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中有無人船和水下機器人24小時監測水質,無人車停在路邊為園區員工供應午餐,智慧垃圾箱自動識別並分揀垃圾,智慧安防可進行人臉識別、火情監測……在上海的這個園區,每一個角落的動態變化都會即時反饋至「AI大腦」並展示到中控大屏。
這裡就是名聲在外的上海首批「AI+園區」試點應用場景的張江人工智慧島。經過一年多探索,人工智慧島逐步完善了30餘個人工智慧應用場景的部署,為園區管理、園區服務、園區樓宇、園區指揮調度帶來全新變革。
正在舉行的2020上海智慧城市體驗周上,張江人工智慧島被正式認定為上海首批人工智慧示範應用場景。從試點到示範,人工智慧島還構建起AI融通發展的「熱帶雨林」生態,目前島內已匯聚微軟、IBM、平頭哥等90多家中外龍頭企業,4000多人在此辦公研發,實現了產、學、研、用、投創新鏈的集聚,成為上海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的核心承載區。
與張江人工智慧島一起被認定為首批人工智慧示範應用場景的,還有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北新涇街道、上海世外教育集團,四家單位分別圍繞人工智慧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市民高品質生活、城市安全高效運行的目標,取得了顯著成效,其場景體驗度高、創新性強。比如,十院在急診領域搭建了掌握4千多種多專科疾病的智能診療平臺,輔以智能感知設備,實現了智能快速分診、精準診療,全程賦能急診醫護人員應對複雜多變的急診挑戰,為患者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急診醫療「一站式」服務體系。自應用場景建成上線以來,已為上海十院急診45萬人次患者提供深度問診、分級、分診,精準輔診,分診準確率從69%提升到95%。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英表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慧高地,不僅僅是科研和實驗室的聚集地,一定要有商用落地能力。緊緊抓住場景應用這一「牛鼻子」,上海早在2018年在全國率先發布「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聚焦教育、醫療、製造業、城市管理等重點領域,開放應用場景、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吸引AI新技術在上海率先應用。
此前,上海已累計開放兩批應用場景,涉及醫療、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10大領域。其中,洋山港智能重卡、市高院智能司法審判、市西中學智慧教育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場景已成為「上海實踐」的樣板。
以場景牽引產業發展,以AI賦能數位化轉型。今年7月舉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上海向全球AI企業再發「英雄帖」,發布第三批AI應用場景需求。7月以來,經過解決方案揭榜掛帥、供需雙方深度對接、建設方案編制評審等環節,AI+製造、交通樞紐、商圈、文化旅遊、政務、園區等7個領域9個綜合性AI應用場景最終入選上海第三批試點,並在智慧體驗周期間發布。
「這些場景需求直擊社會熱點,重點解決新時代城市管理的痛點以及工業、商業等領域的瓶頸問題。同時,進一步增強『大場景』落地推廣,形成系統化、整體性解決方案,增強市民感受度和獲得感。」張英說。
譬如,踐行人民城市建設理念,深入賦能「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上海科創中心海關打造智能監管服務,機場集團智慧交通提升服務質量,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智能管控實現無感通關;以人工智慧深入賦能行業,打造智能經濟標杆示範,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將聚焦AIFab智能製造與研發優化,國際汽車城開展無人駕駛規模化示範。以人工智慧建設美好家園,不斷提升市民幸福感,在南京路步行街、世博源、濱江森林公園,開展全景街區、機器人導覽服務等創新實踐,實現智慧遊園、智慧零售、智慧出行。
面向未來,上海將繼續圍繞「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加速人工智慧在金融、交通、醫療、安防等領域的全面應用,推動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和創新發展,打造世界級人工智慧標杆應用。
附:第三批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名單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