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播音員是背誦的稿子嗎,總是目視前方?看完漲知識!

2020-12-14 馳騁大山河

中央電視臺自1978年開播《新聞聯播》以來,至今為止已有40年的時間了。可以說是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的,唯一一個比較穩定的節目。而且時間一直固定在每晚19:00-19:30分,除有特殊重大新聞事件時,會延長播報時間外,基本上都限定在30分鐘以內,而且開播時間始終都是晚上19:00鍾,雷打不動。直到今天,依然很受觀眾歡迎,收視率一直很高。

那麼做為央視的《新聞聯播》播音員,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僅要一字不漏、一字不錯地準確播報,而且還要始終面帶微笑,自然地目視前方,讓觀眾感覺到親切、自然、流暢。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播音員們手裡雖然拿著稿子,卻從來不低頭去看,總是目視前方,這是怎麼做到的呢?是不是事先把長長的新聞稿子都背誦下來了呢?首先來回答播音員是不是背誦的稿子問題,《新聞聯播》播音員並不是完全背誦的稿子,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保證新聞時效性,開播前拿到稿子

眾所周知,央視的《新聞聯播》面對的是全國人民,所以,對新聞內容要求必須是當天實時最新的消息,因此,《新聞聯播》稿子一般提前10分鐘才能拿到,遇到緊急情況,越是大稿子,來得越晚。為了保證直播的準確性,要求主持人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知識積澱。要求播音員對自己的稿子都必須做到特別熟悉,雖然給他們準備的時間有限,但他們還是儘量去背,儘管如此,在播報時還是需要一些提示詞來提醒一下,才能記起自己要敘述的內容。能達到這種程度,也足以證明播音員的記憶力是很強的了。

二是保證播報準確性,不會那樣冒險

要知道,新聞聯播是面向全國人民,很莊重、很嚴肅,而且是現場直播的電視節目,容不得播音員出現半點錯誤。可能說錯一個字就會誤導全國人民,可能漏掉一個重要新聞點,就會造成播報了錯誤的消息,這個後果是很嚴重的。但畢竟是現場直播,如果播音員坐那背誦新聞稿子,就會顯得很呆板,而且忘詞總是難免的,試想播音員滿臉緊張窘像,在那兒冥思思苦想著稿子內容,那得多影響形象呀。而且也無法表現出自然流暢、落落大方、目視前方的狀態了。想來,央視也不敢去冒這個險的。

再來回答為什麼總是目視前方的問題。

因為《新聞聯播》播辦的都是有關國內、國外的時政要聞、大事、要事等,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所以,做為編導和策劃都必須想到播音員出錯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採用兩種措施來保證播報效果。

一是配備提詞器,且構造嚴密

據有關媒體報導,其實在播音員正前方,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專門配備一臺儀器,即提詞器。主要功能就是給播音員提示需要播報的稿子內容,所以,播音員會一點也不轉移視線的看著前方。所謂的提詞器主要由兩部分構成:顯示屏和透視鏡。整體構造是,將一塊顯示屏水平放置,通過攝像機拍攝到播音員手邊的播音稿,透過顯示屏顯示出來;將一塊透視鏡放在顯示屏上方成45°角的位置,透視鏡也就變成了一塊平面鏡,這時,顯示屏上顯示的圖像可經透視鏡成像,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仿佛與顯示屏上的圖像正好垂直,就豎直的呈現在播音員的正前方了。

透視鏡的後面是金屬鍍層較薄,這樣,透視鏡不僅能反射光,還有較好的透光能力。所以,透視鏡後面的攝像機能透過透視鏡拍攝到播音員。另外,顯示屏通過透視鏡成的是虛像,播音員能看到,對攝像機卻沒任何影響。我們看新聞聯播的時候也總能發現播音員總是看著正前方,眼睛一眨也不眨,視線也從來不會轉移,這個提詞器的顯示屏就在鏡頭的那一方,所以播音員們看著顯示屏的同時也是在正視鏡頭。

二是制定懲罰措施,執行非常嚴格

為了播報的準確性,央視還制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而且執行也是非常嚴格的。所以,播音員一旦在播報過程中出現失誤還有可能面臨處罰,甚至失去播音員的職業。

據撒貝寧透露,他在《今日說法》時的懲罰標準是講錯一個字罰50元,他最多的是一個月被扣了800元錢工資,而且央視節目組實在行連帶制,就是說主持人犯錯,主任也會被連帶著扣錢。

而《新聞聯播》是一檔級別最高的節目,處罰措施就更加嚴格。

播音員的錯誤會被劃分為A、B、C、D四類,最嚴重的是A類,錯誤懲罰方法為「就地死亡法」,也就是說如果出現無法挽回的錯誤,主持人當天播完新聞,第二天就得下崗了。但也並不是有了提字器和嚴格格的懲罰措施,任何人都可以做主播的。新聞聯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定要保證播報的準確性,達到直播的效果,所以,這就要求主持人首先必須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豐富的知識積澱和熟練的播報經驗。

很多新聞主播都是在科班畢業後經過至少10年打磨才能正式播報新聞。而且經常會遇到很多的突發新聞,這時候的新聞稿根本來不及輸入提詞器中,一切都需要靠播音員的個人專業素質了。提詞器這個時候僅僅只是羅列出時間和一些關鍵詞而已,而新聞的播報任務,完完全全的交給了主持人,要靠主持人進行邏輯的銜接以及語句的聯順,把一則突發新聞報導完整。

所以儘管有很多保障措施,但新聞主播這項仍然是一項責任重,壓力大的工作,並不只是大眾表面看到的那麼光鮮。因此,新聞聯播主持人們超強的專業素養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還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相關焦點

  • 新聞聯播主持人,都是把稿子背下來的嗎?
    《新聞聯播》自開播以來,一直是政府傳遞重要信息的渠道。就像有段子說的,在中國想賺錢,那一定不要錯過每天的《新聞聯播》。為啥?國家的最新政策,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基本都是通過它來發聲。看過這個節目的人就會好奇,主持人都是目視前方,很少會有低頭看稿的動作,真的是他們把全部稿件背下來的?哈哈,肯定不可能啊!那背後有何神奇的地方呢?1、主持人強大的專業能力是基礎。
  • 新聞聯播播音員從不低頭念稿,而是直視鏡頭播報,都背下來了嗎?
    新聞聯播播音員從不低頭念稿,而是直視鏡頭播報,都背下來了?   大家看電視的時候,尤其是播放新聞的節目,不管是央視還是地方電視臺,播音員們都是直視鏡頭,
  • 為什麼新聞聯播結尾要放整理稿子的畫面?稿子中掩藏了什麼?
    這時候便要借用提詞器了,提詞器這個設備就是顧名思義,但是新聞聯播的提詞器又不一樣。新聞聯播的提詞器是直接呈現出主持人桌上的新聞稿的。所以大多數時候,主持在播報時目視前方,手裡還在勾畫或者翻動新聞稿,因為他們能在提詞器上看見內容。
  • 新聞聯播主持人為何手裡拿著稿子,卻從不低頭念了?其實是……
    康輝被稱為「活字典」、董卿被稱為「央視一姐」、撒貝寧自然是北大高材生古靈精怪……不過再厲害的主持人,腦袋裡也不可能裝下成千上萬的臺詞,在新聞聯播播報時,康輝、海霞、歐陽夏丹、李梓萌……不僅看著稿子,而且還一字不差的跟著念稿子。
  • 為什麼新聞聯播主持人不低頭念稿
    印象中新聞聯播主持人給人的感覺是目視前方,灑脫鎮定、神態自若、侃侃而談、有條不僅的播報新聞節目內容。他們氣定神閒地主持節目,有條不緊的播報新聞節目內容,給人的感覺是他們把所有的新聞稿件內容都背誦出來了,記憶在腦海中。主持節目的時候,只需朗讀背誦出來就好了。主持人手中的演講稿,給人的印象是拿著演講稿只是做個樣子,很少低頭去看手中的演講稿。
  • 《新聞聯播》主播手裡的稿子長啥樣?網友:這麼接地氣的嗎!
    近日,央視新聞發布了一個視頻,向大家揭秘主播們播完新聞之後,整理的稿子到底什麼樣? 視頻主人公是《新聞聯播》主播康輝和歐陽夏丹,康輝拿出幾張稿件向大家介紹他們整理的稿子:「噔噔噔噔,這個和一般的稿件不太一樣,它是一行九個字,字體都比較大,這是符合提示器要求的稿件。」 歐陽夏丹表示:「嗯,所以我們在念的時候,這個字體看起來就會特別清楚。很多網友可能會說,聽起來相當容易啊。要不你上來試試!
  • 新聞聯播直播收稿子 到底是想表達什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個細節,號稱永不完結電視連續劇的《新聞聯播》,經常會在正式內容播送完之後,直播兩位主播收稿子的畫面,時不常的還有兩位主持人互相交流的畫面。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嚴肅的新聞聯播,總是在兩位主持人輕鬆收稿子加交流的畫面中結束?
  • 為什麼新聞聯播的主播不需要低頭看稿?他們都把詞背下來了嗎?
    為什麼新聞聯播的主播不需要低頭看稿?他們都把詞背下來了嗎?從播出至今,新聞聯播這個收視最高的新聞節目已經陪伴了我們42年時間。主持人已經換了一波又一波,但是播報的嚴肅性和官方性質卻從來沒有改變。看多新聞聯播的人應該都知道,播音員在進行新聞播音的時候長時間低頭看稿的情況其實並不是很多見,加上他們都是端坐在鏡頭前平靜地目視前方。很多人就比較好奇,難道他們每天都要背下來這麼多稿件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其實在每天播新聞之前,絕大多數的新聞都已經按照順序採編完畢。需要播報的內容,在後臺小小的休息室之中就有一臺電腦可以提前看見。
  • 央視新聞聯播結束,為何要播放主持人收拾稿子的畫面,網友:原來如此
    各位觀眾,今天的新聞聯播播放完畢,感謝收看。伴隨著結束的背景音樂,兩位主播開始收拾稿子,偶爾還有主持人彼此交流的片段。很多人總是會去猜測,主持人為什麼播放完畢還要播放收稿的片段呢?央視新聞聯播結束,為何要播放主持人收拾稿子的畫面,網友:原來如此!
  • 《新聞聯播》結束放收稿子畫面,是什麼原因,網友:真是長知識了
    大家好,想必大家都看過《新聞聯播》吧,即使沒看過也多多少少的知道一些,不過我想也不會沒有人看過吧,記得以前上學住校的時候每天都要看《新聞聯播》,可以說對於這個節目有很深的情懷,一方面可以了解時事,一方面也能增長知識但是大家有沒有在意過為什麼每次結束之後主持人都要整理一下稿子
  • 康輝揭秘《新聞聯播》|「你都不看,怎麼知道《新聞聯播》天天在說...
    初次亮相,「我欠缺《新聞聯播》播音員該有的一種氣場」《新聞聯播》一直是康輝心中的夢想,猶如登山者心中的珠穆朗瑪峰。初次登上這座山峰,是康輝進入央視工作的第13年。對康輝來說,亮相聯播,既有「忽如一夜春風來」的驚喜,也有工作十幾年來「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欣慰,但更多是直播前的緊張與播出後的不滿意。「我一向不喜歡看自己的節目,總覺得屏幕上的我是另一個人,但那天我很認真地看了重播,不滿意之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欠缺《新聞聯播》播音員該有的一種氣場。」這種氣場是什麼?
  • 新聞聯播主持人要求零差錯,一字不落的全部背誦下來,難度非常高
    平常不管是喜歡還是被迫看新聞的朋友,通常在比較嚴肅的新聞直播當中,主持人不管是髮型、穿著還是演播,都是非常大氣端莊的,我們也發現每當在演播的過程裡,基本上很少會看到他們低頭看稿子,難道主持人早就把稿子背得滾瓜爛熟的了嗎?
  • 喜歡看《新聞聯播》的都是什麼人,和一個人的文化程度有關嗎?
    喜歡看《新聞聯播》的都是什麼人,和一個人的文化程度有多大關係嗎?《新聞聯播》片頭晏子認為,喜歡看《新聞聯播》的人群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一是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經濟民生領域的工作人員;二是財經領域從業者,當然也包括炒股票
  • 為什麼嚴肅的《新聞聯播》放到最後,都要用整理稿子作為結束?
    為什麼嚴肅的《新聞聯播》放到最後,都要用整理稿子作為結束?要說收視率高最穩定的電視新聞節目《新聞聯播》肯定算一個而且有可能是唯一的一個對於很多80後來說基本上是看著《新聞聯播》長大的那時候的片頭還是這樣的也許是看久了也太熟悉了
  • 《新聞聯播》主播曝光一個多年秘密!原來這樣背單詞背書可以「過目...
    看了這麼多年《新聞聯播》,你一定見過這樣的畫面——主播們收拾的這一大摞稿件,究竟長啥樣?8月19日,一段在《新聞聯播》中看不到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視頻主人公是《新聞聯播》主播康輝和歐陽夏丹,他倆坐在主播臺上,共同揭開了一個小秘密——《新聞聯播》播放完後,主播收拾的稿子長啥樣?
  • 新聞聯播主持人背後不為人知的記憶故事
    這個職業神聖而辛苦,不僅因為新聞聯播收視率高,在全國影響大,內容很重要,還因為新聞聯播的主持人工作強度非常大,他們的工作量超出了我們普通人的想像。他們播報的新聞不能出現任何差錯,每天都要錄播,有的要直播,所以要背大量的稿子,這就是他們的家常便飯,也是他們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工作環節。新聞聯播主持稿需要背嗎?
  • 新華字典官方正版iOS版下載:新聞聯播原播音員李瑞英配音
    現在IT之家發現來自出版方商務印書館官方版本的《新華字典》App已在今天正式登陸蘋果應用市場,應用描述為市場唯一正版《新華字典》APP,並由新聞聯播原播音員李瑞英配音。IT之家據悉,目前蘋果iOS系統版本每天只能免費試聽兩次,讀者有需求可以花上40元人民幣購買所需的語音服務。當然基本的查找字詞不受限制影響。
  • 全民追更《新聞聯播》,外媒:我們就像解讀密碼一樣
    「今天你追《新聞聯播》了嗎?」「我也就刷了十幾遍吧。」可這次大家追的不是暑期檔,更不是小鮮肉,而是硬核的《新聞聯播》。29日,主播康輝專門錄了一段小視頻,表示「粉聯播您有眼光!這樣的《新聞聯播》還得上幾個熱搜!」在很多人的傳統認知裡,《新聞聯播》播的都是硬新聞,看《新聞聯播》的都是「老幹部」,如今成為「國民新寵」,確實有種反差。那麼,當我們追《新聞聯播》究竟是在追什麼呢?
  • 為什麼新聞聯播最後都要放收拾稿子的畫面?原因曝光後,原來如此
    我們都知道新聞聯播這個節目是一個非常有時效性的節目,這檔節目最多人看的就是父母一輩人,現在年輕人都很少看了。他們每次吃完飯後都會打開電視等著央視頻道播出新聞節目。新聞聯播從開播以來就已經確定了一個具體的開播時間,這個時間一直持續到現在沒有變化,就是每天晚上的七點到七點半,因為時間比較短,要播出的內容比較多,而且是面對全國的一個節目,所以這檔節目也算是比較嚴謹的,不能夠出一點差錯。新聞聯播對於主持人的要求是特別高的,要做到零誤差的程度,一點錯誤都不能出。他們的工作就像朱廣權這樣形容: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地球不重啟,我們不休息。
  • 揭秘《新聞聯播》主播工作細節 結束後感嘆未出錯
    除了外形氣質、普通話功底、知識、學歷等基本條件之外,《新聞聯播》主播對相貌上的要求也是極高的,李瑞英曾透露,在選拔的時候,主考官往往會要求他們用不同角度面對鏡頭,觀察候選人是否適合《新聞聯播》的播出角度。另外,雖然並不要求「國臉」們貌若天仙,但一定要舒服耐看,而且眼睛一定要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