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2018-05-28 17:35 來源:澎湃新聞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家庭的衣食住行極大改善。上世紀80年代溫飽問題大大緩解,90年代各種家用電器進入尋常家庭,進入新世紀以後住房和出行大幅改善。僅從大眾商品消費而言,中國今天的城市居民與高收入經濟體的三城市居民生活差距大幅收窄。
生活水平改善來自生產能力提高,生產能力提高背後是一連串的制度和政策變革。
變革的主要內容是政府放權和對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這帶來了企業和居民生產積極性的極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改善,以及相對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中國從封閉計劃經濟逐漸轉向開放市場經濟。
引發變革的根本力量是觀念的變化。上世紀70年代末,一邊是政府全面管控經濟時代的深刻教訓,另一邊是東亞四小龍、四小虎的成功經驗,促使中國的官員和學者不得不改變觀念。中國主流社會開始相信開放和市場經濟能帶來更富裕的生活和更強大的國力,對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踐行不斷地證實了這個信念帶來的巨大變化。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所想和所做的不僅是開放和向市場放權。開放不必然帶來貿易雙方的福利改善,發育良好、功能健全的市場也不是政府放權以後就會從天上掉下來。中國政府扮演的角色更加豐富,不僅是改革開放理念的倡導者,也是很多經濟活動的引領者和實踐者。政府對工業部門發展的普惠性政策、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至少在特定時期對於培育市場和打破增長瓶頸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針對特定產業的支持政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方面學術界很難達成共識,實踐上依靠政府力量支持的特定行業發展不盡人意。
四十年的經濟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不足之處眾說紛紜。眾說紛紜是因為經濟增長會帶來新的問題和煩惱,有些煩惱會隨著增長自行消失,有些煩惱則越來越成為發展的瓶頸。改革還有欠帳,新的挑戰也迫在眉睫。
一種普遍的擔心是中國的產業不夠強,與世界一流有很大差距。這是事實,也是增長的煩惱。更有意義的不是水平的對比,是增長和變化的對比。中國的產業升級進步狀況一直還好,從投入環節看中國的研發投入在GDP中的佔比超過了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富國俱樂部的平均水平,專利保持很高的增速;從生產環節看製造業的專業化和分工更加細密,殘酷的優勝劣汰競爭留下了效率更高的企業;從產品環節看,國產品牌從小商品到家電、再到手機、汽車,市場佔有率節節上升。
支撐中國產業升級的是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這個環境逼迫企業付出最大的努力,也給予了企業優厚的回報。今天的中國經濟還享有獨特的規模經濟優勢,依託於廣大的國內市場,中國企業有了更多試錯和創新的機會,有了更多分工和提升效率的機會,這些機會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國際競爭中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擔心金融風險,尤其是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債務槓桿率過快增長。2017年隨著物價水平上升,名義GDP大幅上升,債務槓桿率上升勢頭顯著緩解。未來如果不發生嚴重通縮,債務槓桿率有望穩住。在沒有明顯外債壓力的情況下,政府憑藉自身的信用有足夠能力應對國內的問題債務,除了政府能動用的資源相當可觀,平均算下來僅是每年來自(不引發通脹的)基礎貨幣發行和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就有2萬多億,現在還不到用這筆錢的時候。
債務問題中,最突出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殭屍企業的收入不足以償還債務利息,靠著借新錢還舊帳過日子。這些難以償還的債務背後是加速重組的產業格局和城市分布格局,被淘汰企業多和人口淨流出的地方難以避免債務問題,債務問題還會越拖越嚴重。如何妥善對待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的企業和城市、如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是政府面臨的真挑戰。
比較中國與高收入國家類似發展階段的經歷,中國最突出差距在三個方面:第一產業就業佔比偏高,高出高收入國家類似發展階段10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就業佔比則偏低;城市化率偏低,其它高收入國家工業化高峰期的城市化率達到70%以上,中國2012年前後就過了工業化高峰期,至今城市化率也不到60%;服務、尤其是公共服務在GDP中佔比偏低。
這些差距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進程中的真正短板。高收入國家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絕大多數農民未來生活的出路只能在城市,而在戶籍制度限制、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不到位等眾多約束條件下,城市還不能讓他們放心安家。
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不到位,不僅想要進城的農民得不到服務,現有的市民也被深深困擾。
新時代生活的三大難題: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和高房價,前面兩個反映的是醫療和教育服務不到位,高房價背後也是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不到位。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不到位,不僅是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最大欠帳,也是未來美好生活的最大挑戰。政府在醫療和教育方面的開支在增加,也在想辦法解決城市病問題,但收效不算理想。政策不對頭不僅在於部門利益,更大的問題是觀念跟不上時代變化。觀念不改,政策也難改,即便好的政策出來在執行中也會變形。
政治學裡面講到兩種價值觀,一種是在低收入階段,大眾更接受物質文明價值觀,它強調經濟增長、物價穩定、維持秩序、強大國防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進入中高等收入水平後,大眾的價值觀會從物質文明價值觀逐漸轉向後物質主義價值觀,它強調公眾對政府更大的話語權、言論自由、更多的工作話語權、更人性化的社會、美麗城市和鄉村等。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對於解決中國當前最突出的服務業短板至關重要。後物質價值觀強調的內容當中,公眾對政府更大的話語權和言論自由意味著對政府時時刻刻的問責機制,這些問責機制不僅告訴政府哪些地方更需要公共服務,也激勵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不僅如此,後物質價值觀的盛行也會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信任程度提高,這會減少對於政府的管制需求,減少不必要的管制政策,給市場留下更廣闊的服務業發展空間。
隨著新生代不斷成長,後物質價值觀會更加流行。政府需要與時俱進,看重後物質價值觀的各種訴求,接受更廣泛的問責和監督。做不到這一點,政府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就缺少了根基。高高在上,引領社會發展甚至身先士卒搞建設的政府終將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放低姿態、在各種監督之下小心謹慎做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政府,這是潮流也是歸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地方債務,政府放權,城市化,公共服務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