲遊菩薩、官貴富豪等顯現於畫面之中。
整組壁畫在繪製技法上承襲了晚唐時期「焦墨薄彩」的風格,線條濃淡分明,轉折有序,設色豐富,並在重要部位施以瀝粉貼金。畫面雖然殘損嚴重,但藝術價值非凡,是十分珍貴的五代遺作。
七寶塔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所謂「七寶」是淨土宗宣揚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盛景。《無量壽經》中描述這裡的國土由「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這裡的樹也是七寶合成,神位們穿的衣服也是七寶妙衣,吃飯用的餐具也由七寶作成。自然信奉淨土宗的仙師圓寂後,安放靈骨舍利的浮屠也就稱為「七寶塔」了。
七寶塔,青石雕造,平面八角形,通高約6米。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基座兩層,束腰須彌式,下層雕寶裝蓮花,每面分別雕有麒麟、獅子、飛馬,束腰內雕有壼門,內雕載歌載舞的伎樂天,為胡人形象,舞者舞姿優美,伴者栩栩如生,雕造精細。塔身兩層,下層正面闢門,門兩側雕有兩尊金剛倚劍而立,塔身轉角處雕盤龍柱。塔身背面雕假板門,門扇半掩,一比丘推門欲行又止。這種題材在宋金磚雕墓室中常見,稱為婦人半掩門,在唐五代石塔中則為首例。塔簷仿木結構雕有瓦壟、椽飛。二層塔身由雲形塔座承託,平面方形,上承兩層仰蓮、覆缽、相輪組成的塔剎。該塔設計精巧,比例適當,雕造精美,且有確切記年,為我國五代石塔中的精品。
《刺賜大雲禪院銘記》碑,青石質,螭首,龜趺。通高四米,其中碑額高一米,身高2.30米,寬1.30米,厚0.40米,刊刻於宋天禧四年(1020)。為大雲院現存體量最大,記載內容最多的碑刻,為研究大雲院的歷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一般寺廟的龜都是坐北朝南,與寺廟方向相同,而它則坐南向北,並且還是個沒頭的龜。這是為何呢?這裡還有一個神話傳說。
相傳在寺廟剛建成時,佛祖點化了一隻龜到此看守寺院。剛開始的時候,和其它寺廟的龜沒什麼兩樣,也是坐北朝南的。一來看管寺院,二來潛身修煉,以便將來能成正果。由於南臨濁漳河水,它又生性愛玩水,每天一抬頭就會看到奔騰不息的河水,好嘴饞呀,真想到河裡喝個痛快,玩個痛快。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由於受了四方香火供養和佛光呵護,漸漸有了靈性,卻也動了凡心。每到夜深人靜,寺僧睡熟後,它就會趁機溜出去,下河上山,進鄉串村到外面四處遊逛尋樂。待天亮前再悄悄地返回原地。老這麼遊山玩水,它漸漸地感到實在是單調乏味。於是就想變變化樣,玩點兒新鮮刺激的,結果就打起了村裡大姑娘小媳婦的歪主意。每次嬉水都會搖身一變,化作一美男子到村裡禍害一通。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久而久之它的行蹤就被對面的南龍給發現了。於是南龍在半路上截住它,好言相勸,希望它懸崖勒馬,改邪歸正。誰知它不耐煩的說:「你做你的神龍,我採我的花,礙你什麼事,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南龍一氣之下就把它告上了天庭。玉帝就讓呂洞賓到凡間了解一下情況,說:「如果正如南龍所言就把它給斬了,若不嚴重就放它一馬,勸其改邪歸正。」呂洞賓領旨到民間訪問,果如南龍所言。呂洞賓一番苦戰將他擒獲,正要行刑。龜說道:「我知道自己錯了,斬我活該,不過我確實有一事相求,按規矩我該坐北朝南,可是因為南龍告了我狀,我恨南龍,永遠不想看到它,更不想以一副無頭醜相面對它,我想坐南向北」。呂祖滿足了它的願望,才斬了首。之後又託來一塊大碑,壓在它的背上。
說起大雲院的創建,還與本村的唐國公馬三保有著一段難解的情緣……
時至五代,馬三保雖早已去世,但當時皇上身邊有個很有名望的風水先生,還是根據國公爺活著時讚美家鄉的順口溜輾轉來到新豐村(今實會村)看風水。一到此地,就感覺如同來到仙境一般,滿山遍野青松翠柏,一年四季枝繁葉茂,更令人稱奇叫絕的是雲煙籠罩中的九龍戲珠不虛此名,在一個圓形山丘的周圍不多不少正好有九條山脈,好像蜿蜒盤旋的九條巨龍,形成270度的弧圈,把這個山丘緊緊抱圍起來。遠處有巍峨的案山,近處有高大的靠山,南邊是奔騰的濁漳河,北邊是朝陽的雙峰山。他在這裡轉悠了三天三夜,暗暗吃驚,感覺此處不僅和國公爺說的一樣美,更主要的是風水好,龍脈旺。便快馬加鞭趕回京城面見皇上。
一見皇上,急匆匆說道:「皇上,新豐村(今實會村)的龍耳山風水好極了,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如果不在那裡建一寺廟,鎮一下脈氣的話,恐怕新豐村再出的人物就不是馬國公那麼大的官了,而要出一個皇上,天下不能有二主,為了您的江山社稷,為了百姓的安寧,快降旨在那裡修一寺院吧。」皇上一聽若不修寺,會涉及他的江山,便馬上降旨在此修寺。寺修成後,由於山中有一仙巖洞,便取名為仙巖院。來源:長治市文化和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