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輕輕的一句話,勝過父母十句大吼大叫

2020-09-06 親子天下

回想起今年年初開始的漫漫」寒假」,不只許多孩子待在家覺得無聊,也逼瘋了不少家長。上半年我在老家一邊帶著兩個娃兒,一邊懷念著女兒還在廣州上幼兒園的日子。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34;關注


作者:辣椒夫人 Madame Spicy

80後的二寶媽,相信「生命的真諦,在於透徹地認識自己!而育兒的意義,在於每生一個娃兒,就愈加認清自己的能耐!曾經是外企產品經理,現在是全職二胎媽媽、兼職撰稿人,隨著地域與角色的轉換,每走一步,都更貼近我自己。持續分享最真實的體驗,也期待每位讀者最終都能走向真正的自己!


過去的防疫期間,女兒幼兒園的微信群裡不斷有家長問老師「收到開學通知了嗎?什麼時候可以上學?」當年中以後孩子可以返園,家長們都感到鬆了一口氣;這個月我也將升中班的女兒送去了幼兒園,日子總算輕鬆一些。

女兒沒上學的日子,有時讓我深感壓力。身為一個希望使用正向管教、能夠不打不吼的二胎媽媽,面對常沒來由無理取鬧的4歲女兒,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前一陣子,女兒很愛挖鼻孔,不論我怎麼說都改不了。有一次她又背對著我偷偷摸摸地挖鼻孔,我脫口而出「如果妳這樣髒兮兮,媽媽就要發微信告訴陳老師嘍!」然後我做勢去拿手機。這時女兒突然轉身過來,睜大眼睛說「媽媽,妳真的發給陳老師了嗎?」

發現用「跟老師告狀」這招奏效後,在我管教女兒苦無對策時,我又用了幾次。直到參加了中班開學前的家長會,園長提醒家長不要用學校或老師當作擋箭牌,才給我一個當頭棒喝─我不應該讓老師來當壞人,影響孩子對幼兒園的觀感。

在家長會結束後,我和幾位家長聊了起來,除了對於今年孩子沒上學的日子互吐苦水外,更納悶為何小孩在幼兒園裡總是能乖乖吃飯、午睡、聽老師的話,回家後卻變成了一隻張牙舞爪的小神獸?到底老師有什麼法寶或管教秘方,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所缺乏的?孩子為何願意聽老師的話,卻總是探測父母的底線?

我發現許多家庭中都有類似的狀況,在和家長們聊了一圈後,我歸納出了四個關鍵:

關鍵一:老師能堅持原則、賞罰分明,對比父母的底線常搖擺不定

女兒上學時,每個月裡總有幾天,額頭上被老師貼了小紅花,回家時開心地和我炫耀「媽媽,你看見我頭上的貼紙了嗎?今天我被老師表揚呢!」女兒眉飛色舞地說。「你做了什麼事被老師表揚啊?」我好奇地問。「今天我第一個把玩具收拾好,老師說我很棒!」

另外一次,女兒放學後和我說:「老師今天罵了OO!」

「為什麼罵她呀?」我問。

「老師說午睡的時候不能玩、不能講話,可是OO和我說話。」

「你害OO被罵了啊?」她心虛地點點頭。

學校裡有清晰的規則,老師也能堅持原則與界限,賞罰分明。

在賞罰之前,老師往往會先和孩子溝通好原則,讓孩子能夠預期自己行為的後果。而父母的管教,往往事先沒有清楚溝通規則,賞罰也隨自己的心情而搖擺不定。當孩子不聽話時,就用恐嚇的老招來嚇唬孩子;真正該管教的時候,又無法貫徹當初的約定(就是在說我~)。

上個月,我和老公帶著姊弟倆去朋友的新家玩,廁所裡有一個精緻易碎的面紙盒。當女兒上完廁所,我提醒她不要自己伸手去抽面紙,告訴她很容易砸爛,但她還是堅持去取紙。

話才說完,下一秒就聽到「框啷」一聲,面紙盒碎成兩半。我轉頭怒不可遏地和吼女兒說「每次提醒你都不聽!這個月處罰你,什麼東西都不準買!」

但是才過了一周,我帶著孩子去逛鞋店,女兒看到艾莎公主的鞋子,說好想要。我想起了對她的處罰,卻又一時心軟,於是給她買了鞋。

現在回頭想一想,不難明白為何老師的話只要說一遍,孩子就能聽進去;而我因為無法堅持原則,說話永遠沒有力度。

關鍵二:老師的職業訓練,讓他們容易掌握孩子的內在,而父母往往只看見冰山一角

從今年下半年,當我開始接觸「薩提爾」的對話課程時,我發現自己和老公常只看見女兒「表面的行為」,卻沒有看見她隱藏在行為背後的感受和期待。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是20世紀著名的美國家族治療大師。她提出的「冰山理論」,指出一般人往往只看見一個人在水平面上的行為,卻忽略了隱藏在水平面下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

圖源:親子天下李崇建《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在線課程

圖源:親子天下李崇建《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在線課程

老師不會像父母一般絮絮叨叨地念孩子。擁有幼教知識與豐富的經驗,老師結合自己平日對孩子的觀察,加上適當的傾聽,比父母更容易掌握孩子行為之下的想法。

去年有一陣子,我晚上常把姊弟倆放在電視機前,等我忙完家事才帶女兒去睡覺。每次入睡前,她早已哈欠連連;隔天早上常爬不起,上學總是遲到。

有一次老師見到我問:「她最近比較晚睡嗎?」

我說:「老師是說她最近常遲到嗎?」

老師說:「也不是。她最近午睡後常會鬧脾氣,有時說她還想睡。所以我想問問妳。」

女兒睡眠不足時常有起床氣,也總會找理由來鬧脾氣。過去我和老公總是和她講道理,甚至處罰她,而女兒總是愈鬧愈兇。

後來當我了解她鬧脾氣的原因後,便改變方式問女兒:「妳是不是累了?」然後抱著她安慰,才緩和了她激動的情緒。

另外,二胎以後女兒總是愛裝小、爭寵,常裝作自己像小嬰兒般不會走路、不會自己吃飯,什麼事都要媽媽幫忙,而且說話就像嬰兒般伊伊啊啊,常常讓我很想發怒。

但是探索女兒的冰山,不難察覺自從弟弟出生後,她常常感到失落,因為她覺得父母更愛弟弟(年幼的弟弟總是被大人抱著);女兒期待得到更多父母的愛(她要求我只要愛她,不要愛弟弟),也渴望被大人認可;即便有了弟弟,她仍希望自己是父母最疼愛的寶貝。

關鍵三:老師掌握了更好的溝通技巧,而父母常在孩子一犯錯時就大吼

接觸薩提爾的契機,除了因為之前和老公的溝通不是很順暢外,更因為我開始發現我們對女兒的大吼大叫已經開始出現疲乏,我開始反思:難道親子之間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

女兒小班班上的三位老師中,她最喜歡陳老師。陳老師是一位資深幼教老師,我常看見她蹲下身子,用溫柔而堅定的眼神和孩子說話。在我觀察陳老師和孩子的互動後,我更覺得自己在溝通上的確有進步的空間。

薩提爾課程中提到,人們都有自己習慣的溝通模式,例如我最常用的溝通模式就是「指責」。用指責來溝通時,總是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即便我說的都是對的,最後卻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

當我學習薩提爾後,才了解要解決任何問題前,都要先以「關懷人」的角度出發,用好奇心去了解孩子,最終才能解決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人」造成的;當人的問題解決時,事情也就迎刃而解。

了解薩提爾的溝通方式並不難,真正的困難在於改變自己過去的溝通習慣,不斷地練習用好奇心和他人溝通。

女兒天生的個性就很好強,什麼事都想爭第一。過去她在公園玩,不論是溜滑梯或蕩鞦韆,她常常喜歡插隊、比其他小朋友先玩,不論我怎麼說都改不了。上個月的某個下午,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當一個3歲的小女孩在溜滑梯上、正準備往下滑,女兒卻霸道地把她推開,硬是擠進溜滑梯、搶先溜下。

我一開始的反應和過去一樣,「妳怎麼可以插隊!媽媽很生氣喔!」我說的話如同飄過的風,女兒沒有回應。

才過一下,同樣的情節又發生了一次,小女孩感到一陣委屈,譁啦啦地哭了起來。我盛怒之下大吼著「剛才已經說了不要插隊,沒聽見嗎?」女兒還是沒有回答,繼續玩她的。

後來,我想起了薩提爾的方式,把女兒帶過來面前,蹲下身對她說:「孩子,你剛才怎麼啦?」女兒閃爍雙眼、沒有回答。「你剛才是不是想先溜下去?」她點點頭。

我繼續說:「如果妳今天是那個小妹妹,正要溜滑梯,卻有一個姊姊硬擠過來插隊,你會有什麼感覺?」

女兒回答:「會很生氣!」

我說:「會很生氣,對嗎?那個妹妹一定也很不高興。你覺得這樣做好嗎?」

女兒搖搖頭。

「如果你在學校也是這樣和同學玩,別人也不喜歡喔。久了就會沒有人想和你玩了,怎麼辦?如果別人先來,你就等等再玩,可以嗎?」女兒點點頭。

說完後,女兒再次回到遊樂區。當那個小女孩再次來玩溜滑梯時,我看見女兒主動和她說:「這次你先好了!」於是,我明白這次她真的懂事了。

後來,我又嘗試在女兒吵鬧著要買玩具,或和弟弟打鬧時,運用好奇心和她做桌球式的溝通,以及改用「怎麼了、怎麼辦」取代過去我習慣用、聽起來卻像是在責備的「為什麼」。

果然以好奇心和她對話,讓我更能了解女兒的想法,也讓她能真正聽進去我想和她說的話。



關鍵四: 老師被要求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父母卻常言行不一

因為職業素養要求,通常老師告訴孩子不好的事情,自己也不會做。但是許多父母在家裡沒有以身作則,不一致的原則讓孩子無所適從。

在家裡,我規定孩子不能邊看電視或手機邊吃飯,但是老公卻常習慣邊吃飯邊滑手機。

有一次晚餐,女兒聽到爸爸的手機裡正在播放視頻,便放下勺子跑去爸爸那裡,想把手機搶過來看。

老公擺出嚴肅的神色說:「吃飯不能看手機,快去把飯吃完!」

沒想到女兒回他:「那你還不是在看手機?」

老公頓時尷尬地沉默了。

我接著說:「爸爸是有要緊的工作在處理啊!你快吃飯吧!」我找了臺階給老公,飯後我再次提醒他不要在吃飯時用手機。

俗話說,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然而,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卻因為孩子而學習得更多。因為出於對孩子的愛,我努力改變自己過去的溝通模式,學習用好奇與理解和孩子對話,才真正看見了女兒在冰山之下的渴望與期待;同時,我也學習和內在過去那個受傷的自己和解,學習接納自己、也接納孩子的不同。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出只會服從權威,沒有個人想法的罐頭小孩,真正的「聽話」不是展現在表面的行為,而是要讓孩子能夠真正「理解」為何我們希望他這麼做。

如果我們期待孩子擁有面對未來變動世界的競爭力,就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管教孩子,強迫孩子乖乖聽大人的話。

明白了這些道理,做父母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提升自己?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注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不需要「大吼大叫」,父母學會3招,孩子願意「妥協」
    家長對孩子所有的教育目的都可以歸結為兩個字——期待,為了這份期待,家長常常做出很多傷害孩子但是卻不自知的事情,比如說對孩子大吼大叫。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認為對孩子大吼大叫是一種很正常的教育方式,因為他們就是這麼被教育過來,因為身邊的人都是這麼教育孩子
  • 我也不想大吼大叫,為人父母,如何做到情緒穩定
    在他們周邊的父母見勢都趕緊把自家孩子帶離。我女兒也聽到了吼聲,小聲的和我說了一句:「小哥哥的爸爸好兇啊。」是的,真的是好兇,連我們周邊的大人都被嚇到心砰砰跳,更何況小孩子。在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場景很常見。父母因為一些事情衝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則在一旁哭哭啼啼。
  • 大吼大叫的父母,毀的卻是孩子!3招教你如何控制情緒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看過德國的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主要講的是一隻可愛的小企鵝孩子和企鵝媽媽之間的一些非凡經歷。「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這時一個大影子罩住了我。是我發脾氣大叫的媽媽開著大船來了。她已經把那些丟掉的部分給找了回來,並把他們重新縫好連上。最後找到了我的腳,這下全縫好了。「對不起!」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對我說。然後我們就開船回家了。」
  • 想讓孩子乖乖聽話,告別大吼大叫,父母學會這3招事半功倍
    ,因而不起作用,對此父母決定在孩子的面前樹立權威,對孩子大吼大叫,以期起到震懾的作用。想讓孩子乖乖聽話,父母大吼大叫管用嗎?吼叫教育之下,就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發展嗎?或許一時之間,聊有成效,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一、對孩子大吼大叫,教育效果將背道而馳1.
  • 內向的孩子是因為被父母大吼大叫導致的,父母可以這樣做,來補救
    通常內向的孩子都有可能是因為從小就被父母大吼大叫導致的,父母可以通過這樣做來進行補救。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娃變得內向,膽小?家長會之後,老師把我留下來說有話和我說,我原本以為老師是為了誇獎我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正確,如果家長發現自己時常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或者是經常夫妻之間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 找到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還孩子以溫柔
    >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響學習,我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好,記得有一天早晨不知道為什麼被媽媽訓斥,我擦乾眼淚去上學,第一堂課默寫,明明記得滾瓜爛熟的古文愣是一個字也想不出來,又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番,至今記憶尤深。
  • 父母止住大吼大叫三步曲
    類似這樣的家長試著回憶下,是不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為了好哄你會把手機小遊戲拿給他玩,為了吃飯省心一邊放動畫片一邊往他嘴裡送飯,等孩子上學了你陪寫作業時都忍不住刷朋友圈......孩子習慣的好壞都是自己種的因啊,結出果子你再大吼大叫根本不起作用,可能還會適得其反,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叛逆的苗頭會冒出來。那事已至此怎麼辦呢?先止住吼叫,再因勢利導,把苗扶正,具體方法咱們稍後探討。
  • | 深析大吼大叫,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原本溫柔恬靜的自己,面對兩歲多的女兒開始大吼大叫。PART 1 | 深度解析大吼大叫吼叫的後果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而父母是孩子的原件,當我們大吼大叫時,孩子始終觀察著我們,眼見最親愛的父母失去控制,孩子可能會滿心恐懼與怨恨。
  • 一個好媽媽勝過一個好老師,而不吼不叫的媽媽可能勝過10個好老師
    媽媽和老師,對於孩子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無論老師多麼重要,都無法替代媽媽。一個好媽媽的確可以勝過一個好老師,而不吼不叫的媽媽可能勝過10個好老師!所以,我們與其希望孩子遇到10位好老師,還不如讓自己成為不吼不叫的好媽媽。因為,孩子能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做不了主,但是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母親,我們自己完全可以做主。孩子入學後,他的生活除了學校就是家庭,如果他在學校被老師剛訓斥完,回到家又被媽媽吼叫一通,他心裡會多難受啊!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娃變得內向、膽小,試試四種補救方法
    導讀: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娃變得內向、膽小,試試四種補救方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娃變得內向、膽小,試試四種補救方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稍有不順就暴躁、對家人大吼大叫都是什麼樣的人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稍有不順就對家人大吼大叫的人,一般有以下特點: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具有嚴重的自卑情結,在家庭裡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關注與關心。在生活當中,我們都會產生一個誤解,就是自卑的人,一定都要表現得安靜內斂。
  • 在父母大吼大叫中長大的孩子,性格上這幾個缺點,越長大越難改掉
    經常被媽媽吼,孩子也學會了大吼大叫小愛今年五歲了,已經上幼兒園一年了,但是今年小愛的幼兒園生活特別的不開心,老師發現班上的小朋友沒有人願意跟小愛說話,做遊戲也不願意和小愛一組,老師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就叫來了班裡最懂事的孩子詢問,小朋友表示之所以不願意和小愛一起玩是因為小愛經常對著小朋友們大喊大叫,老師一聽立刻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兒
  • 孩子犯錯別再大吼大叫,試試斯託夫人的「自然法則」,很管用
    其實作為一位媽媽,我很理解父母的本意,並不想傷害到孩子,只是孩子到了叛逆期,和孩子溝通成為了一個難題,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壓力大心情一直不是很好明知道吼完之後會後悔,卻還要吼孩子,難道我們真的要做被情緒控制的媽媽嗎?這裡我要告誡各位父母,無論是什麼教育方法,控制情緒,都是重要的一步,不要因為一時的氣憤就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
  • 格格薦書丨畫個「大吼大叫」的父母
    其實這些場景我們似曾相識,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式的教育,也屢見不鮮。最近流行一個詞語叫「低聲教育」,什麼是「低聲教育」?「低聲教育」就是孩子做錯事情,不是你嚷嚷不休的大喊大叫式命令,更不是你高聲訓斥後讓孩子看我們臉色來完成要做的事情。
  • 在父母大吼大叫中長大的孩子,性格有這3個缺點,越長大越難改正
    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一樣,所以寶寶們在父母要的養育下,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徵。不難發現,那些在和睦融洽的環境氛圍裡成長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活潑開朗,熱情自信,而孩子的父母總是大吼大叫,那麼在家長的吵鬧中長大的孩子,性格上一般也會有這3個缺點,而且孩子越長大越難改掉,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
  • 在父母大吼大叫中長大的孩子,性格有這3個缺點,越長大越難改正
    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一樣,所以寶寶們在父母要的養育下,也會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徵。不難發現,那些在和睦融洽的環境氛圍裡成長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活潑開朗,熱情自信,而孩子的父母總是大吼大叫,那麼在家長的吵鬧中長大的孩子,性格上一般也會有這3個缺點,而且孩子越長大越難改掉,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
  • 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性格造成缺陷,值得每一位父母重視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許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寶寶,教育問題也隨之而來,原本生活壓力就很大的父母,面對大寶的作業和小寶的淘氣不懂事,時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2、在父母大吼大叫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沒有自己的想法。像我姐姐那樣,一點點沒有順她的意,就批評孩子,罵孩子笨了,潛意識裡,孩子的心理也覺得自己真的很笨,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慢慢就會扼殺孩子的天性。
  • 大吼大叫」使親子關係更僵化
    有的家長經常對犯了錯的孩子大吼大叫,脾氣倔的孩子當時就會和家長頂嘴,以示自己對這種教育方式的不滿,而性格內向的孩子當時不敢說什麼,但心裡卻想,「媽媽(爸爸)真討厭!&34;的一聲響。聞聲而來的爸爸媽媽衝進廚房,看到女兒雲朵呆呆地愣在原地,緊張地看著地上的碎碗片。
  • 孩子淘氣時,家長千萬別大吼大叫,孩子太「受傷」了
    家長們看在眼裡就難免怒火中燒,很難保持平和的情緒,所以對孩子大吼大叫也成了家常便飯。有些孩子漸漸在父母的吼叫聲中變得膽小、內向,而有些孩子則變得叛逆,不但對父母的話熟視無睹,還會跟父母對著幹。父母在吼叫的時候可知道,孩子的內心有多受傷豆豆是個6歲的小男孩,原本性格還比較活潑好動,整天愛說愛笑的。
  • 孩子淘氣時,家長千萬別大吼大叫,孩子太「受傷」了
    家長們看在眼裡就難免怒火中燒,很難保持平和的情緒,所以對孩子大吼大叫也成了家常便飯。有些孩子漸漸在父母的吼叫聲中變得膽小、內向,而有些孩子則變得叛逆,不但對父母的話熟視無睹,還會跟父母對著幹。,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 1、影響大腦發育美國哈佛大學的泰徹教授從2009年起,連續10年間對那些經常遭受父母大吼大叫的青少年進行跟蹤研究,結果顯示,這些青少年的大腦發育都出現了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