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Chemistry |王梅祥Mini Review:鋸齒型環帶烴類化合物研究進展

2020-12-2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CCSChemistry ,作者CCSChemistry

CCSChemistry

CCS Chemistry是由中國化學會創辦的高水平旗艦新刊,面向全球科學家,收錄化學各領域高質量原創科技論文。關注CCS Chemistry,即時獲取期刊相關資訊。

鋸齒型環帶烴類化合物是一類結構獨特的大環分子,其優美的結構與理論預測所具有的奇特理化性質,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化學家和材料學家。但是,由於普遍認為環帶結構的高張力及化學不穩定性,鋸齒型環帶烴分子的合成研究一直進展緩慢,制約了人們對此類分子的性能的認識和廣泛應用的探索。近一年以來,鋸齒型環帶烴類化合物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同結構的環帶烴化合物的合成相繼被報導,完全共軛的環帶芳烴的合成也已初現端倪。近期,清華大學王梅祥教授課題組以mini review形式在CCS Chemistry發文,對這一領域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概述了環帶芳烴分子的理論與計算研究,全面總結了部分氫化環帶芳烴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通過後續芳構化合成環帶芳烴的最新研究進展,並展望了鋸齒型環帶烴在化學與材料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

鋸齒型環帶烴類化合物是一類由六元環線性稠合而成的環帶狀化合物,包括全共軛的環帶芳烴(belt[n]arene or [n]cyclacene),部分氫化的環帶烴(collar[n]arene)和環帶烯烴(belt[n]ene),與全飽和的環帶烷烴(belt[n]ane)。這類分子可作為一類結構獨特的大環主體分子應用在超分子化學中,它們也可作為模板生長結構均一、直徑可控、具有不同物化性能的鋸齒型碳納米管。根據理論預測,環帶芳烴本身就具有奇特的導電性能和磁學性能。幾十年來,鋸齒型環帶烴的優美分子結構與誘人的應用價值一直吸引著化學家和材料學家。自1954年被作為想像的分子提出後,有大量的理論計算研究圍繞其結構、軌道特徵、芳香性以及磁學性質等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而環帶烴在1983年被作為明確的人工合成目標分子提出後的三十多年中,其合成研究發展非常緩慢,環帶芳烴化合物的合成仍然充滿挑戰。可喜的是,近一年以來,鋸齒型環帶烴的合成研究出現突破,人們相繼成功合成了一系列部分氫化的環帶芳烴化合物,也觀測到了第一例完全共軛的鋸齒型環帶芳烴的形成,一輪鋸齒型環帶烴的研究熱潮正在形成。

圖 1. 鋸齒型環帶烴(A)與鋸齒型碳納米管(B)

早在1954年,Heilbronner就將環帶芳烴作為一種假想的分子,計算和討論了其軌道特徵。隨後,理論研究預測了環帶芳烴的高溫超導與鐵磁性的性質。千禧年後,從頭計算與密度泛函理論被應用於環帶芳烴的理論計算研究中,並帶來許多有趣的預測結果。目前普遍認為,環帶芳烴分子可被視為由「單鍵」相連的兩個反式輪烯分子構成的結構,整個分子是具有整體芳香性的。尺寸小的環帶芳烴分子具有較大的環張力,且此環張力隨著環尺寸增加而減少。在電子結構上,雖然仍存較大爭議,但環帶芳烴分子一般被認為具有開殼層的基態,且自由基性質隨著環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同樣有趣的是,環帶[n]芳烴的性質會隨著n的奇偶性不同而改變。

與豐富的理論研究不同,僅有少量的研究聚焦於環帶烴類分子的合成。1983年,德國大環超分子化學家Vögtle首次將環帶烴類分子視為合成目標,號召化學家們嘗試去合成這一類奇異分子。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toddart曾於1980年代後期首次嘗試了環帶芳烴的合成。他們利用具有剛性和曲面結構的二烯體和親二烯體,經過反覆Diels-Alder反應,成功製備了一系列外表面含有氧橋結構的氫化環帶芳烴衍生物。歷經反覆Diels-Alder反應構建環帶骨架的「Stoddart策略」被後人普遍仿效,如Gross和Peña等人以及繆謙課題組均運用「Stoddart策略」合成了不同的環帶烴類似物。而Schlüter和Corey等人則發展了「Stoddart策略」,他們運用醌與二烯體結構間的反覆的Diels-Alder反應,合成了環帶[6]烯烴,部分氫化的環帶[6]芳烴和環帶[8]芳烴的衍生物。然而,進一步將所獲得的分子轉化為完全共軛的環帶芳烴化合物的努力均未獲成功。與廣泛使用的利用反覆Diels-Alder反應構環策略不同,近期,王梅祥課題組巧妙利用了杯芳烴或��嗩芳烴本身預組織的單環結構和所具有的錐式構象,建立了一種新型的「跨灣構橋」策略,將杯芳烴或��嗩芳烴「灣區」上臨近的反應位點進行Friedel-Crafts烷基化橋聯成鍵,成功地合成了八氫環帶[8]芳烴和十二氫環帶[12]芳烴化合物分子。通過對八氫環帶[8]芳烴分子的氧化芳構化,獲得了結構豐富的Diels-Alder加合物,並首次觀測到環帶[8]芳烴-DDQ4加合物在MALDI質譜條件下,經過逆Diels-Alder反應生成完全共軛的環帶[8]芳烴。

圖 2. 環帶烴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在文章總結與展望部分,王梅祥教授指出,合成和離析純粹的環帶芳烴化合物仍然是目前鋸齒型環帶烴類分子研究領域中的最大挑戰。為此,作者指出,通過逐步構建環帶結構,可以避免合成中環張力驟升的不利,而在環帶芳烴兩側引入大位阻取代基或並苯結構則可以增加可能具有自由基性質的環帶芳烴分子的化學穩定性。但是,實現這些目標均需要建立和發展精準的合成策略以及相關前體分子的高效合成方法。此外,超分子方法,如使用分子籠或者多孔材料為環帶芳烴提供相互隔離的單分子的環境,也是可選的穩定、分離和檢測環帶芳烴的手段。另一方面,環帶烴類分子所提供的獨特的大環空腔,為超分子化學以及相關的應用提供了機會,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此外,鋸齒型環帶烴為生長結構與尺寸均一的鋸齒型碳納米管提供了獨特的分子模板,該方向的發展無疑將帶來碳納米材料應用方面的突破,但是這還需要更多的化學家與材料學家的共同努力。本文的用意正是希望激勵更多的化學家和材料學家投身於本領域,推進鋸齒型環帶烴和碳納米科技的發展。

該工作以mini review的形式發表在CCS Chemistry上,已在官網「Just Published」 欄目上線,文章的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博士生時談浩。本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清華大學雙E計劃的資助。

文章詳情:

Zigzag Hydrocarbon Belts

Tan-Hao Shi & Mei-Xiang Wang*

Citation:CCS Chem. 2020, 2, 916–931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0.202000287

掃碼在線閱讀

掃描或長按左側二維碼,

在線閱讀全文

推薦閱讀

CCS Chemistry

CCS Chemistry是中國化學會獨立出版的旗艦新刊,所有作者讀者免費發表和閱讀(Diamond Open-Access)。

CCS Chemistry網址:https://www.chinesechemsoc.org/journal/ccschem

Facebook:Chinese Chemical Society-CCS

Twitter: CCS Chemistry

掃描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CCS Chemistry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CCS Chemistry發表的最新傑出研究成果。

中國化學會

Chemsoc

原標題:《CCS Chemistry |王梅祥Mini Review:鋸齒型環帶烴類化合物研究進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今年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清華大學王梅祥教授綜述:冠芳烴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展望
    來源 |  中國科學化學           編輯 | 化學加人工合成的大環化合物在超分子化學的建立和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上世紀中葉以後,Charles J.Cram對球醚等大環化合物的原創性研究,奠定了分子間非共價相互作用中諸多原理和規律,創立了超分子化學這一新興前沿學科。隨著對環糊精及其衍生物、杯芳烴、環三藜蘆烴和雷鎖芳烴、葫蘆脲和杯吡咯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環蕃分子的深入研究,超分子化學快速發展,現已成為化學的核心研究領域,同時也已成為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以及信息科學等領域深度融合的交叉學科。
  • CCS Chemistry 2021年第1期來了,從現在開始我們每月見
    本期的3篇Mini Review、5篇Communication 和7篇Research Article由主編們精心挑選,代表了化學生物學、催化、光化學、光譜合成學等重要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文章涵蓋領域豐富,作者來源廣泛。
  • 還原型Heck反應研究進展
    關於還原型Heck反應最早的報導見於20世紀80年代初,  但目前遠沒有被充分研究,  迄今大約有四五十篇關於還原型Heck反應的研究論文而尚無綜述論文.  本文對30 年來還原型Heck反應的研究進展作一個較全面的綜述.
  • 有機化學的基本慨念——化合物類名
    27單環烷烴:只含有一個環的環烷烴稱為單環烷烴,單環烷烴的通式為CnH2n,與單烯烴互為同分異構體。環烷烴按環的大小分為:①小環,三、四元環;②普通環,五、六、七元環;③中環,八至十一元環;④大環,十二元環以上。28炔烴:含有碳碳叄鍵的烴稱為炔烴。29油脂:高級脂肪酸的甘油酯,一般在室溫是液體的稱為油,是固體或半固體的稱為脂。
  •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清華新聞網5月24日電  5月17日出版的《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由清華大學化學系趙亮和廈門大學化學學院朱軍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合成四核與八核金取代的雜環芳基化合物探索芳香性吲哚正離子
  • 膽木的研究進展
    馬雅鑾,胡鏡清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文章綜述了近年來膽木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發現膽木的主要化學成分包括吲哚類生物鹼、喹啉銅類生物鹼、五環三萜皂苷、酚酸類和黃酮等,其中,吲哚類生物鹼異長春花苷內醯胺為膽木主要有效成分
  • CCS Chemistry | At the Beginning of Issue 3
    We understand and are doing our part to keep the lines of communication about chemistry active and open.
  • 非甲烷總烴(NmHc),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s)?看完這篇你就清楚了!
    (NmHc),又稱非甲烷總烴。《大氣汙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詳解》中定義為:指除甲烷以外所有的總稱,主要包括烷烴、烯烴、芳香烴和含氧烴等組分。烴類物質在通常條件下,除甲烷外多以液態或固態存在,並依據其分子量大小和結構形式的差別具有不同的蒸氣壓,因而作為大氣汙染物的,實際上是指具有C2~C12的烴類物質。
  • 食品中多環芳烴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關鍵詞   食品  多環芳烴(PAH) 檢測方法  研究進展    引言    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hydrocarbons,以下簡稱PAH)是指兩個以上苯環以稠環形式相連的化合物,是有機化合物不完全燃燒和地球化學過程中產生的一類致癌物質,由於這些化合物的致癌和致畸性,對PAH
  • 烴類熔點與沸點查詢工具
    烴類化合物是碳氫化合物的統稱,是由碳與氫原子所構成的化合物,主要包含烷烴、環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一般而言,烴的相對分子質量越大,熔點、沸點越高。互為同分異構的烴,支鏈越多,熔點、沸點越低。滷代烴沸點、熔點高於與其相對的烴的熔點、沸點。本模塊收集和整理了石油中典型烴類物質的熔點及沸點數據,方便用戶查詢。
  • 從Dalea種分離的異戊二烯型黃烷酮類的神經保護作用,體外和計算機模擬的研究
    主要研究內容是對Dalea種中分離的異戊二烯型黃烷酮類化合物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的體外和計算機模擬研究。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年齡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和發病率呈指數級上升,如神經退行性疾病(NDs),如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等。
  • 王梅祥受聘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王梅祥受聘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新聞中心訊】王梅祥,1960年9月生人,2009年5月來清華大學工作,任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梅祥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1989年7月和1992年3月分獲中科院化學所有機化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中科院化學所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7)、 博士生導師(1998)。2000年4月~2004年2月任中科院化學所所長、中科院分子科學中心主任。
  • 高中化學知識點總結: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按碳的骨架分類按照碳的骨架,有機化合物可分為鏈狀和環狀兩大類。2.按官能團分類按照官能團的不同,有機化合物可分為烴和烴的衍生物兩大類。(1)烴烴是只含有C、H兩種元素的化合物。烴分為脂肪烴和芳香烴。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迄今為止,已經有20餘種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的熱電性能被報導,其中多種p型材料的熱電優值高於1,與傳統熱電材料相媲美。然而,n型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的熱電優值普遍偏低,這限制了高效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熱電器件的開發。   近日,上海矽酸鹽所副研究員仇鵬飛,研究員史迅、陳立東與上海大學教授楊炯等合作,發現了一種具有本徵極低晶格熱導率和電學性能可調控的高性能n型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AgInSe2。
  • :「穿梭」催化體系下不飽和烴的醯氯化反應
    ‍‍‍‍不飽和烴類化合物的Reppe型羰基化反應是合成羧酸衍生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工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縮氨基硫脲類抗腫瘤化合物研究取得進展
    縮氨基硫脲類化合物因其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細菌、抗真菌、抗腫瘤活性而引起醫藥工作者的重視。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柳紅研究員課題組與蒙凌華研究員合作,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結構新穎的稠環類氨基硫脲衍生物,並對該系列化合物的抗腫瘤活性和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多個化合物能夠顯著抑制HL-60、SGC-7901、Hela和HT-29人腫瘤細胞的增殖,其中化合物TSC24活性最強。
  • 化學鏈小分子轉化研究進展
    進入21世紀以來, 化學鏈用於小分子化學轉化受到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化學》近期發表評述,介紹了近年來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 重點總結了太陽能熱化學分解H2O和CO2、化學鏈甲烷幹/溼重整、晶格氧選擇燒氫耦合脫氫和化學鏈合成氨的發展現狀, 並對化學鏈小分子化學轉化面臨的挑戰進行了討論。
  • 【今日化學前沿】《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清華大學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來源|清華大學新聞網(化學加編輯補充)近日《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由清華大學化學系趙亮和廈門大學化學學院朱軍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合成四核與八核金取代的雜環芳基化合物探索芳香性吲哚正離子
  • Mini Review | Click Chemically 點擊化學
    點擊化學(Clickchemistry)是由美國化學家Sharpless教授在2001年引入的一個合成概念,主旨是通過小單元的拼接,來快速可靠地完成各種分子的化學合成,是對自然界有機合成的模仿。(講道理我感覺點擊化學都快從化學上升到哲學了)聽起來挺牛的,那Sharpless教授又是哪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