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研院等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0-12-12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骨腫瘤是發生於骨骼或其附屬組織如骨肉瘤、尤因肉瘤、骨髓瘤等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多發生於10-30歲左右的青壯年,其惡性程度高、易轉移,致殘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儘管生物醫療手術技術、醫療器械以及各種腫瘤靶向藥物不斷發展更新,針對骨腫瘤的治療卻無顯著突破。據調查,術後腫瘤的復發和轉移是造成治療失敗的關鍵原因,特別是大段骨缺損的修復一直是骨科醫生面臨的難題。

研究團隊通過在材料表面固定功能性薄膜的方式,設計並製備出抗腫瘤/骨修復協同一體化功能材料。研究針對骨腫瘤治療的特殊性,將具有良好光熱抗腫瘤功能的納米MoS2與優良成骨功能的硼酸鹽生物活性玻璃(BG)結合,構建具有抗腫瘤/骨修復協同一體化治療的複合材料(MPf-BG)。腫瘤切除手術後植入該支架,可在進行骨修復的同時,通過外界雷射強度來控制體內局部溫度,以溫熱灼燒剩餘或復發的癌細胞,最終達到抗腫瘤和骨修復協同一體化治療。研究發現,材料中PLGA、MoS2、BG三種材料優勢互補:PLGA將MoS2固定,富集到BG支架的表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熱轉換效果;PLGA可減緩納米MoS2的體內釋放行為,在賦予材料長期抗腫瘤性能的同時顯著降低了納米MoS2的體內生物毒性;MPf塗層可有效緩解長久以來BG在降解初期產生的離子突釋和生物毒性問題;基底BG比其他陶瓷、高分子、金屬材料具有更好的透光性、更小的光能吸收率,進而間接提高了材料的光熱抗腫瘤效果;Mo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MoS2的引入協同性地提高了材料的生物性能。

該研究在製備抗腫瘤/骨修復多功能材料的基礎上,結合生物活性玻璃優良的材料學性能與納米材料的優異光熱抗腫瘤功能,創新設計出多功能材料,可根據臨床所需賦予材料的相應功能,有望在組織一體化工程領域發揮作用,也將為生物材料領域研究提供新思路和依據。

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高研院副研究員王會和研究員曾祥瓊等。該研究得到國家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的資助。

3D列印多功能骨支架抗腫瘤/骨修復協同一體化治療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0310731

相關焦點

  • 生物醫用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前期積累,研究課題組近日提出合成材料強化微生物(Material-Assisted MicroOrganisms,MAMO)概念,將微生物與納米材料相結合,使其功能互補,以實現對疾病更好的治療(圖1)。
  • 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分會成立大會舉行
    近日,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分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化工大學舉行。北京化工大學王峰副校長、科研院常務副院長楊小平教授、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分會主任顧忠偉教授、中國生物材料學會副理事長奚廷斐教授以及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分會第一屆委員會部分委員和北京化工大學相關教師和研究生出席了成立大會。成立大會由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分會秘書長甘志華教授主持。甘志華首先介紹了分會的籌備情況以及第一屆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名單和組織結構等情況。
  • 上海高研院等在鈣鈦礦半導體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鈣鈦礦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對光轉換應用的進展產生了明顯的積極影響,目前已在場發射電晶體、太陽能電池、光通訊、X射線探測、雷射器等領域嶄露頭角。鑑於此,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楊迎國等依託上海光源XRD線站,建立了先進的有機、鈣鈦礦光伏薄膜和器件製備及測試系統,形成了具有同步光源特色的薄膜表面衍射分析方法和在線同步輻射原位研究裝置,在鈣鈦礦膜層結晶調控、結晶動力學過程、界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同步輻射光源特色的研究成果。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用於癌症治療的納米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陶可副研究員、孫康教授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納米材料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A simple yet multifunctional nanoformulation for eradicating tumor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with
  • 幾種生物醫用金屬材料的研究與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幾種生物醫用金屬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在臨床已經使用的醫用金屬材料主要有鈷基合金、鈦基合金、不鏽鋼、形狀記憶合金、貴金屬、純金屬鈮、鋯、鈦、鉭等。不鏽鋼、鈷基合金和鈦基合金具有強度高、韌性好以及穩定性高的特點,是臨床常用的三類醫用金屬材料。
  • 德國弗勞恩霍夫材料力學研究所所長訪問上海高研院
    9月17日,德國弗勞恩霍夫材料力學研究所所長Ralf B.Wehrspohn教授來訪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簡稱「上海高研院」),並作了題為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ies in a green economy: Scenarios for the chemical and polymer processing industry in Saxony-Anhalt(《綠色經濟中的資源密集型產業: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特州的化學和聚合物加工工業
  • 深圳先進院在魚鱗膠原蛋白應用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用材料與界面研究中心王懷雨課題組博士王喆首次將魚鱗膠原蛋白應用到深海魚保鮮,在保證深海魚品質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其保鮮周期。該研究成果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深海魚保鮮周期,還為膠原蛋白的應用提供了新的領域。
  • 生物醫用材料產業預計今年將破3000億美元 醫用新材料應用廣泛...
    晉江新聞網10月29日訊  近日,2020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醫用新材料論壇舉行。活動邀請了該領域的權威專家,以及抗疫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先進企業代表,分享關於醫用新材料應用與發展趨勢等方面的見解。  論壇上,中紡院總工辦主任、研究員李瀚宇以《可重複使用防護產品開發及醫療消毒供應中心的建立》為題進行了分享。
  • 國產高端生物醫用材料的替代進口成必然趨勢
    近年來,在國家「十三五」計劃、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發改委等的資助下,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的基礎研究有了長足進步,在組織工程、藥物緩釋、納米材料、血液相容與淨化材料、非病毒性基因治療載體等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已逐漸縮小,並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項目,如聚乳酸及可吸收骨固定和修復材料、幾丁糖防粘連材料、膠原和自固化磷酸鈣材料、介入支架材料等;並逐步形成了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發機構和團隊
  • 寧成雲:專注研發生物醫用材料「黑科技」
    作為長期從事生物材料醫用基礎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寧成雲團隊在華南生命科學園這個以健康產業為核心的新型健康產業園區找到了研究成果落地轉化的理想之地。落戶以來,寧成雲團隊已經研發出了生物活性人工關節、新型生物黏合劑等生物醫用材料成熟產品。這些技術成果在產業化之後,預計將帶來億元級別的年產值。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帶來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
  • 俄羅斯聖彼得堡理工大學代表團訪問上海高研院
    俄羅斯聖彼得堡理工大學代表團訪問上海高研院 2016-04-22 上海高等研究院 【字體:  上海高研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孫予罕指出,上海高研院聚焦於交叉學科研究及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希望雙方能增進相互了解,探索未來合作可能。科技發展處負責人介紹了上海高研院科研方向、科研亮點及國際合作等基本情況。安德烈對上海高研院在信息工程、低碳能源、先進位造等領域的研究甚感興趣,並表示雙方機構的研究方向契合度高,可在優勢領域展開合作。
  • 東華大學在空氣過濾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東華大學在空氣過濾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發表時間:2019/8/1
  • 行研|震驚!史賽克竟然還是生物醫用材料大佬?
    前言很少有人知道骨科巨頭史賽克還有另一副面孔——生物醫用材料行業的大佬。但一說起骨科佔生物醫用材料38%的用途,就不難以理解史賽克的多面性。據了解,生物醫用材料現已成為整個醫療器械產業的重要基礎,其產品約佔醫療器械市場的四至五成。而且生物醫用材料還是世界經濟中最有生機的朝陽產業。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上海交大氫科學中心在鎂基儲氫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氫科學中心教授鄒建新課題組與鄧濤團隊的特別研究員鄔劍波課題組合作在鎂基儲氫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工作以鎂基儲氫材料為對象,研究了Pt納米催化劑包覆對鎂儲氫性能的影響,通過原位TEM觀察MgH2放氫過程,結合DFT理論計算,深入研究了過渡金屬納米催化劑對鎂儲氫的「氫泵」作用機理,這對先進鎂基儲氫材料的設計與製備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鎂基儲氫材料是非常有應用潛力的固態儲氫介質,其儲氫密度高(7.6wt%H2)、環境友好、資源豐富。
  •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09-05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該材料在表面鍍層保護、生物醫藥材料、鋰電池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為了滿足不同的應用,研究人員將「犧牲鍵」引入到聚合物材料中,開發了自修復塑料、凝膠或彈性體。對於自修復彈性體材料來說,兼顧良好的機械性能、高效的自修復效率及優異的光學性能是一個挑戰性難題。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負極材料作為構建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決定著其性能的優劣。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李鎮江教授、趙健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本專項旨在面向國家保障全民基本醫療保健和轉變發展方式對生物醫用材料的重大戰略需求,把握生物醫用材料科學與產業發展趨勢和前沿,搶抓生物醫用材料革命性變革的重大機遇,充分利用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方面的基礎和優勢,以新型生物醫用材料和植入器械、高值醫用耗材為重點,構建我國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產業體系,引領生物醫用材料產業技術進步,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集中度多元化生產的龍頭企業以及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