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
《偽君子》
廣州大劇院歌劇廳
演出時間:2019年7月10日
文/錢瑞帆
以答爾丟夫這樣一個具有經典人物性格的角色,作當代當下速食生活的解讀,立陶宛國家話劇院版《偽君子》在經典與現實之間實現了精彩的碰撞旋舞!「凡爾賽花園」式的舞臺構造,讓鬱鬱蔥蔥的綠植為嚴肅的舞臺點綴生氣,釋放輕鬆自由「無公害」的強烈視覺信息。酣暢淋漓的節奏,觀眾與戲劇的精彩互動與參與,讓觀眾神經的每一個細胞在這齣鬧劇喜劇中都得到按摩和釋放。妙語連珠不限乎劇情,更調侃日常我們所處的這個荒謬無理的世界。
多角度鏡像中的映襯
這部將經典翻拍的作品之所以能有效刺激觀眾的味蕾,其一是擴大了戲劇的觀賞角度,用鏡像映襯的方法主動地、多次地打開了觀眾好奇心的大門。整體上看深綠色的舞臺設計,中部是用修剪整齊的園林綠樹分隔出迷宮一樣的通道,加入書櫥、馬桶、冰箱、電腦等家具,配上透明的長凳和餐桌坐椅,面向觀眾傾斜呈階梯狀,增添了舞臺的層次感。除此之外,後方舞臺還矗立著一面被墨綠劇場幕布妝飾的電子屏幕,便於遊走在戲劇中的攝影機將幕後、側面、甚至是臺下發生的「劇場內」故事紀錄下來。中部綠樹頂端擺放著一面鏡子,中央懸吊著的水晶燈上也有拍攝故事的視角。在普遍認知中,鏡子原本應該是最忠於事實的反映,然而在劇中卻未必如此。
在這種多視角的觀察中,真相假相經常是混淆不清的。我們可以藉由臺下池座或樓座的視角,用我們的眼睛「看」到戲劇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但在舞臺的電子屏幕、幕後攝影機拍出的單色紀錄片、瑪麗亞娜手機「美顏自拍」出的「照騙」、奧爾恭個人社交平臺上的剪輯「人設」視頻等影像中,我們始終無法逃脫那一層「濾鏡」帶來的幻覺。眼見的一定為實嗎?法國17世紀創作出的經典劇本,在今天信息電流煎炸我們大腦的時代裡,並未過時。
多維度聯繫中的諷刺
《偽君子》作為諷刺喜劇,自始至終浸泡著「滑稽」的氣泡,其造成滑稽的因素是觀眾明明知道真相,卻看著主人公蒙在鼓裡做各種犯蠢的事。當然,將17世紀的劇本完全嵌套入今天的敘事體系和節奏中,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這種邊緣性的「風險」瞬間體現在人物與時代的接合上,比如假使瑪麗亞娜能夠「硬氣」一點,公然反抗父權的權威追求真愛呢?假使奧爾恭放棄宗教信仰的偏見和固執,在網際網路技術發達的今天「人肉」一下騙子的過往,用心體察可疑的蛛絲馬跡呢?另一方面,這種「風險」也體現在輕鬆幽默和嚴肅危險的劇場氛圍的營造中,比如當答爾丟夫在奧爾恭和夫人的面前露出真面目,看似一敗塗地洋相百出的窘迫中,突然宣布他才是遊戲的勝利者,手握全部的財產,有權利驅趕奧爾恭一家時,低沉迴響的電流噪音彷若大腦缺氧時的轟鳴,雷電交加無規則琴音讓原本幽默稀鬆的氣氛急轉直下。無疑,讓一個可怕的騙子此時掌握名望和金錢,虎兕出於柙後會帶來什麼?答案讓人不寒而慄。
當偽善的騙子獲得奧爾恭的全部家財,昂首挺胸走入劇院向觀眾邀功喝彩時,字幕上赫然列出「這年頭,結局不都是這樣的嗎」的結束語。但我們卻還沒有離席散場的想法,是為什麼呢?觀眾還在等待什麼呢?看到這裡,讓人不禁聯想到一句久為傳頌但卻蒼白無力的詩「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或許也是我們等不來英雄拯救頹勢,看不到劇情反轉正義壓倒邪惡,帶著唏噓走出劇場的無力感的來源吧。
- 本文系廣州青年劇評團特約稿件 --
撰文 / 錢瑞帆
編輯 / 蘭天琪
*圖片來自廣州大劇院
「廣州青年劇評團」是在廣州青年戲劇評論計劃項目支持下,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組建的戲劇評論團體。劇評團強調年輕活力及觀念開放,有「和而不同」的討論心態,會定期組織觀影、座談及培訓活動,望能營造出廣州戲劇評論的活態健康氛圍,促進廣州戲劇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