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經常對犯了錯的孩子大吼大叫,脾氣倔的孩子當時就會和家長頂嘴,以示自己對這種教育方式的不滿,而性格內向的孩子當時不敢說什麼,但心裡卻想,「媽媽(爸爸)真討厭!&34;的一聲響。聞聲而來的爸爸媽媽衝進廚房,看到女兒雲朵呆呆地愣在原地,緊張地看著地上的碎碗片。
爸爸沒有在意這件事,但媽媽卻覺得好像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她手扶額頭大喊道:「你怎麼這麼笨手笨腳的,&34;雲朵為自己辯解道。不過話剛說完她就後悔了,因為晚上是媽媽刷的碗,這麼一說,不是怪她沒有把碗刷乾淨嗎?
她的擔心一點都不多餘,話音剛落,媽媽又大嚷起來,而且聲音比剛才高了很多:「你還有理了,難道還要怪我不成?你不好好睡覺,大半夜跑到廚房來做什麼?&34;雲朵很不喜歡媽媽大聲叫嚷的習慣,回答時也故意和媽媽大聲嚷嚷。
媽媽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吃飯的時候叫你多吃點,你偏不聽,現在又跑到廚房裡來搗亂,我看你是成心讓我不痛快!也不知道你的腦子裡整天都在想些什麼,學習也不好,做事也不讓人放心,你到底還能幹什麼啊?&34;爸爸有點嚴肅地說:「只不過是摔壞了一個碗,你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
聽了爸爸的話,媽媽也覺得自己有點過了,不免有些心虛,輕咳一聲,擺著手說道:「行了,行了,你們快出去,我來收拾這個爛攤子。」
於是,爸爸拉著雲朵走出了廚房。
「朵朵,你媽媽是刀子嘴豆腐心,剛才她也只是太擔心你才會小題大做的,別往心裡去,知道了嗎?&34;雲朵勉強對爸爸擠出一個笑容,但還是一臉的怒氣。
爸爸拍拍她的頭,指著冰箱笑道:「別生氣了,晚上爸爸剛買了麵包,你去拿來吃吧。」
「謝謝爸爸&34;抒發完內心的不痛快後,雲朵這才覺得有了困意,躺在床上一會兒就睡著了。
故事中的雲朵明明只犯了一個小錯誤,但媽媽卻小題大做地對她大吼大叫,這讓雲朵很不痛快,於是就和媽媽頂了幾句嘴。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雲朵媽媽這樣的遭遇,教訓了孩子之後,孩子非但不認錯,還對自己說「媽媽(爸爸)真討厭&34;的教育方式,用愛心和耐心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
在教育孩子時,有的家長總是不能言出必行,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當孩子淘氣不聽話時,家長就會說出「你要是再不聽話,小心我「你下次再這樣,我就不客氣了。&34;這些話家長往往也只是隨口說說,並沒有真正實踐過。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把家長的話當作耳旁風,因為他們心裡清楚,即使自己真的犯了錯也不會受到懲罰。所以,家長不能隨便對孩子「放狠話&34;,家長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有可能是什麼樣子。因為孩子的模仿意識很強,經常會模仿父母的各種言行,如果父母經常對他大吼大叫,他就會覺得大吼大叫是很正常的行為,並且學得有模有樣,,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發脾氣,對別人大吼大叫。
所以說,孩子不懂事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沒有起到榜樣的作用。作為家長,首先要改掉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壞習慣。而且不要帶著情緒教育孩子,當心情不好時要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想辦法使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冷靜地管教孩子。比起大喊大叫,孩子更願意接受這種心平氣和的教導。如果家長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了,事後一定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不可以隨便學習。
批評孩子時家長要注意措辭和語氣,既不要大喊大叫,也不能諷刺挖苦,否則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面對犯了錯的孩子,家長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告訴他到底錯在了哪裡,並告知他這種做法是要受到懲罰的,有了這次經歷後,孩子下一次就懂得「三思而後行&34;,說「下次再這樣就揍你&34;,孩子就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不會受到懲罰。
2.無論自己的心情有多糟糕,家長都不要帶著情緒教育孩子,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經常大吼大叫、摔門、拍桌子,時間長了,孩子也會養成亂發脾氣、大吼大叫的壞習慣。
3.家長教育孩子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辭和語氣,不要對孩子進行諷刺和挖苦,應該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