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去武漢,但在家也能為武漢加油、出力!」2月4日,家住山西太原的劉婧又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前不久,她了解到武漢市急需醫療物資說明翻譯人員後,通過線上方式成為一名志願日語翻譯,為武漢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醫療保障局應急保障組,翻譯醫用物資的醫療適應性、安全性、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
劉婧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日語系,現在是中鐵十七局集團五公司辦公室的一名職員。1月26日,她在家瀏覽抗疫新聞時,來自母校日語系群的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
原來,疫情爆發以來,每天都要補入大量海外新醫療物資,急需對海外醫藥用品的使用說明書進行翻譯。武漢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通過多種渠道集結英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專業翻譯人才。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劉婧二話不說立刻報名參加,隨即加入了「新冠肺炎指揮中心應急保障翻譯群」日語組。
1月27日,劉婧報名成功,並收到了一份翻譯任務。武漢接收到從日本發運來的3000件防護服,並附上了詳細的說明書。她和幾名志願者立刻展開了緊張的翻譯工作。
雖然已經拿到了日語能力等級測試N2級別的證書。但是已經快兩年沒碰過日語的她,翻箱倒櫃找出翻譯神器助力——卡西歐翻譯機,並打開筆記本電腦,幾乎全天候守候,靜待指令。
「組長會以圖片形式發送翻譯任務,我們就會隨機領取圖片,進行翻譯作業。」劉婧說,雖然說明書裡面有大量醫學專用術語,都是非常冷僻的詞彙。但最終通過大家的努力,確認了該批防護服符合醫用防護服標準。
此外,需翻譯的說明書多涉及到醫療用品使用情況,劉婧在翻譯的時候需要特別耐心和細緻。她說,日語表達的句式和中文不一樣,存在一個否定後置的問題,比如中文說「我不吃飯」,日語的表達就是「我吃飯不」。很多時候如果不細心,就容易把否定翻譯成肯定。「萬一翻譯錯誤,容易出現問題。」劉婧說。
劉婧今年和84歲的姥姥一起過年。當姥姥了解到她在為武漢一線的醫護人員做物資翻譯工作時,馬上就表達了對她的支持。「姥姥跟我說,就算是需要我去武漢做翻譯,她也支持,因為這是為國家做貢獻。」劉婧說,因為疫情無法回家的父母也持有同樣的態度,「他們說為我感到驕傲。」
更讓劉婧感到振奮的是,同學、朋友得知她為抗擊疫情做貢獻時,紛紛要求加入日語組,共同探討在翻譯時遇到的難題。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通過這件事情,我感覺中國人真的都很有家國情懷,只要有能力,大家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劉婧說。
目前,劉婧所在的應急保障小組已經翻譯出多篇關於海外採購防護用品的相關標準意見,為購買海外防疫醫用耗材提出了清晰的標準和指引。
採寫:吳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