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嗎?」
「你看看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再看看你...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資本?」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啊!」
這樣的話語,簡直不能再熟悉了...
然而,這樣的場景,不知正在多少中國家庭中,上演著。
說話,是親子關係搭建的最佳方式之一。父母的溫柔細語,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能打開孩子的心扉;
相反,毒舌般的父母,卻會輕易將最鋒利的刀子,插進孩子幼小的心靈,決定孩子的性格、教養和命運。
對此,《小王子》裡曾說: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也許,父母隨口說出的話,自己壓根沒有意識到;
然而,「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父母傷人的話語,會像毒牙般在孩子內心生根,發芽,擴散。
在中國父母的眼裡,有一種期待,叫「別人家的孩子」。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孩子的眼裡,也有一種說法,叫「別人家的父母」。
也許,父母這樣的做法,只是想藉此激勵孩子向優秀的人學習;然而,在孩子的眼裡,父母的這句話,更像是在無形中給自己貼了「標籤」:「你是個沒用的孩子」。
如此,孩子只會產生自卑、逆反和對抗等心理;嚴重者,還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
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是一種激勵,又何嘗不是一種「打擊」呢?
在綜藝《少年說》中,有一位女孩,站上天台上,聲嘶力竭地,向媽媽控訴著...因為,她媽媽總是拿她和自己的表姐作對比。
「對,表姐確實很優秀。但我也有我自己優秀的地方,表姐不願意給姑姑洗碗,但我願意;你為什麼就不能誇誇我?
我知道,她成績好,我一直在向她學習,我每天起早貪黑,也跟她一樣,努力著,你為什麼就不能誇誇我呢?「成績並不代表一切,我也有很多優秀的地方!」
得不到父母肯定和信任的孩子,實在太委屈了。
曾看到過一項調查:「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
其中,赫然在列的,第一項便是:「最恨父母拿我跟別人家孩子來比」。
誇別人家的孩子,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做對比,留給孩子的,是深入到骨子裡的自卑。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父母總說「別人家孩子」,而很少聽孩子說「別人家父母?」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因為心疼他們,不想讓他們難過。真想說的話,怎麼會沒得說呢?」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唯一,「即使你經常會說我不好」,但我仍然會愛你。所以,既然我們常說,父母是無條件愛孩子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給孩子最大的包容呢?
我們都知道,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威脅和恐嚇;然而,這樣的情形,卻經常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在網上,有人問:
「當孩子不聽話時,說什麼話能快速解決?」
很多人回答:「『你再不聽話,爸媽就不要你了』,這句話絕對百試百靈。」
對家長來說,恐嚇式的教育,可謂是屢試不爽,但是,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不安和恐懼,卻是難以衡量的。
有句話說得好:
「成長過程中,儘量為孩子建立安全可靠和諧溫暖的環境,相較於威脅性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更利於孩子成長。」
也有人說:「毀掉一個孩子,丟掉他兩次就夠了。」
孩子在小時候,是形成親子依戀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就能打造孩子內心最初的安全感。
反之,在父母的威脅和恐嚇中,長大的孩子,只能走向叛逆、墮落...所以,在孩子成長路上,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
孩子需要的是愛、掌聲、正確的導向,唯獨不需要恐懼。
有時候,父母眼裡「懂事」的孩子,其實過得並不開心。中國式家長,總是常用這句話,來說服孩子。
這樣,看似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是掌控著孩子的一切,孩子只能被迫懂事,去服從父母的意志,在家長「包圍圈」中艱難地生活。
去年,電視劇《小歡喜》的上映,戳中了很多孩子的心。
很多孩子都表示:
「自己年少時,都渴望媽媽是劉靜式的;殊不知,最後,自己的媽卻毫不留情成了宋倩式的。」
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英子聲嘶力竭的呼救,正是在長時間失眠後,對控制欲母親的徹底反抗。她站在海邊,不顧父母的勸阻,盡情釋放著對母親強烈控制欲望的控訴;
在母親強勢控制下的她,過得實在太壓抑了。而母親宋倩,依然不解,哭著說道:「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啊!」
長期在家長控制和壓抑下長大的孩子,性格要不就因父母的極端情緒,而變得敏感、自暴自棄;
要不就在父母安排的生活「節奏」裡,而變得毫無主見、沒有自我。
而缺乏主見的孩子,未來的人生很難能夠好好走下去。
家長愛孩子,應該是問「孩子好不好」,而不是「為了你好」。
每個家長,都應該在孩子一無所知的童年親密陪伴,在懵懂無知的少年默默護航,在孩子需要獨立的時候,慢慢退出。
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中所寫的那樣: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有位兒童心理學家說過:
「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父母如果愛孩子,就不應該在言語上,給孩子以最深的刺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你的一句無心的言語,給孩子造成的,可能就是調轉人生航程的風帆。
有人曾說:「給小孩擁抱和糖,給小孩溫和柔軟,等他們變成大人,才不會覺得遺憾。」
每一個小孩,都值得溫柔以待;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在父母的春風化雨中,長成自己期待的大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