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自1978年開播《新聞聯播》以來,至今為止已有40年的時間了。可以說是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的,唯一一個比較穩定的節目。而且時間一直固定在每晚19:00-19:30分,除有特殊重大新聞事件時,會延長播報時間外,基本上都限定在30分鐘以內,而且開播時間始終都是晚上19:00鍾,雷打不動。直到今天,依然很受觀眾歡迎,收視率一直很高。
那麼做為央視的《新聞聯播》播音員,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僅要一字不漏、一字不錯地準確播報,而且還要始終面帶微笑,自然地目視前方,讓觀眾感覺到親切、自然、流暢。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播音員們手裡雖然拿著稿子,卻從來不低頭去看,總是目視前方,這是怎麼做到的呢?是不是事先把長長的新聞稿子都背誦下來了呢?首先來回答播音員是不是背誦的稿子問題,《新聞聯播》播音員並不是完全背誦的稿子,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保證新聞時效性,開播前拿到稿子
眾所周知,央視的《新聞聯播》面對的是全國人民,所以,對新聞內容要求必須是當天實時最新的消息,因此,《新聞聯播》稿子一般提前10分鐘才能拿到,遇到緊急情況,越是大稿子,來得越晚。為了保證直播的準確性,要求主持人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知識積澱。要求播音員對自己的稿子都必須做到特別熟悉,雖然給他們準備的時間有限,但他們還是儘量去背,儘管如此,在播報時還是需要一些提示詞來提醒一下,才能記起自己要敘述的內容。能達到這種程度,也足以證明播音員的記憶力是很強的了。
二是保證播報準確性,不會那樣冒險
要知道,新聞聯播是面向全國人民,很莊重、很嚴肅,而且是現場直播的電視節目,容不得播音員出現半點錯誤。可能說錯一個字就會誤導全國人民,可能漏掉一個重要新聞點,就會造成播報了錯誤的消息,這個後果是很嚴重的。但畢竟是現場直播,如果播音員坐那背誦新聞稿子,就會顯得很呆板,而且忘詞總是難免的,試想播音員滿臉緊張窘像,在那兒冥思思苦想著稿子內容,那得多影響形象呀。而且也無法表現出自然流暢、落落大方、目視前方的狀態了。想來,央視也不敢去冒這個險的。
再來回答為什麼總是目視前方的問題。
因為《新聞聯播》播辦的都是有關國內、國外的時政要聞、大事、要事等,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所以,做為編導和策劃都必須想到播音員出錯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採用兩種措施來保證播報效果。
一是配備提詞器,且構造嚴密
據有關媒體報導,其實在播音員正前方,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專門配備一臺儀器,即提詞器。主要功能就是給播音員提示需要播報的稿子內容,所以,播音員會一點也不轉移視線的看著前方。所謂的提詞器主要由兩部分構成:顯示屏和透視鏡。整體構造是,將一塊顯示屏水平放置,通過攝像機拍攝到播音員手邊的播音稿,透過顯示屏顯示出來;將一塊透視鏡放在顯示屏上方成45°角的位置,透視鏡也就變成了一塊平面鏡,這時,顯示屏上顯示的圖像可經透視鏡成像,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仿佛與顯示屏上的圖像正好垂直,就豎直的呈現在播音員的正前方了。
透視鏡的後面是金屬鍍層較薄,這樣,透視鏡不僅能反射光,還有較好的透光能力。所以,透視鏡後面的攝像機能透過透視鏡拍攝到播音員。另外,顯示屏通過透視鏡成的是虛像,播音員能看到,對攝像機卻沒任何影響。我們看新聞聯播的時候也總能發現播音員總是看著正前方,眼睛一眨也不眨,視線也從來不會轉移,這個提詞器的顯示屏就在鏡頭的那一方,所以播音員們看著顯示屏的同時也是在正視鏡頭。
二是制定懲罰措施,執行非常嚴格
為了播報的準確性,央視還制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而且執行也是非常嚴格的。所以,播音員一旦在播報過程中出現失誤還有可能面臨處罰,甚至失去播音員的職業。
據撒貝寧透露,他在《今日說法》時的懲罰標準是講錯一個字罰50元,他最多的是一個月被扣了800元錢工資,而且央視節目組實在行連帶制,就是說主持人犯錯,主任也會被連帶著扣錢。
而《新聞聯播》是一檔級別最高的節目,處罰措施就更加嚴格。
播音員的錯誤會被劃分為A、B、C、D四類,最嚴重的是A類,錯誤懲罰方法為「就地死亡法」,也就是說如果出現無法挽回的錯誤,主持人當天播完新聞,第二天就得下崗了。但也並不是有了提字器和嚴格格的懲罰措施,任何人都可以做主播的。新聞聯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定要保證播報的準確性,達到直播的效果,所以,這就要求主持人首先必須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豐富的知識積澱和熟練的播報經驗。
很多新聞主播都是在科班畢業後經過至少10年打磨才能正式播報新聞。而且經常會遇到很多的突發新聞,這時候的新聞稿根本來不及輸入提詞器中,一切都需要靠播音員的個人專業素質了。提詞器這個時候僅僅只是羅列出時間和一些關鍵詞而已,而新聞的播報任務,完完全全的交給了主持人,要靠主持人進行邏輯的銜接以及語句的聯順,把一則突發新聞報導完整。
所以儘管有很多保障措施,但新聞主播這項仍然是一項責任重,壓力大的工作,並不只是大眾表面看到的那麼光鮮。因此,新聞聯播主持人們超強的專業素養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還是值得我們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