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說這兩個字,是在向父母求助

2020-08-28 藍橡樹

以下文章來源於小樓聊心理 ,作者樓

那些被父母稱為「叛逆」的孩子最喜歡說「反正」這兩個字。此外,在衝突很多的家庭中,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常常說這兩個字。


........................................


一個真實故事


朋友給我講過一段她早年做心理諮詢的故事。


一個媽媽帶兒子來做心理諮詢,原因是「孩子太叛逆,說什麼都不聽」。


那時很多父母還有一個觀念,孩子不聽話,絕對是孩子的問題。


他們找諮詢師的原因也不是真想解決問題,而是希望多一個權威幫他們馴服孩子。


兩人見到諮詢師以後,媽媽說了很多話,孩子一言不發,眼睛就盯著地板。



聽媽媽說完,諮詢師說:我已經大致了解情況了,現在我可以單獨和孩子談談嗎?


朋友回憶說,那次諮詢的很多細節她記不太清,但有一個細節,她記得特別清楚。


每當談到母親,孩子就會說:


反正我說什麼她都不聽。

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

反正她覺得我什麼都不好。


孩子的這幾句話一直記在她心裡,尤其是那3個「反正」。


後來她做諮詢的時候會特別留意「反正」這兩個字。


她發現,那些被父母稱為「叛逆」的孩子最喜歡說這兩個字。此外,在衝突很多的家庭中,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常常說這兩個字。


「反正」背後的心理分析


孩子的口頭禪,都是對心理的折射。


「反正」的出現,代表期待別人做一些事,卻得不到的經歷。


人們會在期待落空時感覺到難過,感覺到傷害。



有過這種經歷的人,為了不讓自己再受傷,不再感到難過,會逐漸放棄自己的期待。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對自己期待的那個人,說「反正」。


這不是一種對抗,反而是一種求助,希望對方能幫助自己減少傷害。


當然沒有一個父母能夠隨時隨地滿足孩子的期待。


但如果孩子經常說這句話,父母就應該去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為什麼孩子對我有這些期待?


是否在過往經歷中,他曾被滿足過,但現在父母卻不再這麼做了;又或者他在和別的孩子對比中,發現別的孩子父母會滿足孩子這種期待,但自己的父母卻不會。


這種對比,讓他心裡有落差。



為了不讓自己那麼難過,他乾脆就不斷用「反正」這個詞降低自己未來的期待,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太多傷害。


當一個人常常用這個詞和父母溝通的時候,也預示著,他會漸漸減少和父母的交流。


因為人會漸漸在心理上疏遠那些總讓自己失望的人,總是讓自己受傷的人。


而父母卻會錯誤以為,孩子開始叛逆了。



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總是對父母說這兩個字,父母應該怎麼辦?


很簡單,將這句話的潛臺詞翻譯出來。


「反正你不會」

潛臺詞:「我期待你會」


「反正你不會聽我說」

潛臺詞:「我期待你會聽我說」


「反正你覺得我不如別人」

潛臺詞:「我期待你能覺得我比別人好」


「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

潛臺詞:「我期待你可以不要覺得什麼都是我的錯」


應對「反正」的第一步,是看到「反正」背後的期待。


去感受說這兩個字的人,內心失望的感覺,以及未來害怕受到傷害的恐懼。


如果你把它理解為「叛逆」,你和孩子未來溝通會很難進行下去。



第二步該做什麼?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看到了他的期待。

當孩子說「反正你不會聽我說時」,可以告訴他:


我知道你一直希望我好好聽你說話,聽聽你的觀點和想法。


過去是我忽略了,現在我會坐下來好好聽你說。


父母也不可能滿足孩子每一個期待,而孩子的期待也未必全合理。


不管能不能滿足,都要讓對方知道我明白你對我有什麼期待。


父母可以對孩子說:


我知道你希望我做……我現在做不到/我不能答應你。因為……


即便做不到,如果對方知道你其實明白他心裡的期待,他就會得到一份安慰,即便期待滿足不了,也未必就會感到受傷。


人害怕的是關係中的一方「看不到」自己,而不是對方是否能時時刻刻 「滿足」自己。


如果我們常常說「反正」


如果恰好我們是一個常常對孩子、老公、朋友說「反正」的人,我們該怎樣去看待自己這個行為?


如果我們常對一個人說「反正」,那說明我們對這個人有很多期待,可也知道他不會去滿足。


這可能預示著你們的關係已經出現了障礙。



這裡給出3個視角檢查「期待」:


1、你的這些期待是如何出現的呢?


是你看到別的人都會這麼做,而對方卻不願意做;


還是對方曾經滿足過你,但是現在卻不願再滿足了?


2、你明確表達過自己的期待、而對方也非常清楚你的期待嗎?


有些人以為對方什麼都知道,但實際上對方可能一無所知。


3、你的期待合理嗎?是在對方能力範圍之內的期待嗎?


如果對方沒有能力實現我們的期待,他很可能無法給予回應。


我們要好好分析一下自己期待和「反正」形成的原因。


最後還要說一點:「期待」永遠是掌握在別人手中的遙控器。


如果什麼事情都期待別人去完成,去滿足,我們的人生就被別人操控了。


如果一個人總是頻繁地在生活中運用到「反正」這個詞,也需要考慮是否應該收回一部分期待,將這些期待留給自己去實現。


這樣我們在所有關係中,就會少很多失望,多很多主動性。

相關焦點

  • 孩子被狗咬卻不敢和父母說?拒絕向父母求助的背後滿是心酸
    這是一則令人十分悲傷的事情,難過之餘我們也要思考:究竟是什麼導致明明搶救無效去世?被狗抓傷後為什麼明明不敢向父母求助?其實孩子出了事情不願意向父母求助,寧願自己承受傷痛也不告知父母,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存在問題,親子關係並不親密。母親十月懷胎將孩子帶到人世間,父母共同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對於每個父母來講,疼愛孩子是本能,但是愛與會愛卻不是一碼事,有很多父母都愛錯了方式。
  • 為什麼孩子受傷了,卻不願意向父母求助?背後的原因值得思考
    她的父母急忙把她送到醫院,結果發現這顆鋼釘離心臟的距離只有二十六毫米。這件事不由得讓我們為小女孩捏了一把冷汗,這小女孩是忍受了多大的痛楚,都不願意將自己受傷的事告訴父母。類似這樣的新聞數不勝數,父母本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為什麼孩子受傷了,寧願強忍著,也不願意向父母求助?背後的原因很現實。
  • 父母要成為孩子可以求助的人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錯誤,更何況是犯錯。但之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害怕犯錯,是因為父母或老師不允許孩子犯錯。女兒慢慢長大後,越來越不喜歡睡午覺。一天中午,我跟老公想睡個午覺,但女兒不想睡。於是我就跟女兒說:如果你不睡的話就自己去客廳玩兒吧。睡之前,我還跟女兒說:如果你需要幫助,就跟媽媽說。
  • 孩子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父母常對他說這4句話,孩子情商不會低
    導讀:孩子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父母常對他說這4句話,孩子情商不會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父母常對他說這4句話,孩子情商不會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常說這3句話,孩子更懂事
    導讀:父母常說這3句話,孩子更懂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常說這3句話,孩子更懂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如果您欣賞地看著孩子,孩子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好。
  • 孩子常和父母說這三句話,可能會養出白眼狼,一流父母要學會糾正
    孩子說這句話的習慣一定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在孩子當著父母的面第一次說這句話時,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及時糾正,這種結局的出現就已經註定了。想要讓孩子身心都獲得健康成長,就要注意孩子小時候的具體行為,避免孩子成長為白眼狼常和父母說這三句話的孩子,長大很容易變成白眼狼1)「關你啥事」
  • 在線心理諮詢師:父母最常說的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近日有網友在心理諮詢師公眾號平臺提問:作為心理諮詢師,你怎麼看待父母「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山東省金牌心理諮詢師: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與許多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小學生共同探討過這句話。而眾多孩子的回答眾口一詞:「我最討厭爸爸媽媽說『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在孩子們的認知中,父母說這句話的本意,根本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總結孩子們的反饋,我歸納了三點原因:第一、父母的控制心態。凡是出現心理問題和親子關係問題的家庭,孩子與父母之間通常缺乏溝通,父母總希望孩子聽話,而孩子卻願意自己做決定。
  • 孩子向家長求助,這幾種做法,家長一定要學會
    讓孩子謙讓的利與弊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學會謙讓,在孩子向他們控訴有別的小朋友拿走他的玩具時,總是會跟自己家的小朋友說:「沒關係,這個玩具讓他玩幾天,反正你還有好多玩具,實在不行的話媽媽(爸爸)再給你買」,用這種方法來勸導孩子學會謙讓。
  • 孩子常說這3句「口頭禪」,可能是在向你「求救」,家長要重視
    就不應該來到這世上。#34;求救信號"當孩子常說下面3句"口頭禪"時,可能是孩子正在向你"求救",家長要重視起來,別不當一回事。孩子覺得"死了就一了百了"這樣的狀態是很危險的,而會把死掛在嘴邊可能是孩子最後的求助信號,家長一定不能將其忽視。
  • 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強大到無所不能,能為自己買到喜歡的一切,為自己洗衣、做飯,掃清生活中的一切障礙。因此,孩子們不管遇到什麼難題,都會向父母求助,即使是很簡單、自己能夠做的事,也會求助於父母。而大部分父母也是對孩子有求必應,恨不得為孩子解決一切困難。
  • 做孩子願意求助的父母,有多重要?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父母愛的只是那個優秀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父母對待孩子犯錯、失敗、表現不好時候的態度,深深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自我價值感和對父母的信任。為什麼孩子遇到事情不敢求助父母?一、做孩子敢於求助的父母,是能夠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問幾位媽媽「如果滿分是10分,你給孩子打幾分?」
  • 為什麼諮詢師常說: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
    01她向我求助說我很害怕爸爸媽媽,能不能讓他們對待她時脾氣能好一些,可不可以好好的和我說話。,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總是搶著出來說話,事情發生後冷靜下來又後悔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那麼作為父母的你,需要來跟我們諮詢師聊聊了。
  • 孩子不信任父母,與常說不信任孩子的10句話有關,該說信任18句話
    1)「你說,錢是不是被你拿了,你還這麼丟人。」2)「要不怎麼他一去,錢就不翼而飛了呢」。3)「你這孩子,這個玩具是不是你從小朋友家偷來的。」4)"這是不是你幹的」。這些話一出口,看看孩子這是什麼表情。一位老師曾在全國的幾十所學校做過的一個調查:當你生活中出現危險,出現很難處理的問題時,你首先會想到向誰求助?調查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
  • 父母常說這幾句話,孩子受益一生,別再「吝嗇」了
    那些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的父母,更容易養出自卑、膽小怯懦的孩子;那些常把「我是為了你好」掛在嘴邊的父母,容易養出內心壓抑、負能量爆棚的孩子;那些經常說「快點」、「怎麼這麼慢」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會很急躁、焦慮;……
  • 「媽媽,我不會,你快來幫我」:孩子習得性求助,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依賴心太強,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我們做家長的該如何是好啊?」孩子習得性求助,原因是什麼?父母又應該如何應對呢?今天這篇文章將為你詳細展開,趕緊往下看吧!久而久之,孩子便產生了投機取巧的心理:只要我慢慢來,只要我故意把事情搞砸,就一定能等到爸媽替我做。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孩子變得處處依賴父母,把父母的包辦視為理所當然。因此,如果孩子出現習得性求助的毛病,父母應首先檢討一下自己:是否堅持「孩子的事讓孩子自己做」的原則?是否存在包辦替代、過度照顧的情況?
  • 別只會說"別哭了!",孩子哭鬧時,高智商父母常說這句話
    文|全文共1881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照顧孩子總是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父母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也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當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媽媽常會告訴孩子:「別哭了,堅強一點!」。,不要哭」似乎是很多父母常給孩子說的話,雖然父母也是好意,想讓孩子堅強一點,不要什麼事都那麼脆弱。
  • 孩子的一切「壞脾氣」都在向父母求助
    1、童年受的傷影響了你的一生今天我一高興就坐著公交車出去辦事,有幾個家長在那裡說:「現在的孩子真難管,那個脾氣太壞了,點火就著」。今年寒暑假,今年放假,有些家長在感嘆「這父子(母子、父女、母女)情分都被寒暑假耗沒了」。
  • 女孩拍藝術照被影樓套路後,為什麼寧可自殺,也不向父母求助?
    可以說,是從極其強調父母權威,要求孩子絕對恭順服從的家庭培養出來的。 她和父母的關係,是訓導與被訓導,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 不能頂嘴,不能發表個人意見,不能有「逆鱗」,不能有任何攻擊性。 當然,也不能給父母添任何麻煩。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向校園欺凌說「不」
    每一位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他們都擔心孩子被他人欺負,怕自己孩子受到傷害。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向孩子講解一定的安全知識,告訴孩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正確的做法。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為孩子提供一個最好的生長條件,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受到他人的傷害,要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
  • 白巖松: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父母常說這3句話,孩子情商不會低
    ,其實,父母常說這三句話,孩子的情商一般來說不會低。常說這3句話,孩子情商不會低「孩子,你覺得怎麼樣?」。很多時候,有的孩子十分強勢,不願意徵詢別人的意見,這就是沒有情商的表現。父母為了提高孩子的情商,可以經常詢問孩子的意見,遇到事情就問孩子,你覺得怎麼樣?這樣就可以教會孩子這樣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