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親子關係搭建的最佳方式之一。
父母的溫柔細語,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能打開孩子的心扉。
相反,毒舌般的父母,卻會輕易將最鋒利的刀子,插進孩子幼小的心靈,決定孩子的性格、教養和命運。
美國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也許,父母對隨口說出的話,壓根沒有意識到會帶給孩子怎麼樣的傷害。
然而,「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父母傷人的話語,會像毒牙般在孩子內心生根,發芽,擴散。
聰明的父母,既要懂得話語的力量,也要明白:
這幾句傷孩子最深的話,無論如何也不要再說了。
01.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所有威脅孩子的語言中,這句話無疑是殺傷力最大的。
因為它摧毀的是孩子對父母全心的依戀和信任。
知乎上,一位網友曾講述自己的故事。
他三四歲時總生病,隔三岔五就要去醫院。年紀小,不免心裡牴觸,也總不願配合醫生。
媽媽看著躺在病床上的他,又氣又急地吼道:再不聽話,我就把你扔在這!
媽媽自然沒有扔他。如今的他,身體健康,心理正常。
可他卻常常陷入一個夢中,夢裡爸爸媽媽坐著大巴車離開,把他扔在了馬路邊。
他清晰地記得,媽媽仍然穿著那天說話時的衣服。他哭著喊著,試圖追上去,可大巴還是開走了...
「不許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父母永遠都無法明白,一句恐嚇的「不要你」會讓孩子墜入怎樣的深淵。
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最「管用」的話,總是傷孩子最深。
原來,父母的愛不是永久的,它還附上了許多的條件。
原來,自己如果不夠聽話,是隨時可以被拋棄的。
孩子在被拋棄的恐懼中學會了順從,懂得了觀察父母的情緒,他們小心翼翼地用討好來換取想要的愛。
聽話的孩子最讓人心疼,因為他們被迫藏起了本該天真肆意的靈魂。
02.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在中國父母的眼裡,有一種期待,叫「別人家的孩子」。
也許,父母這樣的做法,只是想藉此激勵孩子向優秀的人學習;
然而,在孩子的眼裡,父母的這句話,更像是在無形中給自己貼了「標籤」:「你是個沒用的孩子」。
如此,孩子只會產生自卑、逆反和對抗等心理;甚至還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
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是一種激勵,又何嘗不是一種「打擊」呢?
在綜藝《少年說》中,有一位女孩,站上天台上,聲嘶力竭地,向媽媽控訴著...
因為,她媽媽總是拿她和自己的表姐作對比。
「對,表姐確實很優秀。但我也有我自己優秀的地方,表姐不願意給姑姑洗碗,但我願意。
你為什麼就不能誇誇我?
我知道,她成績好,我一直在向她學習,我每天起早貪黑,也跟她一樣,努力著,你為什麼就不能誇誇我呢?
「成績並不代表一切,我也有很多優秀的地方!」
得不到父母肯定和信任的孩子,實在太委屈了。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項調查:
「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
其中,赫然在列的,第一項便是:「最恨父母拿我跟別人家孩子來比」。
誇別人家的孩子,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做對比,留給孩子的,是深入到骨子裡的自卑。
03.我這都是為你好啊!
今年大年初一,徐崢的新電影《囧媽》上映。
電影延續了一貫的波折和笑點,可看到後半段,才發覺囧媽演的是大多家庭的故事。
徐崢飾演的男主徐伊萬,陰差陽錯下和媽媽坐上了開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
六天六夜的旅程裡,中年的徐伊萬受著媽媽全方位的「照顧」。
總擔心他沒有吃飽,找準一切機會往他嘴裡塞食物。
不管他渴不渴,紅豆水、綠豆水、果汁,都必須按照時辰來招呼。
心滿意足地看兒子吃了整盒紅燒肉,卻保留最後一塊,因為要控制脂肪。
無孔不入的控制也蔓延到了婚姻上,媽媽追問他何時要孩子,幹涉他與妻子的相處...
當徐伊萬再也無法忍受,在過度幹預中失控暴走時,媽媽痛苦又不解,她說出了那句許多父母掛在嘴邊的話:
我是你媽,我是為你好啊。
因為愛的深沉,所以就可以肆意地入侵孩子的世界,無視孩子的意願,試圖掌控孩子的人生。
這樣的「好」未免太過沉重,孩子的自我被忽視了,又如何談得上「為了你」呢?
瑪利亞·蒙臺梭利曾說,兒童並不是一個等待被填充的瓶子,他們不是每時每刻 都等待著我們的幫助。
愛得太滿,是種災難。
真正的愛,是一場對生命的成全。所有的孩子,最終都只想成為他自己。
別用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做自己的權利。
長期在家長控制和壓抑下長大的孩子,性格要不就因父母的極端情緒,而變得敏感、自暴自棄;要不就在父母安排的生活「節奏」裡,而變得毫無主見、沒有自我。
而缺乏主見的孩子,未來的人生很難能夠好好走下去。
家長愛孩子,應該是問「孩子好不好」,而不是「為了你好」。
04.我那麼辛苦,都是為了你!
父母為孩子付出,是出於責任,更是出於愛。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
為了孩子,很多父母常常不辭勞苦,甚至經歷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心酸
無論是生活的艱難,還是工作的壓力,哪樣都能讓人疲憊不堪。
但是,總把「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掛在嘴邊的父母,常常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很大,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什麼益處。
今年2月,貴州安順一位8歲的小女孩因為寒假作業沒寫完,去學校報名遭拒。
害怕回家被爸爸批評的她,選擇了離家出走。
在警察的幫助下找到女兒後,作為外賣員的父親怒不可遏,他斥責女兒離家出走,並對女兒細數了自己的辛苦:
「我(半夜)一點五十幾都在接單,有時候甚至要跑到三點過。」
「我的錢是熬更守夜(賺來的)。」
「公司沒有誰比你爹苦,我這麼苦都是為了讓你們好過點。」
「你還不知足,下次跑了,就不要回來了!」
這話語背後的意思:我們為你付出了許多,你卻讓人如此失望。
孩子一犯錯,就試圖用「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來「感化」孩子的父母,往往會讓孩子苦不堪言。
小小的孩子,只會把這理解為:原來父母所有的辛苦和窘迫,都是自己造成的。
成人生活的艱難不是孩子能夠承受的重量,也不該成為孩子犯錯後,加重孩子負罪感的理由。
孩子既沒有改變生活的能力,也無法消化莫大的愧疚情緒,只能在自責和不安中逃避自己。
生活實苦,可這不是孩子的錯。扛住很難,可那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有位兒童心理學家說過:
「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父母如果愛孩子,就不應該在言語上,給孩子以最深的刺痛。
來自父母的傷人的話會深深印刻在一個孩子靈魂深處,影響著他,支配著他,改變著他。
你的一句無心的言語,給孩子造成的,可能就是調轉人生航程的風帆。
有人曾說:「給小孩擁抱和糖,給小孩溫和柔軟,等他們變成大人,才不會覺得遺憾。」
每一個小孩,都值得溫柔以待;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在父母的春風化雨中,長成自己期待的大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