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有中國嬰兒推車最大市場份額的好孩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086.HK,下稱「好孩子」)核心業務即將赴港上市,預計最多募資14.7億港元。
此前的7月22日,好孩子集團完成了上市前的最後一個動作,啟用全新紅色的「gb」代替原本「GOODBABY」,而這一變化在好孩子集團總裁宋鄭還看來,更符合國際接受習慣,能提高品牌的全球認可度。
雖然之前多次傳出上市消息,但都未成行的好孩子此次終於如願以償,將於11月24日在香港證券交易所分拆童車業務掛牌上市。
因宋鄭還在香港忙於上市相關事宜,《第一財經日報》昨日未能聯繫到他本人。
零售是軟肋
不容置疑的是,起家於校辦工廠的好孩子在嬰兒車領域有著明顯的優勢,目前已佔據國內70%、國際40%的童車市場份額。然而2008年,宋鄭還開始進軍零售業走得並不順暢。
進軍零售業宋鄭還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即一方面在各地開直營店和加盟店,另一方面開始一系列的資本收購,投巨資收購各地嬰童行業中的批發商、目錄銷售商、零售商,收購條件就是要求對方是當地零售業的第一、二名,且年銷售額須在2000萬元以上,試圖通過局部市場的整合加快行業的發展。
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劉樂飛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嬰童行業的企業發展尚處於開始階段,市場並不成熟,企業在產品、品牌、渠道等方面並無更多的優勢,整合的機會不多。「目前行業內大部分企業並沒有做好收購兼併的準備,行業整合需要企業有自我消化的能力,不然很容易被撐著,最終只會適得其反。」他指出。
經過一年的門店建設,好孩子的零售業績並不怎麼理想,而宋鄭還也在彼時發現了好孩子的軟肋,一味地靠規模大來搶佔市場並非良策。於是,去年一年好孩子都在放慢步伐,對零售業態進行調整,包括團隊的建設。
集母嬰產品銷售和母嬰服務於一體的一站式零售店,外加目錄銷售和網絡銷售三位一體的業態模式,是宋鄭還當初進軍零售領域的打算。然而,彼時進入這片已是紅海的嬰童用品領域顯然已有些滯後。
一位曾考察過多家嬰童行業的投資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童裝市場規模尚小,進入門檻不高,競爭頗為激烈,三位一體的營銷模式在業內已是常態,如果企業沒有一些差異化的特色產品或是資源渠道,無法快速地異地複製以規模化來制勝的話,很難有所突破。
上述人士表示,在尚未成熟的競爭市場,先搶佔市場份額,再發展美譽度、提高單店營業額,是一種常見策略。剛於今年9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博士蛙走的就是這樣的路線。
截至2010年6月底,博士蛙擁有1062個百貨品牌專櫃、24家街鋪專賣店、33家博士蛙365生活館及7家主力店,每年銷售收入保持50%以上增長。
控股權旁落
不得不指出的是,好孩子成長的背後其實還有賴於一輪輪的資本助推。早在1994年,由於建造嬰兒車製造工廠的資金不足,宋鄭還以33%的股權,換回了第一上海投資旗下控股公司中國置業的450萬美元;後一年,為了將觸角伸向國外市場,第一上海投資以670萬美元購買了好孩子另外33%的股權,而原股東中國置業又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把自己所持有的33%股權置換給了第一上海投資。截止到1996年底,好孩子66%的股權已經掌握在外資手裡。而2000年,好孩子第三次私募,引進戰略投資者日本軟銀集團與AIG旗下兩家控股公司,在注入1000萬美元的同時,也各自拿走了13.2%的股份。
早在1999年、2002年曾屢屢傳出好孩子的上市消息,但一次次未被兌現的事實顯然讓投資人急不可待。終於在2006年底,歐洲PAI集團以1.225億美元收購了日本軟銀集團、AIG和第一上海投資持有的好孩子股份,至此PAG集團佔據了三分之二的集團股份,好孩子200多位管理人員分持了剩餘的三分之一股份,其中宋鄭還個人僅佔8%。而從2007年開始又陸續有關於好孩子上市的傳聞,最近一次2008年也未被兌現。
據熟悉宋鄭還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多次的股權融資讓他逐漸喪失了大股東的地位,這在民營創始人中並不多見。「每一次的融資股權出讓,宋鄭還都只是想著藉此將企業發展壯大,完成自己的夢想。」他說。
但上述人士指出,其實目前的股權比例對宋來講存在一定的風險。「雖然宋目前對好孩子的業務有決策權,但由於控股權掌握在外資手裡,大股東有隨時用職業經理人把宋替換掉的權利,而這對於創始人來講是相當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