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屠呦呦團隊透露青蒿素研究進展 功效不僅僅是治療瘧疾
2016年9月6日訊,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福龍5日透露,近期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研究發現,青蒿中仍有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屠呦呦團隊正在探索青蒿素類化合物對其他疾病的治療廖福龍介紹說,屠呦呦及其團隊仍在進行青蒿素的相關科學研究工作,近期成果顯示,青蒿中還存在著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
-
螺環化合物的非對映和對映選擇性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螺環化合物的非對映和對映選擇性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8 16:20:17 武漢大學孔望清課題組近日在螺環化合物的非對映和對映選擇性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ADI-PEG20的抗腫瘤活性已在胰腺癌、前列腺癌、小細胞肺癌、淋巴瘤、頭頸癌、粘液纖維肉瘤、惡性黑色素瘤、膠質母細胞瘤和乳腺癌中得到證實。ADI-PEG20和重組的聚乙二醇化的人精氨酸酶(rhArg1-PEG)通過消耗血清中的精氨酸,使腫瘤細胞生長受到抑制,呈現抗腫瘤活性,抗腫瘤應用與作用機制被廣泛研究。
-
香氣持久縈繞的奧秘-可控緩釋的POSS-硫脲潛香體
華東理工大學朱為宏課題組提出以氫鍵為作用媒介,以納米尺寸的POSS為骨架發展了一類新穎的硫脲類緩釋體系,實現芳香醛類化合物的可控釋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護理或家用產品(如壁紙,皮革或紡織面料)中的香氣長久釋放而維持怡人環境的需求不斷增長。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今年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新型非核苷酸類激動劑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效果
Addona,David Jonathan Bennett等研究團隊,發表的題為An orally available non-nucleotide STING agonist with antitumor activity的研究文章,他們發現一先前未知的化合物MSA-2,能有效激活STING,且其可以口服,小鼠模型中也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效果
-
膽木的研究進展
馬雅鑾,胡鏡清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文章綜述了近年來膽木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發現膽木的主要化學成分包括吲哚類生物鹼、喹啉銅類生物鹼、五環三萜皂苷、酚酸類和黃酮等,其中,吲哚類生物鹼異長春花苷內醯胺為膽木主要有效成分
-
CCS Chemistry |王梅祥Mini Review:鋸齒型環帶烴類化合物研究進展
鋸齒型環帶烴類化合物是一類結構獨特的大環分子,其優美的結構與理論預測所具有的奇特理化性質,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化學家和材料學家。但是,由於普遍認為環帶結構的高張力及化學不穩定性,鋸齒型環帶烴分子的合成研究一直進展緩慢,制約了人們對此類分子的性能的認識和廣泛應用的探索。
-
年度回顧專題 | 胡偉新:2019年新型抗腫瘤藥物相關腎臟損傷研究進展
撰寫 | 胡偉新 任貴生(東部戰區總醫院國家腎臟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新型抗腫瘤藥物主要包括分子靶向類藥物腫瘤治療過程中一旦發生腎臟損傷,尤其並發急性腎損傷(AKI),勢必幹擾抗腫瘤治療的進程,最終影響患者預後。因此,無論是腫瘤科醫生還是腎臟科醫生均需充分認識新型抗腫瘤藥物的腎臟損傷,做到早期發現、個體化處理、控制腎損傷進展,儘可能減少因腎損傷而影響抗腫瘤治療。本文回顧總結了新型抗腫瘤藥物相關腎損傷的類型、臨床表現和防治。
-
歐盟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類異戊二烯化合物
類異戊二烯(Isoprenoids,ISOs)化合物,又稱萜類(Terpenoids)化合物,作為有機化合物或多或少存在於地球上的各類動植物體內,以龐大而多樣化的天然脂質形式,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動植物萃取天然產品
-
PD-1/CTLA-4雙抗聯合抗腫瘤!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治療科主任張曉實教授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在抗癌這場戰爭中,CTLA-4就是政委,動員更多能抗癌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戰鬥前線;而PD-1是司令,可以指揮和激勵戰鬥前線的戰士奮勇殺敵——一個政委+一個司令,抗癌戰爭取得勝利的概率大增。目前已經出現將二者融為一體的PD1/CTLA4雙抗藥物,我們稱之為二代PD1。
-
俄研製含氟原子生物活性化合物
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和烏拉爾聯邦大學有機合成研究所合作研發出基於吡唑雜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該化合物可用於研發眾多方向的新藥。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歐洲藥物化學》雜誌上。 雜環吡唑是藥物開發的基礎材料。
-
可見光促進的無需額外試劑的硼酸酮酸加成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可見光促進的無需額外試劑的硼酸酮酸加成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2019-10-22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然而羰基化合物尤其是酮類化合物接受自由基加成反應特別困難,原因是烷氧自由基中間體容易發生逆向的β-裂解反應(J.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m6A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候選化合物。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m6A修飾廣泛參與調控mRNA的剪接、運輸、穩定性和翻譯效率等,並且與肥胖和腫瘤等多種生理功能異常及疾病相關。發展能夠直接與m6A修飾進行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以此實現在細胞水平上特異性識別m6A修飾並且進行選擇性調控,更加精確地描繪RNA的修飾動態過程及其效應,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
上海高研院等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黃酮類化合物的營養作用
黃酮的營養健康價值 研究表明,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心腦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鎮痛、抗炎、抗腫瘤、抗病毒等多種功效,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抗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可通過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降血脂、降血壓,對心血管系統起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